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農佛學答問卷四 (自利行願門)▪P7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書籍事物貪求不已,不能一心念佛,恐礙往生。望先生與無緣慈,詳細開示,則弟子感恩之至矣。

  答:既知求生淨土,何可不一心念佛。宜放下萬緣,作已死想。記數念佛,勿使懈怠。定數之外,但看淨宗經典作增上緣也。

  問:當危急時專念觀世音菩薩,不念南無二字,可否。如不幸遭難身死,專念觀世音菩薩,可生西方否。

  答:可不念南無二字,不幸身死,可生西方。

  問:室內衣物甚多,爲方便故,難以除去,此于一心念佛有礙否。

  答:念佛時先作室內淨空之想,即不妨礙。

  問:爲環境所阻者,對于早晨十念法,欲施于睡眠始寤未下床時,向西坐定默念,較爲利便。但以未經漱洗整衣,是否無妨。

  答:苟其一心,即是清淨,亦無不可。

  問:念佛誦經固可有暇即行,予見凡念佛者,每以佛珠計其數,何故。或佛珠果有其他之效用乎。

  答:念佛用珠計較,所以策勵修行,日有定數,勿使懈忽也。

  問:如一日中數次念佛,要否數次回向,抑俟至一天完時總回向。

  答:若此日專誠念佛,不作他事,則可一次總回向。否則以每次回向爲宜。

  問:修持當如何用功,方收確切之效。

  答:一切法門,念佛第一,不必探奇好妙。古德雲,老實念佛,此一語可爲苦海慈航。但能信願行叁者具足,自收確切之效。念佛之法,當以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四語爲准繩。六根不緣六塵境界,清淨其心,專念彌陀名號,念念相續不斷,不假參究觀想諸方便,自然得于自心中開發佛慧,了知即心即佛。

  問:今生的境遇不好,必是前生或多生所做惡業所致。敢問此人若誠心念佛,能將境遇改善否。再者此人念佛時,應如何著想。應心中想將此念佛功德布施前生或多生結冤之衆生,以此贖罪。抑應哀求阿彌陀佛赦罪。

  答:誠心念佛,可能改善境遇。但想佛的功德,是斷盡諸惡,具足諸善,度盡衆生,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此善根增長,能把惡種伏而不起,即得改善之機矣。布施衆生,只要發願回向利益有情求佛哀佑亦然。至于贖罪赦罪之意,佛法所無。蓋佛法主張自救自度。定業不可逃時,即佛亦無能救也。

  問:凡遇拂意之事,指意之人,及逢最難忍受或最危險之境遇,如是一切無論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皆認爲是阿彌陀佛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種種紛擾之魔事,皆變爲佛矣。如此方便,可得一心不亂否。

  答:如此方便,正是念佛叁昧境界。安得不是一心不亂。

  問:念佛須念相續。然遇應酬世務,若何用功。如勿念者,是有間斷。如仍念則一心應事,一心念佛,是心有二用。竊意平常用功真切,臨事自有不念而念之妙。然否。

  答:心無二用,誠是。然應酬世務時,暫止不念,應酬畢,即繼續念去,是仍以念爲主,而應酬爲客。但能客不奪主,主不隨客即是功夫。

  問:念佛時心切,稍不慎,難免魔現。但真念佛者,以了生死心,念彌陀佛,所在地謂獄火炎炎念佛名。正切之至也。今一恐魔來,則人不敢切念矣。奈何。

  答:魔有病魔心魔鬼魔。病魔因不善調身而起,心魔因煩惱熾盛而起,鬼魔因夙有怨對而起。念佛人當持叁聚淨戒,行一切善,除心魔也。斷一切惡,除病魔也。度一切衆生,除鬼魔也。持咒禮忏讀誦大乘以爲加行,則千萬穩當矣。

  問:昔聞楊仁山諸公說,念佛以無後心爲是。迄今未了其義。究謂舉念念佛時,念念在佛而無別計度,絕待一心,便爲無後乎。疑不可解。

  答:行千裏者,到在一步。念佛人于舍報時,最後一念,真是往生之因。故于平日念佛,亦當單提一念,一念之後。萬念不生,若其生心,即複再提,如此念念相續,實皆念念單提,此爲無後心也。平日如此念佛,臨終往生穩當矣。故曰以無後心爲是也。

  問:念佛兼忏悔乎,抑不必忏悔,專心念佛乎。

  答:念佛爲正,忏悔爲助,正助兼修,收功彌速。果能專一其心,何須更求忏悔。苟心不專,反不若兼以忏悔爲得。

  問:朝暮課誦列有八十八佛名,不知出何經典。佛名無數,何以只念此諸佛而爲日課。

  答:初五十叁佛,出觀藥王藥上菩薩經。叁劫千佛皆禮此五十叁佛而成道。次叁十五佛,出大寶積決定毗尼經。菩薩犯極重罪,在叁十五佛前忏悔,當得解脫。

  問:平日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同消災延壽藥師佛二聖號,以何者爲好。

  答: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藥師琉璃光王佛,均是佛之本號。消災延壽贊德,猶如大慈大悲也。

  問:我因身體弱到極點,常臥訂褥,以後關于一切疑問,不問可否。關于飲食起居,皆不過問,只是斬斷萬緣,一心念佛可否。如不行善修福,是否專念佛號即是行善。

  答:專念佛號,回向一切衆生,令得福慧,即是行善也。信願持名,爲念佛宗要。凡關于念佛往生問題上有疑者,不可不求決也。

  (十一)雜修

  問:念佛誦經禮忏拜像,是有相法。參禅見性拈花微笑,是無相法。謂有相與無,其功成究竟爲殊途同歸則可。若謂無相能成而有相不能成,無乃不可乎。請開示。

  答:佛法非有相非無相,要有無不二,方可入道。故有相修者,宜不住相。無相修者,宜不住無。經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問:誦經念佛,能滅重罪。修禅宗者,既不誦經,又不念佛,過去重罪,何能消滅。重罪未消何能成佛。

  答:禅宗以斷除妄念徹見心性爲究竟。雖不誦經念佛,而成功則一。然此等多是利根,夙世修行,功已將圓,故一悟千悟耳。若末世衆生,雖修禅宗,仍須誦經念佛,或勤修忏悔,方得罪障消除,而易于成就。不然,初祖達摩何以傳楞伽經四卷,六祖慧能何以傳金剛般若經,而永明壽禅師何以提倡念佛法門耶。

  問:一切法門,任運修習,若稱名,若持咒,若修觀,若誦經,若禮忏,若坐禅,不限定一法,隨己意樂,任運行之,有雜而不專之病否耶。若以雜爲病,然一切法門,皆是如來無相方便無性之法,雖多而不雜。又永嘉雲,諸行無常則是空,即是如來大圓覺,空即非有,圓覺非無,是中道義,又豈患雜耶。如是行持,不知有當否。

  答:所舉稱名至禮忏,雖似多法,然互相資,任運行之,原無障礙。惟其中須具一貫之旨則可耳。如淨土法門,稱彌陀名號,持往生咒,修十六觀,誦淨土經,禮淨土忏,及坐禅以爲修持准備,何雜之有。然其中誦經持咒有可作加行功夫,原不限于淨土範圍,但以之回向淨土可也。居士所舉,乃圓頓工夫。悟圓覺者乃能有益。

  問:淺學之人學佛,除念經禮忏尚可做到外,如其深入經藏了解高深之教理,似不容易。有何方法補救。

  答:只要念經禮忏如法做去,亦可以伏煩惱智慧。欲問補救方法,亦不外誠敬如法而已。

  問:學人從前曾誦經持咒,回向西方,人謂雜修。現僅于晚課誦忏悔文蒙由。昨晤一比丘雲,忏悔文及蒙山,亦非居士所宜誦,縱回向仍屬雜修,以專念六字佛號爲是。未知然否。

  答:蒙山施食,居士非宜。忏悔文未嘗不可誦。專雜在心,能回向西方,即是專修也。

  問:念佛有謂宜兼觀白毫相者,有謂凡夫妄念紛飛不必涉及觀想者。以何爲是。

  答:當量力行之。

  問:學人修淨業,欲單持名,每因簡而生散亂。今欲持名時兼觀想,藉想以系心,未知有違經旨否。

  答:持名易,觀想難,故應持名易一,觀想易散。今居士不然者,從宜可也。

  問:近年于靜坐中,依觀經作觀,其觀法即從第一觀至第十二觀,意在薰習作往生之助。但迄今不見有何進境。請開示。

  答:觀經中惟第一日觀及第十叁池上叁聖觀爲易觀。其他觀境廣大繁密,均不易觀。宜足下之無進境也。請專修日觀或池上叁聖觀。一觀成就,即獲叁昧。切勿貪多速成,致遭魔境,反失善利耳。

  問:楊仁山先生禮拜入觀法第五觀有觀盧舍那佛法,其說雲但以意識照經緣境觀之,不知欲觀盧舍那佛,應讀何經。

  答:盧舍那佛是報身佛,華嚴經梵網經均有其相。

  問:佛經論上載魔能現佛菩薩像,又能說法,又能令人得神通得叁昧,敢問修行人倘若遇此等時,如何能辨別他是魔或佛,應如何處置。

  答:魔令人熱惱,佛令人清涼。魔則心攝念而自消佛則心愈定而愈顯。所以修行人遇此,則一心不亂,行所無事。經雲,若作聖解,則受群邪。

  問:唐善導等提倡專修而戒雜修,但四弘誓願中則雲法門無量誓願學。此說矛盾否。

  答:願學是聞思的工夫,專修是修的工夫。又從雜修中方可簡譯一法而專修之。

  問:善導和尚謂專修者百修百成,雜修者十得一二,後學每日課四字佛萬聲,往生咒七七遍,大悲咒七遍,阿彌陀經一遍四十八願一遍,楞嚴經勢至圓通章一遍,並參用龍舒淨土文大菩薩修淨土法門,又誦南谟西方極樂世界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百遍,又參用慈雲大師往生淨土忏願儀,每日仍課十念,又誦金剛經一卷心經叁卷。如是訂爲日課,不犯雜修病否。

  答:所誦經咒,悉皆回向,願生淨土,何雜之有。

  問:結七閉關之法,未能施行,如前條所訂之課,能成功否。又家境困難不免煩惱,擬遣謝一切,甯爲餓夫,不以俗務紛心,再加雙足趺坐,心念心聽功課,何如。

  答:如此用功,自入佳境。

  問:打七功夫之意義目的及其形式若何。

  答:欲令功夫加進之意。其目的在限期成就,將平日念誦功課連續做了七日,就是打七。或一人或多人均可。

  問:閉關之儀軌若何在家可行否。

  答:閉關者,禁足謝客,專心靜修,在家人當然可行。入關時須齋佛疏告辭衆,或請高僧說法對關。至在關內如何用功,則各隨所願,規定課程可也。

  問:每當逆境時,不知當作何等想。

  答:作反觀想,(即是恕)退一步想,忍耐不睬想,種種譬喻想,還債想。

  問:嗔心太重,如何才可去掉。

  答:修忍辱度及慈心叁昧,可以去嗔。簡單說句話,處處自己認錯,人人當他子女。若求佛菩薩加被,則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可也。

  問:平時克治,以嗔恚爲最難,每發于一時猝不及覺,未知除常念恭敬觀世音外,有何法可以對治。

  答:讀佛經中關于忍辱波羅蜜文,可以對治,防于未然也。如金剛經忍辱仙人一節,六波羅蜜經中忍辱一品,及發菩提心論中羼提波羅蜜,均可。又四十二章經以能忍爲有力大人,可詳玩味。

  問:消滅嗔火之方。

  答:以忍耐爲第一,慈悲爲第二,願諒哀矜均包含在內。明達因果爲第叁。不爲現境所蒙,亦忍之後盾也。

  問:收攝放心之法。

  答:除念佛讀經之外,閱有興趣之佛典,如釋迦譜大唐西域記高僧傳居士傳淨土聖賢錄等書。

  問:學人每于增進修持之日,(例如長日誦經或結七念佛等)則叁毒轉熾,莫由遏止,縱以種種自解求伏,終似盆水車薪。未審此系宿業使然,抑天魔所擾也。當以何法治之。

  答:此系宿業習氣,須在平日讀相常之書,令正思維若在臨時,當以禮佛法對治之。

  問:雲何是聞思修,雲何入叁摩地,乞詳示。

  答:聽講看經曰聞,了解其義曰思,依義從身口意實行曰修,修至純熟一心不亂曰入叁摩地。

  問:余未學佛前,思念極少,而學佛後反生種種感想。是何原因。

  答:此前之念少是愚癡,後之想多是聞慧。學佛者,正應將佛理思維純熟,方能于起心動念處,順道而行耳。

  問:因解起行,行起解絕,其行起解絕句意義若何。

  答:研究其理,思維其義,謂之解。身口意業謂之行。如行路然,既識其途,然後起行。如方行時,猶須認路,如之何其行哉。故行起不須解矣。

  問:布施爲六度之首,然照金剛經所說,則但誦此經,一切布施均不能及,更何用布施乎。更何爲六度之首乎。

  答:布施有財施法施之二,誦經爲法施,法施利人心,財施利人身,法施利及遠,財施利及近,故雲不能及。身命爲內財,施身命亦財施也。來問未明此義,故致誤會。

  問:念經讀咒,聞應于靜室中具備香案木魚等件,倘無如上布置時,應如何誦念之。

  答:淨幾開卷端坐念誦。

  問:同學某君好研佛理,身體力行。惟不喜念經及拈香祈禱。詢其故,則曰,佛教爲最高之哲學,哲學尚修持,焚香念經祈禱非佛教之精神,真正佛教功夫,不必作此等舉動雲雲。其如何,乞指教。

  答:學佛有四層功夫,曰信解行證。某君注意解行工夫,故雲然。但行實通乎始終,不觀普賢行願品十大行願乎。拈香即修供養,祈禱即忏悔,念經即讀誦,爲大乘十法行之一,皆行也。安得雲絕對不必乎。

  問:後學對于閱各項佛書,每每不能終卷。有礙答。

  答:看經不終卷者,經不契機也。近居士處有法師講經者否。宜就彼一聽,即生興趣,而得專一入門矣。

  問:敝邑報本寺恭請能禅法師宣講地藏經,其開講時間,與敝社常課抵觸。未知于修持方面有礙否。

  答:聽經與誦經無異。時間沖突,不妨相抵也。

  問:聽經者每日所飲該寺之茶水,而並未齋僧供衆,是否爲侵捐常住。

  答:聽經者所飲茶水,乃該寺之布施。受者,非侵損也。如聽經得益,則增常住功德矣。侵損雲何哉。

  問:遠處講經,有人去聽,無親友處可住宿,飯食寺院中可否。供給其飯金住宿費,如何計算。

  答:可否住寺,以寺屋能容與否爲斷。當預期接洽。至于計費,可約照住旅館所費者送寺。

  古農佛學答問卷四終

  

  

《古農佛學答問卷四 (自利行願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