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书籍事物贪求不已,不能一心念佛,恐碍往生。望先生与无缘慈,详细开示,则弟子感恩之至矣。
答:既知求生净土,何可不一心念佛。宜放下万缘,作已死想。记数念佛,勿使懈怠。定数之外,但看净宗经典作增上缘也。
问:当危急时专念观世音菩萨,不念南无二字,可否。如不幸遭难身死,专念观世音菩萨,可生西方否。
答:可不念南无二字,不幸身死,可生西方。
问:室内衣物甚多,为方便故,难以除去,此于一心念佛有碍否。
答:念佛时先作室内净空之想,即不妨碍。
问:为环境所阻者,对于早晨十念法,欲施于睡眠始寤未下床时,向西坐定默念,较为利便。但以未经漱洗整衣,是否无妨。
答:苟其一心,即是清净,亦无不可。
问:念佛诵经固可有暇即行,予见凡念佛者,每以佛珠计其数,何故。或佛珠果有其他之效用乎。
答:念佛用珠计较,所以策励修行,日有定数,勿使懈忽也。
问:如一日中数次念佛,要否数次回向,抑俟至一天完时总回向。
答:若此日专诚念佛,不作他事,则可一次总回向。否则以每次回向为宜。
问:修持当如何用功,方收确切之效。
答:一切法门,念佛第一,不必探奇好妙。古德云,老实念佛,此一语可为苦海慈航。但能信愿行三者具足,自收确切之效。念佛之法,当以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四语为准绳。六根不缘六尘境界,清净其心,专念弥陀名号,念念相续不断,不假参究观想诸方便,自然得于自心中开发佛慧,了知即心即佛。
问:今生的境遇不好,必是前生或多生所做恶业所致。敢问此人若诚心念佛,能将境遇改善否。再者此人念佛时,应如何著想。应心中想将此念佛功德布施前生或多生结冤之众生,以此赎罪。抑应哀求阿弥陀佛赦罪。
答:诚心念佛,可能改善境遇。但想佛的功德,是断尽诸恶,具足诸善,度尽众生,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此善根增长,能把恶种伏而不起,即得改善之机矣。布施众生,只要发愿回向利益有情求佛哀佑亦然。至于赎罪赦罪之意,佛法所无。盖佛法主张自救自度。定业不可逃时,即佛亦无能救也。
问:凡遇拂意之事,指意之人,及逢最难忍受或最危险之境遇,如是一切无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皆认为是阿弥陀佛法音宣流变化所作,种种纷扰之魔事,皆变为佛矣。如此方便,可得一心不乱否。
答:如此方便,正是念佛三昧境界。安得不是一心不乱。
问:念佛须念相续。然遇应酬世务,若何用功。如勿念者,是有间断。如仍念则一心应事,一心念佛,是心有二用。窃意平常用功真切,临事自有不念而念之妙。然否。
答:心无二用,诚是。然应酬世务时,暂止不念,应酬毕,即继续念去,是仍以念为主,而应酬为客。但能客不夺主,主不随客即是功夫。
问:念佛时心切,稍不慎,难免魔现。但真念佛者,以了生死心,念弥陀佛,所在地谓狱火炎炎念佛名。正切之至也。今一恐魔来,则人不敢切念矣。奈何。
答:魔有病魔心魔鬼魔。病魔因不善调身而起,心魔因烦恼炽盛而起,鬼魔因夙有怨对而起。念佛人当持三聚净戒,行一切善,除心魔也。断一切恶,除病魔也。度一切众生,除鬼魔也。持咒礼忏读诵大乘以为加行,则千万稳当矣。
问:昔闻杨仁山诸公说,念佛以无后心为是。迄今未了其义。究谓举念念佛时,念念在佛而无别计度,绝待一心,便为无后乎。疑不可解。
答:行千里者,到在一步。念佛人于舍报时,最后一念,真是往生之因。故于平日念佛,亦当单提一念,一念之后。万念不生,若其生心,即复再提,如此念念相续,实皆念念单提,此为无后心也。平日如此念佛,临终往生稳当矣。故曰以无后心为是也。
问:念佛兼忏悔乎,抑不必忏悔,专心念佛乎。
答:念佛为正,忏悔为助,正助兼修,收功弥速。果能专一其心,何须更求忏悔。苟心不专,反不若兼以忏悔为得。
问:朝暮课诵列有八十八佛名,不知出何经典。佛名无数,何以只念此诸佛而为日课。
答:初五十三佛,出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三劫千佛皆礼此五十三佛而成道。次三十五佛,出大宝积决定毗尼经。菩萨犯极重罪,在三十五佛前忏悔,当得解脱。
问:平日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同消灾延寿药师佛二圣号,以何者为好。
答:药师琉璃光如来或药师琉璃光王佛,均是佛之本号。消灾延寿赞德,犹如大慈大悲也。
问:我因身体弱到极点,常卧订褥,以后关于一切疑问,不问可否。关于饮食起居,皆不过问,只是斩断万缘,一心念佛可否。如不行善修福,是否专念佛号即是行善。
答:专念佛号,回向一切众生,令得福慧,即是行善也。信愿持名,为念佛宗要。凡关于念佛往生问题上有疑者,不可不求决也。
(十一)杂修
问:念佛诵经礼忏拜像,是有相法。参禅见性拈花微笑,是无相法。谓有相与无,其功成究竟为殊途同归则可。若谓无相能成而有相不能成,无乃不可乎。请开示。
答:佛法非有相非无相,要有无不二,方可入道。故有相修者,宜不住相。无相修者,宜不住无。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诵经念佛,能灭重罪。修禅宗者,既不诵经,又不念佛,过去重罪,何能消灭。重罪未消何能成佛。
答:禅宗以断除妄念彻见心性为究竟。虽不诵经念佛,而成功则一。然此等多是利根,夙世修行,功已将圆,故一悟千悟耳。若末世众生,虽修禅宗,仍须诵经念佛,或勤修忏悔,方得罪障消除,而易于成就。不然,初祖达摩何以传楞伽经四卷,六祖慧能何以传金刚般若经,而永明寿禅师何以提倡念佛法门耶。
问:一切法门,任运修习,若称名,若持咒,若修观,若诵经,若礼忏,若坐禅,不限定一法,随己意乐,任运行之,有杂而不专之病否耶。若以杂为病,然一切法门,皆是如来无相方便无性之法,虽多而不杂。又永嘉云,诸行无常则是空,即是如来大圆觉,空即非有,圆觉非无,是中道义,又岂患杂耶。如是行持,不知有当否。
答:所举称名至礼忏,虽似多法,然互相资,任运行之,原无障碍。惟其中须具一贯之旨则可耳。如净土法门,称弥陀名号,持往生咒,修十六观,诵净土经,礼净土忏,及坐禅以为修持准备,何杂之有。然其中诵经持咒有可作加行功夫,原不限于净土范围,但以之回向净土可也。居士所举,乃圆顿工夫。悟圆觉者乃能有益。
问:浅学之人学佛,除念经礼忏尚可做到外,如其深入经藏了解高深之教理,似不容易。有何方法补救。
答:只要念经礼忏如法做去,亦可以伏烦恼智慧。欲问补救方法,亦不外诚敬如法而已。
问:学人从前曾诵经持咒,回向西方,人谓杂修。现仅于晚课诵忏悔文蒙由。昨晤一比丘云,忏悔文及蒙山,亦非居士所宜诵,纵回向仍属杂修,以专念六字佛号为是。未知然否。
答:蒙山施食,居士非宜。忏悔文未尝不可诵。专杂在心,能回向西方,即是专修也。
问:念佛有谓宜兼观白毫相者,有谓凡夫妄念纷飞不必涉及观想者。以何为是。
答:当量力行之。
问:学人修净业,欲单持名,每因简而生散乱。今欲持名时兼观想,藉想以系心,未知有违经旨否。
答:持名易,观想难,故应持名易一,观想易散。今居士不然者,从宜可也。
问:近年于静坐中,依观经作观,其观法即从第一观至第十二观,意在薰习作往生之助。但迄今不见有何进境。请开示。
答:观经中惟第一日观及第十三池上三圣观为易观。其他观境广大繁密,均不易观。宜足下之无进境也。请专修日观或池上三圣观。一观成就,即获三昧。切勿贪多速成,致遭魔境,反失善利耳。
问:杨仁山先生礼拜入观法第五观有观卢舍那佛法,其说云但以意识照经缘境观之,不知欲观卢舍那佛,应读何经。
答:卢舍那佛是报身佛,华严经梵网经均有其相。
问:佛经论上载魔能现佛菩萨像,又能说法,又能令人得神通得三昧,敢问修行人倘若遇此等时,如何能辨别他是魔或佛,应如何处置。
答:魔令人热恼,佛令人清凉。魔则心摄念而自消佛则心愈定而愈显。所以修行人遇此,则一心不乱,行所无事。经云,若作圣解,则受群邪。
问:唐善导等提倡专修而戒杂修,但四弘誓愿中则云法门无量誓愿学。此说矛盾否。
答:愿学是闻思的工夫,专修是修的工夫。又从杂修中方可简译一法而专修之。
问:善导和尚谓专修者百修百成,杂修者十得一二,后学每日课四字佛万声,往生咒七七遍,大悲咒七遍,阿弥陀经一遍四十八愿一遍,楞严经势至圆通章一遍,并参用龙舒净土文大菩萨修净土法门,又诵南谟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百遍,又参用慈云大师往生净土忏愿仪,每日仍课十念,又诵金刚经一卷心经三卷。如是订为日课,不犯杂修病否。
答:所诵经咒,悉皆回向,愿生净土,何杂之有。
问:结七闭关之法,未能施行,如前条所订之课,能成功否。又家境困难不免烦恼,拟遣谢一切,宁为饿夫,不以俗务纷心,再加双足趺坐,心念心听功课,何如。
答:如此用功,自入佳境。
问:打七功夫之意义目的及其形式若何。
答:欲令功夫加进之意。其目的在限期成就,将平日念诵功课连续做了七日,就是打七。或一人或多人均可。
问:闭关之仪轨若何在家可行否。
答:闭关者,禁足谢客,专心静修,在家人当然可行。入关时须斋佛疏告辞众,或请高僧说法对关。至在关内如何用功,则各随所愿,规定课程可也。
问:每当逆境时,不知当作何等想。
答:作反观想,(即是恕)退一步想,忍耐不睬想,种种譬喻想,还债想。
问:嗔心太重,如何才可去掉。
答:修忍辱度及慈心三昧,可以去嗔。简单说句话,处处自己认错,人人当他子女。若求佛菩萨加被,则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可也。
问:平时克治,以嗔恚为最难,每发于一时猝不及觉,未知除常念恭敬观世音外,有何法可以对治。
答:读佛经中关于忍辱波罗蜜文,可以对治,防于未然也。如金刚经忍辱仙人一节,六波罗蜜经中忍辱一品,及发菩提心论中羼提波罗蜜,均可。又四十二章经以能忍为有力大人,可详玩味。
问:消灭嗔火之方。
答:以忍耐为第一,慈悲为第二,愿谅哀矜均包含在内。明达因果为第三。不为现境所蒙,亦忍之后盾也。
问:收摄放心之法。
答:除念佛读经之外,阅有兴趣之佛典,如释迦谱大唐西域记高僧传居士传净土圣贤录等书。
问:学人每于增进修持之日,(例如长日诵经或结七念佛等)则三毒转炽,莫由遏止,纵以种种自解求伏,终似盆水车薪。未审此系宿业使然,抑天魔所扰也。当以何法治之。
答:此系宿业习气,须在平日读相常之书,令正思维若在临时,当以礼佛法对治之。
问:云何是闻思修,云何入三摩地,乞详示。
答:听讲看经曰闻,了解其义曰思,依义从身口意实行曰修,修至纯熟一心不乱曰入三摩地。
问:余未学佛前,思念极少,而学佛后反生种种感想。是何原因。
答:此前之念少是愚痴,后之想多是闻慧。学佛者,正应将佛理思维纯熟,方能于起心动念处,顺道而行耳。
问:因解起行,行起解绝,其行起解绝句意义若何。
答:研究其理,思维其义,谓之解。身口意业谓之行。如行路然,既识其途,然后起行。如方行时,犹须认路,如之何其行哉。故行起不须解矣。
问:布施为六度之首,然照金刚经所说,则但诵此经,一切布施均不能及,更何用布施乎。更何为六度之首乎。
答:布施有财施法施之二,诵经为法施,法施利人心,财施利人身,法施利及远,财施利及近,故云不能及。身命为内财,施身命亦财施也。来问未明此义,故致误会。
问:念经读咒,闻应于静室中具备香案木鱼等件,倘无如上布置时,应如何诵念之。
答:净几开卷端坐念诵。
问:同学某君好研佛理,身体力行。惟不喜念经及拈香祈祷。询其故,则曰,佛教为最高之哲学,哲学尚修持,焚香念经祈祷非佛教之精神,真正佛教功夫,不必作此等举动云云。其如何,乞指教。
答:学佛有四层功夫,曰信解行证。某君注意解行工夫,故云然。但行实通乎始终,不观普贤行愿品十大行愿乎。拈香即修供养,祈祷即忏悔,念经即读诵,为大乘十法行之一,皆行也。安得云绝对不必乎。
问:后学对于阅各项佛书,每每不能终卷。有碍答。
答:看经不终卷者,经不契机也。近居士处有法师讲经者否。宜就彼一听,即生兴趣,而得专一入门矣。
问:敝邑报本寺恭请能禅法师宣讲地藏经,其开讲时间,与敝社常课抵触。未知于修持方面有碍否。
答:听经与诵经无异。时间冲突,不妨相抵也。
问:听经者每日所饮该寺之茶水,而并未斋僧供众,是否为侵捐常住。
答:听经者所饮茶水,乃该寺之布施。受者,非侵损也。如听经得益,则增常住功德矣。侵损云何哉。
问:远处讲经,有人去听,无亲友处可住宿,饭食寺院中可否。供给其饭金住宿费,如何计算。
答:可否住寺,以寺屋能容与否为断。当预期接洽。至于计费,可约照住旅馆所费者送寺。
古农佛学答问卷四终
《古农佛学答问卷四 (自利行愿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