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农佛学答问卷六 (护持正法门)
一、宗乘之校量
二、经典之考据
三、出家之意义
四、外道之辩别
五、真理之研究
六、对于怀疑佛法者之答辩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
护持正法门
(一)宗乘之校量
问:佛教始于何时究竟何人为创始者。
答:佛教为释迦牟尼佛所创。在我国周昭王时代。距今二千九百六十年。后汉明帝时有迦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传到我国。(编者查此条答问时在民国二十二年)
问:五祖是否释迦牟尼,六祖是否须菩提。
答:非也。释迦是佛教主,须菩提是佛弟子,解空第一大阿罗汉也。祖之名起于分宗,奉佛教之一义,为修行之宗主者曰宗。如禅宗、净土宗等。开宗之人为其宗之初祖,以次传法,则有二祖三祖等。如禅宗之初祖达磨,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是。净土宗之初祖慧远,二祖善导,三祖承远,四祖法照,五祖少唐,六祖延寿等是。
问:何为净土宗,何谓禅宗。
答:宗之为义,已见前解。以往生净土为修行宗主者曰净土宗。其法以念阿弥陀佛回向善根,发愿来世生彼极乐世界,仗弥陀接引愿力,命终必定得生,既生彼国即不退堕,义见阿弥陀经。以明心见性为修行宗主者曰禅宗。其法以屏息外缘,不起一念,心念灭已,心性自见,心即常往,名究竟觉。所谓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义见金刚楞伽。
问:何为大乘法,何为小乘法。答:声闻缘觉二圣之法为小乘法。菩萨如来二圣之法为大乘法。至于大小之别,其义安在。据杂集论有七种大义,故曰大乘。一者境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二者行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三者智大,了知广大人法无我故。四精进大,于三大劫阿僧祗耶(此翻无量数)方便勤修无量难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生不灭)故。六证得大,得如来法身无所畏不共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七者果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前五就因言,即菩萨法也。后二就果言,即如来法也。若夫小乘则反是。但缘生灭四谛十二因缘及事六度,(但修事不达法性)故境小。但能自利,拙于利他,故行小。但了人无我,故智小。但经三生十六劫修行,故精进小。但能出世不能入世,故方便小。但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身,故证得小。灰身灭智住方便土故果小。由此观之,大乘是究竟法,小乘非究竟法。大乘是真实法,小乘是权假法。大乘法是积极的,小乘法是消极的。此大小之梗概也。
问:藏二乘,通三乘,别三贤,圆十信。皆已断见思,未破无明,寄居方便土。究竟藏通别圆,由何区别。或就修行程度浅深言之。或小乘经谓之藏,大乘经谓之圆。请详示之。
答:台宗判佛教之化法为藏通别圆之四,藏即小乘,别圆为大乘,通则介乎大小乘间。通小通大,故曰通。亦可云藏教应小乘钝根,通教应小乘利根,别教应大乘钝根,圆教应大乘利根也。若以经言,则小乘经属藏教。余教皆大乘经也。
问:净土宗属于大乘乎。抑属于小乘乎。
答:净土宗以发菩提心为因,以得佛果为究竟。故属大乘。非小乘也。
问:法华经譬喻品,有云取羊鹿牛三车度出三毒火宅。又七宝大车驾于白牛。此白牛与三车之牛同否。羊鹿牛是何譬喻。
答:法华经会三乘之权教,归一乘之宝教,故以羊鹿牛三车喻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而大白车则喻一佛乘也。
问:从初果须陀洹至妙觉,其间修证次第地位,可否简单示明。或应看何经论可以备知。
答:须陀洹是小乘果名,妙觉是大乘果名,应分别论之。小乘位有七贤四圣。七贤者五停心别想念总想念暖顶忍世第一也。四圣者,须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来)阿那含(不来)阿罗汉(无生)也。大乘位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如初住中开出十信则为五十二位,若第十回向中开出四加行,则为五十六位,妙觉是佛位,通常除佛位,故称菩萨四十一位,或五十一位,或五十五位。若欲详悉其名,可考教乘法数及大小佛教辞典。若欲明其修证,小乘果位,看俱舍论贤圣品。大乘果位,看大乘入道次第章,及华严经、楞严经。再如统大小乘而比较之,则看天台宗之四教仪,(有集注)及教观纲宗或贤首宗之五教仪。
问:六祖在华僧中成就最伟,但沉著报恩论,谓其通宗不通教,开口便错。盖西方人造罪求生何国一语,显系未尝读过净土三经之瞎驳。又死争衣钵亦少让德,得法与否,岂真在衣钵。乃甘冒危难何也。又衣钵之争甚烈,五祖何竟袖手无一语解纷。又佛灭后数百年音无大乘,则马鸣以上禅宗诸祖所弘者何法耶。法华会上尽皆回小向大,何阿难等尚弘小乘耶。
答:六祖西方之语,乃宗门拂迹之谈。沈论就迹议之,亦非的论。五祖传法六祖,实属破格之举,故恐人争,嘱其南行。后六祖舍衣,夺者自不能取,又何足病。佛灭后,阿难结集,不仅小乘经典,但后之学者弘传乏人,故大乘隐而不著。在马鸣时,甚至传小乘者排议大乘,谓非佛说,故不得不弘之也。倘以前无大乘,马鸣又乌从而弘传之耶。
问:唯识一门有性相二宗之分。抑相宗属唯识,性宗属禅宗。
答:欲了唯识,须办法相。故唯识亦相宗摄。其他禅宗,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皆性宗摄。性相两宗,乃印度所有。其余各宗,皆我国所立。
问:护法清辨时代,性相之争甚烈,却后奘公不肯以法相传异派(或因窃听而得唯识者,师云彼不知因明,终属无用。),皆甚执著。以祖师菩萨之道德,仍难泯门户之见。何也。
答:学以愈辨而愈明。性相之争,乃道义之争,其争也君子。学贵专精,故不宜滥传,必非门户之见。况测师窃听,不以其道,奘师之言,足以警彼,岂不肯传耶。
问:近阅窥基大师心经幽赞,其中有胜空者言如应者言云云,不知其义。以意度之,似系印度两种学派之称。此二派之著名祖师为何人。有何书籍可查其历史。
答:胜空即第一义空,此派即是空宗,龙树菩提清辩等师,其著名者也。如应即如如应理,此派即是有宗,无著世亲护法等师,其著名者也。付法藏因缘传高僧传佛教史等书,可查其历史。
问: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迩来提倡佛学者,往往各执一法,唾弃余宗。尤其奉密宗者,盛称“密为最上乘”,如震旦密教重兴会与海潮音社往还驳斥,甚嚣尘上。究竟密法是否最上乘。学密法者,应否不取他宗。现代果以何法为最当机。各种纷争,于宏扬正法挽救人心有无障碍。统祈指教。
答:问题中所应答者有四事。今分答如下。(一)密宗以方便为究竟,故密宗者,方便之最上乘也(二)密宗法最完备,故学密法者,可不取他宗。然有与各宗共通之法,固并行不悖也。(三)现代当机,鄙意谓接普通机者,宜净宗。接特别机者,宜密宗,或禅宗。(四)道义之争有益,意气之争有损。
问:佛教宗派甚多,互相冲突,各宗皆然。如禅宗多诋净土,六祖慧能其一也。金刚经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亦与净宗观像之说冲突。他宗又有以净宗念佛生西为愚夫妇修持法门。大乘说法不以此为究竟。而净宗之言曰,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谓余宗侈谈自力,不仗佛力。欲求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为极难之事。其他各宗亦有互相诋毁之处。敢问佛教宗派如是之多,而又难于统一。学佛者将何所适从乎。
答:大乘各宗,各擅其长。究其极处,均可以成佛。但众生根器不同,得益与否,自然发生差别。即今而论,自力终逊他力。故净土一宗,随人可学。又各宗之理本可会通,各宗之事,各异其法,法以应机,机不一,法又何必统一也。
问:密乘以即身成佛为殊胜,然既言成佛,似不但约性德,若约修德,修密法者不乏其人,有几人成佛,是何如来,别号何名,可指示否。禅宗亦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历代祖师明心见性也否,若不明心见性,云何称祖,如其明心见性,何不称佛,或某如来。或如台宗六即佛义,即身成佛与见性成佛,在何位次。请示。答:依本觉而起始觉,始觉圆满还合本觉,此显教成佛之通义也。台宗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原不可离性修而二之。然密宗之即身成,则可在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而成事事无碍法界,故以佛之三密加持我身心,而我身心即成佛体,全用唯心之力,令佛入身,我身入佛,身佛不二,故即身成佛矣。至于名号如何,则如其本尊以为名也。本尊虽有佛与菩萨明王等别,然在曼荼罗中同为大日如来之化身,故皆云佛。又禅与密均属顿教,不可思议。若从渐教,见性即是见道,已入初地,而能分身他方作佛矣。故曰成佛。若用六即判之,禅密两宗之成佛,均属相似分证究竟三即摄也。禅宗成佛乃法性身佛,非应化身,岂可得而名耶。
问:庚午出川,得奉面提于春申江上,解行一语,破醒疑情不少,兹欲叩长者先生于时下崇密宗之意见及主张,何宗为入教义之切近者,俾知所遵学。小子意谓念佛固佳,但若以老实专修饰其拙,一味搁置教理不谈,亦非内学住世之法。例如先未明唯识相,次何能顺唯识性,并作唯识观乎。时贤有主张先不必观经者,为防误解,其意固善,但既未观经,则难免盲修瞎炼矣。如何。
答:时不众生好尚新奇,故崇拜密宗者,亦只矜其神异耳,非究竟也。况密者不离显,离显无密可学。观宗喀巴菩提道次第,以密为极点,其故可思矣。我国密宗弘传在各宗齐备之后,非无故也。至以何宗为入教义之切近者,窃谓性相两宗,犹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孰先孰后,当视根性之如何。此两宗义明,而一切宗均可得而通矣。净宗老实念佛为行,行必资于解。惟净宗指导修行书籍甚多,虽不观经,亦不致误。若欲探其根本,自非阅藏不可也。
问:胡超伍居士对于佛学分宗不甚满意,并以…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 (护持正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