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讀別音者,如南無讀乃馬。不知有否專注經咒之音及解釋之字典,價目便宜否。內容程度,是否爲我等所看得懂。
答:有一切經音義一書,佛學書局可代購,價不甚貴。懂否當以國文程度爲准。至于南無等音,乃方音不同。若令湖廣人讀之即合矣。
問:考唐人讀“南無”原音“呐莫”後代音韻疊變,人多妄解“南無”爲南方無有之義。南宋某大儒(忘其名),言“南方屬火,西方屬金,佛生西方,被火克製,故南方不能有佛。]荒謬之見,洵堪噴飯。奈何今之學佛大德,不直改“南無”爲“呐莫”,使人一望而知其爲譯音。省卻瞀儒俗士許多誤解乎。請教。
答:南無,有譯作南谟曩谟捺麻等。但彼妄解者,原是門外漢。若輩即換他字,安知其不解南谟爲南方之谟诰,曩谟爲昔日之谟訓,與捺麻爲手捺芝麻乎。
問:同文韻統雖有梵文字母,然不全。若欲見咒即能誦,應讀何書。
答:韻統梵文字母已全,惟二合叁合等未備。因此書以藏文字母爲主,但能讀藏音者,即可依此誦咒矣。
問:檢查咒語音韻,有何書籍。
答:有漢滿蒙藏四體文咒藏,可以參考。此書商務有影印本。
問:諸咒能解釋否。
答:咒語亦可解釋。續法大師有咒疏一冊。楞嚴咒、尊勝咒、大悲咒、往生咒皆有解釋。
問:佛經上字句音義異常深奧,而初機者頗難了解,有無典集參考,何處發售,謹請詳答。
答:有佛學辭典大小兩種,翻譯名義集,一切經音義,佛學書局均有售。
問:法滅盡經雲,法欲滅時,比丘所服袈裟自然變白,況叁藏經典乎。佛經楞嚴經最先去,彌陀經最後去。現在學界潮流提倡物質文明,力诋佛學爲迷信,似有滅法之悲。然叁藏經典俱在,又有佛學社居士林赓續護法,足見尚未到滅法時期。究竟去楞嚴在此住劫何時,去彌陀經在此住劫何時,是否人壽減至十歲之時。請詳細開示。
答:經言佛正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釋迦佛出世已來,不過叁千年,則雖已末法,而尚未即盡也。以減劫人壽算之,將至人壽十歲時矣。
(叁)出家之意義
問:出家一道,是否權法,抑婆羅門流傳之苦行,爲釋迦所未革者。誠充其說,則世界不能成立,得無墮入空邊,有乖中道否。
答:佛法固有判分權實之說,然此就理言,非就事言。就果言,非就因言也。理有了義不了義,以了義爲實,而不了義爲權。果有叁乘一乘,以一乘爲實,而叁乘爲權。至于事之權實,因之權實,雖可視其所對之理與果爲斷,而其實皆權也。出家者,乃因地中事法之一,謂之爲權,未嘗不可。出家亦婆羅門所有事,然非所謂苦行也。婆羅門之苦行,如尼犍子之臥刺倒懸焦身投水,彼以苦爲樂因,故設爲教法。世尊雪山修行,嘗日食一麻一麥,庶幾近之,固舍而不取矣。若所謂杜多(或作頭陀)行者,何嘗非佛法之所尚。要其意在舍欲去愛,示不爲叁界所系,非以爲得樂之因也。出家一法,何獨不然。家爲愛欲之薮,罪惡之府。龍樹毗婆娑論,言之痛矣。圓覺經謂輪回之本在于愛欲,不斷輪回不成佛果。故欲求佛果,非舍欲去愛不可。若是乎出家者,乃斷輪回趣佛果者所不可已也。且子之所懼出家者,蓋僅出妻子家庭之家耳。此所謂家,惟凡世界有之,亦惟凡世界之欲界有之耳。若色界無色界,本無家之可出。即使因出家而致世界不能成立,亦惟空此欲界耳,色無色界固俨然存在也。世界衆生善惡無定,業力有窮,上升者有時而下沈,下沈者有時而上升,縱一時欲界空矣,而異時色無色界之衆生下沈,又得使欲界成立,苟衆生未達度盡之期,即令人盡出家,叁界決無破壞之日。且世界本是生滅無常之物,經一期之成住壞空,謂之大劫,是即衆生未嘗出家,而叁災起時,則世界亦有壞空之日,但移時而業感循環,又將自空而成是則衆生未達度盡之期,即令人無出家,叁界本有自成而空自空複成之事。于此可見世界之成立不成立,與衆生之出家不出家,初無重要之關系。至懼世界不能成立者,因不識世界爲何物耳。世者常言謂之時間,時間起于刹那,刹那者,吾人心念之動相耳吾人動念不已,相續乃成時間。界者常言謂之空間,空間生于有對。有對者吾人心念之幻相耳。吾人幻念不已,分別乃成空間。自吾人心念、妄動、羅織而成世界,遂因其妄動力之往返屈伸,而現染淨苦樂權實之異。染者,爲六凡世界,而此六凡世界內,苦世界叁,地獄鬼畜也。樂世界叁,天人修羅也。淨者爲四聖世界,而此四聖世界內,權世界二,聲聞緣覺也。實世界二,菩薩如來也。此十界者,猶是赅約之言。若繁而演之,則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更互具百界而成萬界,依此而推,則億兆京垓,甯有邊際。然則子所懼者,將謂一人世界不能成立乎,則猶有多世界足以慰子矣。將謂盡凡聖世界不能成立乎,則世界原由心念之妄動而起,實同幻化,有之不足貴,無之庸何傷。若謂此乃墮空,有乖中道,則又不然。蓋若世界實有而強欲無之,是乃墮空。今世界本空,是乃隨順法性之道,豈得謂有乖中道哉。夫家之爲言,猶牢籠也。父母妻子之家庭,不能盡其義矣。約之則有軀體,此軀體之家,非至得無生忍不受後有,不得爲出。廣之則有世間,此世間之家,非至斷惑證真究竟涅槃,不得爲出。惟有行滿果圓,自在無礙大解脫者,方可謂之真出家。今凡夫耽于家庭之欲 愛,故以舍離家庭爲出家,而群相驚怖。不知所謂出家者,其義正大有在耳。雖然,此就俗谛言之也。若就真谛言,則家者多數人之所謂父母兄弟妻子緣會相聚耳,若此所謂父母兄弟妻子者而緣散不聚,則又何家之可言乎,即當其緣會相聚,而所謂家者,苟求之于父母兄弟妻子有情者,而卒不可得,求之于其父母妻子等所依之宮室器具無情者,而亦不可得。故曰家性本空。本空則入無入相,出無出相。而所謂出家者,亦只成名言上戲論而已。
問:不佞觀于佛門僧尼之禁偶。似屬無爲。不拒居士之加入,似屬有爲。觀于居士而尤以茹素爲宜,則似屬有爲而兼無爲。觀于鄉間之僧尼不忌葷腥,似屬無爲而兼有爲。觀于濟公之茹葷成佛扶弱抑強,似無所謂有爲無所謂無爲,既無所謂有爲無所謂無爲,則當然一例平等,無僧尼居士之別。何以獨禁僧尼有偶,殊多疑義。爰擬疑問十則于後,請仁者詳答之。(甲)如有家室而足爲修行之障礙。則維摩诘何以有六神通力。(乙)如修行本諸宿根,家室原無妨礙。則一般僧尼何以不得有偶。(丙)淫欲爲修行之魔障,則意淫是否足以妨礙修行。(丁)內心未修而重其外形,是否增其修行之魔劫。(戊)凡物泄之則暢,暢之則和。遏之則郁,郁之則爆。佛教對于僧尼不使之泄,不使之暢,而定欲遏之郁之。但對于居士則不禁。其原因何在。(己)一般劣根下愚,不守戒律,當時爆發者,姑勿具論。即一般上根上性者,中途受魔,或竟墮落,是否爲遏郁過甚之所致。(庚)孟子雲食色性也,逆性而行,對于明心見性功夫,以理想推之,似受妨礙。而釋氏提倡絕色,其原理安在。並何以只提倡絕色而不提倡絕食。(辛)釋迦佛講道,其要旨在無著無得。僧尼強其性之所欲,是否失之著相。強令無著,是否失之有得。(壬)一切修行應出自願,何以今日各廟均有購買貧家子女養作小僧小尼,及至長大成人,或竟有清規難守還俗無術,作出種種不端事情,此時貴教用何法以製止之。(癸)僧尼涅槃後。是否盡證仙佛,抑有再入輪回者。如有再入輪回者,則勢必投入禽獸胎中。而論彼因果不應受此惡報,則將用何法以補救之。
答:佛教宗旨,以無爲爲體,以有爲爲用,而體不離用,用不離體,故有爲無爲,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夫體者基本也,用者條達也,故佛教端本于僧尼,發展于居士,二者不可偏廢。況一切僧尼無不從居士中來(凡人莫不有家,初發信心即是居士,進而出家乃爲僧尼)。原非佛教之有何作用于其間,欲區而二之也。但鄉間僧尼受世俗化,不足爲法,濟公成佛原屬滑稽,不可爲訓。此爲總答。再就逐條所疑,分答如次。(甲)沈溺于家室之樂者,即爲障礙。警惕于家室之苦者,即爲佛道。維摩經述維摩之家室曰,“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而其神通力有自來矣。(乙)人能修行,本諸宿根者其因,得諸環境者其緣,緣強于因,則結果從緣,故修行者以無家室爲穩固。(丙)淫爲十惡之一。業所從生,在身口意。意淫,即意惡業也。當然妨礙修行。(丁)心能生境,境亦能引心。故心未修者,得製之以境。禁其外形,而內心漸伏,于修行有益也。況外形易製,內心難伏,從易入手,亦修行之方便。(戊)佛教以衆生無不從淫欲中受生,生即有滅,生滅中間,衆苦充滿,佛爲度苦,欲令人于不生不滅,故于受生因緣之淫欲,視之若毒蛇,呵之爲怨賊,勿使墮其彀中。受持佛戒而爲僧尼,自有種種方法,從厭惡心理畏敬心理,改變普通心理。又複于飲食起居遵守律儀,改良環境,習于清淨生活,保合太和,自能不泄而暢,煥發精神,充實軀幹。古來不少高僧,均從守持淫戒中來,不可以現見下劣僧尼心不潔淨身不持戒,因而引起生理上種種障礙而爲病也。須知佛教原具信教自由之精神,發心受僧尼戒者,則爲僧尼,發心受居士戒者,則爲居士,並非強迫支配若爲僧尼若爲居士也。問語“對于”二字,似利世間固有僧尼與居士階級,而佛教特分嚴寬差別之對待,殊屬根本差謬。(己)守持戒律,亦有學習次第方法,近時律學不明,教授無術,修持失當,致有流弊,原因在放縱,豈在遏郁哉。(庚)絕色原理,已見前答。食非其例,故不絕食。又色系消耗,食系補充,故絕色無礙生命,絕食則必致死故但節而不絕。至食色之性,乃一種慣習之性,非明心見性之爲心性也。況人之心性本來通達自在,正爲食色習慣之故,而于心性發生障礙。絕色節食,正是明心見性功夫。不可不知。(辛)色欲正犯著相之弊,絕色原隨順無著功夫。至“強”之一字,與(戊)問中“對于”二字意同…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