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农佛学答问卷五 (利他功德门)
一、福亲
二、化度
三、慎终
四、利幽
五、护生
古农佛学答问卷五
利他功德门
(一)福亲
问:父母年迈,疾病日多,为子者,如何可使父母转趋康健寿考之境,令不受龙钟之苦。诵经可能达此目的否。
答:诵药师经金刚经均可。但须戒杀放生。
问:子欲报亲恩,除父母在应尽孝道外,更欲为其修福,百年后得往生极乐国,现时求福寿安康,当诵何经。
答:诵金刚经或药师佛本愿经。即地藏经亦好。
问:报父母恩咒,是否应于早课毕后诵之,诵后应回向否。
答:报父母恩咒既非早课原文,自应于课毕后诵之,诵后理须回向
问:某欲自念《弥陀经》为母回向西方,不做疏焚告,但于诵毕之后自念云:以功德为母回向西方。未知妥否?
答:自己念经报恩,不必作疏,但至诚回向自然感应道交。彼疏告者,乞证明耳。
问:百行孝为先,故学佛人成道后须先度父母。今见《阿弥陀经白话解》云:极乐世界一日抵娑婆一劫。则吾人求生西方,除上品上生外,其余须经一日或七日,然后花开见佛,待闻法受记悟无生后,还度父母,至少已历数万年则父母已不知过若干轮回矣。如此焉能尽孝?
答:须广作功德念佛回向同生净土。则尽此一生,即可报恩矣。
问:湖南佛教居士林举行持名愿证,以十万声为一愿。予受持一愿,以此功德每日回向父母消灾延寿,临终祈生净土等语。常课亦如此回向,未知功德父母全得受否?前看不记何书云:功德七分得一分,本人得六分,是耶非耶?
答:果能至心发愿,当得满愿。佛法功德。譬如炬火,多人引取,了无妨碍。至六分得一之说,据《地藏经》为子女为父母已亡者作功德言也。
问:父母不幸作下罪孽,为子者可否敬告上苍代父母诵经忏罪?
答:可于佛菩萨前行之。
问:苟可代父母忏罪,应诵何经?
答:应诵地藏经金刚经。
(二)化度
问:予父最不信佛,某曾时以因果劝进。始终不能启信。未卜先生有何妙法使其归心净土,求指示。
答:今看龙舒净土文。否则待其有病苦时,劝令念佛。
问:家母本信佛,自先室亡后,信心大减,百方譬解无效。何法回复以继前功?
答:善根增减,均有因缘。令堂信心忽减,即是不信因果所致。因果通三世。故报有现报、生报、后报之不同。既经居士百方譬解,于因果当可生信。或以言者系其子,故未生敬服,宜请高僧开示之。
问:妻因子亡之故而改信佛状态,应如何令其恢复原状?
答:尊夫人既以子亡故,顿改信佛状态,仍当在其子身上著想,令其恢复原状。可告之曰:人之寿命属于前定,子既于病中皈依三宝,死后必生乐趣。正宜劝修以报佛恩,今若废弃不修,岂不令子失所依怙?必更堕落受苦!既爱子心切,理当继续吃素念佛诵经,令子早生净土,永受快乐。他日你百年后,亦可仗佛接引与子同生净土,则长得母子相聚矣。
问:哑子不能诵经念佛,我等佛徒当取何法化导,使彼解脱苦轮?
答:宜使拜佛写经以化导之。
问:《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然则盲聋等人念佛岂不较易乎?
答:《心经》是明般若工夫,要从有处观空也。六根清净,正是六根明了到极处。乌可以盲聋等暗昧为比拟。盲聋等经称八难之一,难修佛法。若彼等固具宿根,教之念佛,或能如法修行,方可恃耳。否则难矣。
问:外道养精气神,今八十多岁。劝他念佛求生西方,能可以忏罪往生否?不信当如之何?
答:果能听劝念佛,往生定能有效。如其不信,亦是彼之障深,无可奈何也。
问:众生无边誓愿度,某学佛即发大心,未能自度,先思度人,乃言者谆谆听之藐藐,虽具苦口婆心,终为人所窃笑。又无无碍辩才,不能一音圆演。不知佛法中亦有使不信者能渐发信心之方便法门否?
答:未能自度,先思度人,此乃发心之勇猛,而非度生之方便也。度生方便,厥在以身作则,感人在未开口之先。否则纵能取信于一时,亦恐难深信于永久也。总之学佛之道,在循闻思修三法,以此三法皆能生慧故,所谓闻慧思慧修也。由此三慧,流出言词,不求辩才,自然动听矣。居士其勉之。
问:时届末劫,人心愈下,世难日殷,信佛者流,诚如凤毛麟角。窃以众生原皆同具佛性,不有启迪,断难显现。愚意当创立一佛学通俗图书馆,以供公众阅览,或通俗讲演会,任人听讲。仿基督教之仪式,俾社会各界人士均明佛义,不视为迷信,则收效必有可观。然此举非筹集资金不可,乐善君子,想亦愿为。若更有善法,则尤美矣。
答:居士宏愿能持之以坚,必有胜缘相助也。
问:世人因事祈求观世音菩萨加庇,虔诵白衣咒,极为灵应,惟满愿之后,须印送此咒千二百张一节,今见各处白衣咒极多,拟将印咒之款改作印书功德基金,或其他相当之起信戒杀放生经文小本,未卜有违背否?
答:在理本是可以,然欲两全者,可在印书内或后加印咒句。劝人持诵。
问:普贤行愿品,有恒顺众生一愿。然则众生间有发善愿者,有发恶愿者,抑皆恒顺乎?或有所择而恒顺之耶?
答:此顺字即随缘之意,要以度生为前提,顺之即有以度之也。
问:己已得度回向度他,是为佛行,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是为菩萨发心,两者孰难孰易,当何所择从耶。实行之方法又如何耶。
答:两者义别,无难易之可言。菩萨为因人,佛为果人,我辈凡夫自当学菩萨。至于方法,即依上两句全行之可也。即发心度人先行自度,盖自度为基础,度人为究竟。故发心须远大,而实行当从近小做起。
问:同人欲组织佛学研究社,不卜由何经何法著手一切规章如何。
答:先宜研究佛史及宗派源流暨佛法要义等,有《佛教初学课本》一书,虽是三字经,然体用兼赅矣。至组织团体手续,可询世界佛教居士林,或贵处附近之社团。
问:拟以不穿之狐皮衣服标卖,所得之款。购请碛砂藏经。(辞长从略)
答:化无用之物作法施功德,甚为合理。托书局或居士林之处,是否可行,请直接商之。如果有受之者,亦是间接作法施,又何以不欲施人为嫌哉。
问:如前问不能如愿,岂非枉为三宝弟子。延寿院比丘尼弘愿断臂,完成刻经。后学亦佛了也,宏法利生,当步其后,断臂成为废人。拟断左手无名指一个,沥血书募捐启一张。到处求布施,未审违律藏否。敬求老居士训正。
答:凡事在律已固日有专意成,在封人则又以遇缘斯达。故但持愿行,随顺机缘,不必矫揉造作也。居士所办公阅社,已有佛学书报三百余种,但得阅览人众,自有机缘。否则藏书备观瞻而已,何必汲汲焉。
问:凡设会立社,其规章颇难善全,而念佛人本怀自利利人自度度他之心,如敝社封于出外与人诵念,例所不许,似非利度自他。设或方便赴应,不但为人讥毁,更为僧侣白眼,损居士之人格。兹欲得一两全之法,即可自他利度,又可免人讥评。愿高明教导。
答:念佛回向净土,但一回向偈,(八句者……愿以此功德……)即兼自他两利。出外应赴,非所宜也。如饬终团能策励同修往生者,不可以应赴论。但以临终时为限。
问:古人常有刺血书经之举,据闻系刺指血和朱砂。旋刺旋写,非全用血也。当今世界浩劫奇重,实因各国从贪嗔痴之所致,然不能谓各国无慈悲人士。倘刺血绘观音像,使其观感,俾同传佛教,或于挽回浩劫有所裨益。况西人信耶稣代世人流血之说,此亦代世人流血也,当易摄引信受。惟刺法书法有保准则,应看何经,敬乞指示。
答:刺血写经,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谓“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云云,”如何刺写,示见经书。惟古德经验。亦有刺舌血者血初出时,须将研磨,去其韧丝,方可著笔不粘,加朱与否,亦随意,唯纯血则色易变黄耳。
问:后学发愿抄写金刚经一千本,除早晚念佛外,沿须赴军部办公,每日要去九小时,因此七天才能抄一本,每年只成五十二本。二十年始或满愿。然后学已逾不惑之年。岂能尚存世间二十年耶。现已写成九十本,随成随赠。近拟刺血写成十本供养居士林图书馆。其余入百本,亲写古石印。如此办理,有违誓愿,定获妄言之罪。尚求老居士开示救济之法。
答:照办亦可。然仍须逐日暇时书写,至二址年为度。但依时不依数(本数)可也。
(三)慎终
问:临命终时,一生善恶俱时顿现,固也。然世人有平时为恶而临终忽起善念者,何也。
答:恶人虽一生作恶,其恶心决不会打成一片段,有时亦有善念于其间也。所以到临终时亦有善念,或宿发生,遇善知识教令念佛,犹可有往生之希望。
问:修净宗者,如信行愿俱备,是否必能之,又何以饬终有如是之重要。苟不饬终则平日所修者,若一时不能自主,不尽归无用乎。双修他宗者,亦有饬终之举否。
答:饬终之法,原为辅助行人临终时之方便,不问本人之功行能否往生,均为增上胜缘。他宗苟信此法,亦可行之。
问:敝友谢群欲受优婆塞戒,身后火葬,灭去形迹。业意谓不然。在笔记中阅见,均严行禁止。然多数老法师之圆寂后,均归火葬,未识是何意义。
答:世人爱恋肉体故死后衣衾棺椁而全埋于土中,以示永在。佛家厌恶肉体,故死后以不留行迹为上,而用火焚毁以示清净。若言其历史,则释迦佛灭度之后,身内自出火焚毁,及一切罗汉灭度时,亦自出身火焚毁之,故学佛者仿行之矣。又查印度南洋日本风俗,即世人亦均用火葬。盖人身三是地水火风四大所成,死后遗体仍令归于地水火风,帮有土葬(即埋土中)水葬(即投大海)火葬(即火焚)风葬(即弃于旷野令其腐化)四种处置耳。
问:殁后焚化尸体遗骨,是否葬于冢,或悬于塔,抑入于海。三者中何者为宜。
答:可以兼行,以焚化后灰积小故,分合便故。欲使人纪念,置于塔为宜。欲不留形迹,抛海为最简。
问:临命终…
《古农佛学答问卷五 (利他功德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