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
一、宗乘之校量
二、經典之考據
叁、出家之意義
四、外道之辯別
五、真理之研究
六、對于懷疑佛法者之答辯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
(一)宗乘之校量
問:佛教始于何時究竟何人爲創始者。
答:佛教爲釋迦牟尼佛所創。在我國周昭王時代。距今二千九百六十年。後漢明帝時有迦攝摩騰竺法蘭二僧傳到我國。(編者查此條答問時在民國二十二年)
問:五祖是否釋迦牟尼,六祖是否須菩提。
答:非也。釋迦是佛教主,須菩提是佛弟子,解空第一大阿羅漢也。祖之名起于分宗,奉佛教之一義,爲修行之宗主者曰宗。如禅宗、淨土宗等。開宗之人爲其宗之初祖,以次傳法,則有二祖叁祖等。如禅宗之初祖達磨,二祖慧可,叁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是。淨土宗之初祖慧遠,二祖善導,叁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唐,六祖延壽等是。
問:何爲淨土宗,何謂禅宗。
答:宗之爲義,已見前解。以往生淨土爲修行宗主者曰淨土宗。其法以念阿彌陀佛回向善根,發願來世生彼極樂世界,仗彌陀接引願力,命終必定得生,既生彼國即不退墮,義見阿彌陀經。以明心見性爲修行宗主者曰禅宗。其法以屏息外緣,不起一念,心念滅已,心性自見,心即常往,名究竟覺。所謂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義見金剛楞伽。
問:何爲大乘法,何爲小乘法。答:聲聞緣覺二聖之法爲小乘法。菩薩如來二聖之法爲大乘法。至于大小之別,其義安在。據雜集論有七種大義,故曰大乘。一者境大,以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教法爲境界故。二者行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叁者智大,了知廣大人法無我故。四精進大,于叁大劫阿僧祗耶(此翻無量數)方便勤修無量難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生不滅)故。六證得大,得如來法身無所畏不共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七者果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前五就因言,即菩薩法也。後二就果言,即如來法也。若夫小乘則反是。但緣生滅四谛十二因緣及事六度,(但修事不達法性)故境小。但能自利,拙于利他,故行小。但了人無我,故智小。但經叁生十六劫修行,故精進小。但能出世不能入世,故方便小。但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分法身,故證得小。灰身滅智住方便土故果小。由此觀之,大乘是究竟法,小乘非究竟法。大乘是真實法,小乘是權假法。大乘法是積極的,小乘法是消極的。此大小之梗概也。
問:藏二乘,通叁乘,別叁賢,圓十信。皆已斷見思,未破無明,寄居方便土。究竟藏通別圓,由何區別。或就修行程度淺深言之。或小乘經謂之藏,大乘經謂之圓。請詳示之。
答:臺宗判佛教之化法爲藏通別圓之四,藏即小乘,別圓爲大乘,通則介乎大小乘間。通小通大,故曰通。亦可雲藏教應小乘鈍根,通教應小乘利根,別教應大乘鈍根,圓教應大乘利根也。若以經言,則小乘經屬藏教。余教皆大乘經也。
問:淨土宗屬于大乘乎。抑屬于小乘乎。
答:淨土宗以發菩提心爲因,以得佛果爲究竟。故屬大乘。非小乘也。
問:法華經譬喻品,有雲取羊鹿牛叁車度出叁毒火宅。又七寶大車駕于白牛。此白牛與叁車之牛同否。羊鹿牛是何譬喻。
答:法華經會叁乘之權教,歸一乘之寶教,故以羊鹿牛叁車喻聲聞緣覺菩薩之叁乘。而大白車則喻一佛乘也。
問:從初果須陀洹至妙覺,其間修證次第地位,可否簡單示明。或應看何經論可以備知。
答:須陀洹是小乘果名,妙覺是大乘果名,應分別論之。小乘位有七賢四聖。七賢者五停心別想念總想念暖頂忍世第一也。四聖者,須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來)阿那含(不來)阿羅漢(無生)也。大乘位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四十二位。如初住中開出十信則爲五十二位,若第十回向中開出四加行,則爲五十六位,妙覺是佛位,通常除佛位,故稱菩薩四十一位,或五十一位,或五十五位。若欲詳悉其名,可考教乘法數及大小佛教辭典。若欲明其修證,小乘果位,看俱舍論賢聖品。大乘果位,看大乘入道次第章,及華嚴經、楞嚴經。再如統大小乘而比較之,則看天臺宗之四教儀,(有集注)及教觀綱宗或賢首宗之五教儀。
問:六祖在華僧中成就最偉,但沈著報恩論,謂其通宗不通教,開口便錯。蓋西方人造罪求生何國一語,顯系未嘗讀過淨土叁經之瞎駁。又死爭衣缽亦少讓德,得法與否,豈真在衣缽。乃甘冒危難何也。又衣缽之爭甚烈,五祖何竟袖手無一語解紛。又佛滅後數百年音無大乘,則馬鳴以上禅宗諸祖所弘者何法耶。法華會上盡皆回小向大,何阿難等尚弘小乘耶。
答:六祖西方之語,乃宗門拂迹之談。沈論就迹議之,亦非的論。五祖傳法六祖,實屬破格之舉,故恐人爭,囑其南行。後六祖舍衣,奪者自不能取,又何足病。佛滅後,阿難結集,不僅小乘經典,但後之學者弘傳乏人,故大乘隱而不著。在馬鳴時,甚至傳小乘者排議大乘,謂非佛說,故不得不弘之也。倘以前無大乘,馬鳴又烏從而弘傳之耶。
問:唯識一門有性相二宗之分。抑相宗屬唯識,性宗屬禅宗。
答:欲了唯識,須辦法相。故唯識亦相宗攝。其他禅宗,天臺宗,賢首宗,叁論宗,皆性宗攝。性相兩宗,乃印度所有。其余各宗,皆我國所立。
問:護法清辨時代,性相之爭甚烈,卻後奘公不肯以法相傳異派(或因竊聽而得唯識者,師雲彼不知因明,終屬無用。),皆甚執著。以祖師菩薩之道德,仍難泯門戶之見。何也。
答:學以愈辨而愈明。性相之爭,乃道義之爭,其爭也君子。學貴專精,故不宜濫傳,必非門戶之見。況測師竊聽,不以其道,奘師之言,足以警彼,豈不肯傳耶。
問:近閱窺基大師心經幽贊,其中有勝空者言如應者言雲雲,不知其義。以意度之,似系印度兩種學派之稱。此二派之著名祖師爲何人。有何書籍可查其曆史。
答:勝空即第一義空,此派即是空宗,龍樹菩提清辯等師,其著名者也。如應即如如應理,此派即是有宗,無著世親護法等師,其著名者也。付法藏因緣傳高僧傳佛教史等書,可查其曆史。
問: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迩來提倡佛學者,往往各執一法,唾棄余宗。尤其奉密宗者,盛稱“密爲最上乘”,如震旦密教重興會與海潮音社往還駁斥,甚囂塵上。究竟密法是否最上乘。學密法者,應否不取他宗。現代果以何法爲最當機。各種紛爭,于宏揚正法挽救人心有無障礙。統祈指教。
答:問題中所應答者有四事。今分答如下。(一)密宗以方便爲究竟,故密宗者,方便之最上乘也(二)密宗法最完備,故學密法者,可不取他宗。然有與各宗共通之法,固並行不悖也。(叁)現代當機,鄙意謂接普通機者,宜淨宗。接特別機者,宜密宗,或禅宗。(四)道義之爭有益,意氣之爭有損。
問:佛教宗派甚多,互相沖突,各宗皆然。如禅宗多诋淨土,六祖慧能其一也。金剛經有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亦與淨宗觀像之說沖突。他宗又有以淨宗念佛生西爲愚夫婦修持法門。大乘說法不以此爲究竟。而淨宗之言曰,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爲一切上聖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謂余宗侈談自力,不仗佛力。欲求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爲極難之事。其他各宗亦有互相诋毀之處。敢問佛教宗派如是之多,而又難于統一。學佛者將何所適從乎。
答:大乘各宗,各擅其長。究其極處,均可以成佛。但衆生根器不同,得益與否,自然發生差別。即今而論,自力終遜他力。故淨土一宗,隨人可學。又各宗之理本可會通,各宗之事,各異其法,法以應機,機不一,法又何必統一也。
問:密乘以即身成佛爲殊勝,然既言成佛,似不但約性德,若約修德,修密法者不乏其人,有幾人成佛,是何如來,別號何名,可指示否。禅宗亦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曆代祖師明心見性也否,若不明心見性,雲何稱祖,如其明心見性,何不稱佛,或某如來。或如臺宗六即佛義,即身成佛與見性成佛,在何位次。請示。答:依本覺而起始覺,始覺圓滿還合本覺,此顯教成佛之通義也。臺宗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原不可離性修而二之。然密宗之即身成,則可在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而成事事無礙法界,故以佛之叁密加持我身心,而我身心即成佛體,全用唯心之力,令佛入身,我身入佛,身佛不二,故即身成佛矣。至于名號如何,則如其本尊以爲名也。本尊雖有佛與菩薩明王等別,然在曼荼羅中同爲大日如來之化身,故皆雲佛。又禅與密均屬頓教,不可思議。若從漸教,見性即是見道,已入初地,而能分身他方作佛矣。故曰成佛。若用六即判之,禅密兩宗之成佛,均屬相似分證究竟叁即攝也。禅宗成佛乃法性身佛,非應化身,豈可得而名耶。
問:庚午出川,得奉面提于春申江上,解行一語,破醒疑情不少,茲欲叩長者先生于時下崇密宗之意見及主張,何宗爲入教義之切近者,俾知所遵學。小子意謂念佛固佳,但若以老實專修飾其拙,一味擱置教理不談,亦非內學住世之法。例如先未明唯識相,次何能順唯識性,並作唯識觀乎。時賢有主張先不必觀經者,爲防誤解,其意固善,但既未觀經,則難免盲修瞎煉矣。如何。
答:時不衆生好尚新奇,故崇拜密宗者,亦只矜其神異耳,非究竟也。況密者不離顯,離顯無密可學。觀宗喀巴菩提道次第,以密爲極點,其故可思矣。我國密宗弘傳在各宗齊備之後,非無故也。至以何宗爲入教義之切近者,竊謂性相兩宗,猶車之兩輪不可偏廢。孰先孰後,當視根性之如何。此兩宗義明,而一切宗均可得而通矣。淨宗老實念佛爲行,行必資于解。惟淨宗指導修行書籍甚多,雖不觀經,亦不致誤。若欲探其根本,自非閱藏不可也。
問:胡超伍居士對于佛學分宗不甚滿意,並以…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