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读别音者,如南无读乃马。不知有否专注经咒之音及解释之字典,价目便宜否。内容程度,是否为我等所看得懂。
答:有一切经音义一书,佛学书局可代购,价不甚贵。懂否当以国文程度为准。至于南无等音,乃方音不同。若令湖广人读之即合矣。
问:考唐人读“南无”原音“呐莫”后代音韵迭变,人多妄解“南无”为南方无有之义。南宋某大儒(忘其名),言“南方属火,西方属金,佛生西方,被火克制,故南方不能有佛。]荒谬之见,洵堪喷饭。奈何今之学佛大德,不直改“南无”为“呐莫”,使人一望而知其为译音。省却瞀儒俗士许多误解乎。请教。
答:南无,有译作南谟曩谟捺麻等。但彼妄解者,原是门外汉。若辈即换他字,安知其不解南谟为南方之谟诰,曩谟为昔日之谟训,与捺麻为手捺芝麻乎。
问:同文韵统虽有梵文字母,然不全。若欲见咒即能诵,应读何书。
答:韵统梵文字母已全,惟二合三合等未备。因此书以藏文字母为主,但能读藏音者,即可依此诵咒矣。
问:检查咒语音韵,有何书籍。
答: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咒藏,可以参考。此书商务有影印本。
问:诸咒能解释否。
答:咒语亦可解释。续法大师有咒疏一册。楞严咒、尊胜咒、大悲咒、往生咒皆有解释。
问:佛经上字句音义异常深奥,而初机者颇难了解,有无典集参考,何处发售,谨请详答。
答:有佛学辞典大小两种,翻译名义集,一切经音义,佛学书局均有售。
问:法灭尽经云,法欲灭时,比丘所服袈裟自然变白,况三藏经典乎。佛经楞严经最先去,弥陀经最后去。现在学界潮流提倡物质文明,力诋佛学为迷信,似有灭法之悲。然三藏经典俱在,又有佛学社居士林赓续护法,足见尚未到灭法时期。究竟去楞严在此住劫何时,去弥陀经在此住劫何时,是否人寿减至十岁之时。请详细开示。
答:经言佛正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释迦佛出世已来,不过三千年,则虽已末法,而尚未即尽也。以减劫人寿算之,将至人寿十岁时矣。
(三)出家之意义
问:出家一道,是否权法,抑婆罗门流传之苦行,为释迦所未革者。诚充其说,则世界不能成立,得无堕入空边,有乖中道否。
答:佛法固有判分权实之说,然此就理言,非就事言。就果言,非就因言也。理有了义不了义,以了义为实,而不了义为权。果有三乘一乘,以一乘为实,而三乘为权。至于事之权实,因之权实,虽可视其所对之理与果为断,而其实皆权也。出家者,乃因地中事法之一,谓之为权,未尝不可。出家亦婆罗门所有事,然非所谓苦行也。婆罗门之苦行,如尼犍子之卧刺倒悬焦身投水,彼以苦为乐因,故设为教法。世尊雪山修行,尝日食一麻一麦,庶几近之,固舍而不取矣。若所谓杜多(或作头陀)行者,何尝非佛法之所尚。要其意在舍欲去爱,示不为三界所系,非以为得乐之因也。出家一法,何独不然。家为爱欲之薮,罪恶之府。龙树毗婆娑论,言之痛矣。圆觉经谓轮回之本在于爱欲,不断轮回不成佛果。故欲求佛果,非舍欲去爱不可。若是乎出家者,乃断轮回趣佛果者所不可已也。且子之所惧出家者,盖仅出妻子家庭之家耳。此所谓家,惟凡世界有之,亦惟凡世界之欲界有之耳。若色界无色界,本无家之可出。即使因出家而致世界不能成立,亦惟空此欲界耳,色无色界固俨然存在也。世界众生善恶无定,业力有穷,上升者有时而下沉,下沉者有时而上升,纵一时欲界空矣,而异时色无色界之众生下沉,又得使欲界成立,苟众生未达度尽之期,即令人尽出家,三界决无破坏之日。且世界本是生灭无常之物,经一期之成住坏空,谓之大劫,是即众生未尝出家,而三灾起时,则世界亦有坏空之日,但移时而业感循环,又将自空而成是则众生未达度尽之期,即令人无出家,三界本有自成而空自空复成之事。于此可见世界之成立不成立,与众生之出家不出家,初无重要之关系。至惧世界不能成立者,因不识世界为何物耳。世者常言谓之时间,时间起于刹那,刹那者,吾人心念之动相耳吾人动念不已,相续乃成时间。界者常言谓之空间,空间生于有对。有对者吾人心念之幻相耳。吾人幻念不已,分别乃成空间。自吾人心念、妄动、罗织而成世界,遂因其妄动力之往返屈伸,而现染净苦乐权实之异。染者,为六凡世界,而此六凡世界内,苦世界三,地狱鬼畜也。乐世界三,天人修罗也。净者为四圣世界,而此四圣世界内,权世界二,声闻缘觉也。实世界二,菩萨如来也。此十界者,犹是赅约之言。若繁而演之,则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更互具百界而成万界,依此而推,则亿兆京垓,宁有边际。然则子所惧者,将谓一人世界不能成立乎,则犹有多世界足以慰子矣。将谓尽凡圣世界不能成立乎,则世界原由心念之妄动而起,实同幻化,有之不足贵,无之庸何伤。若谓此乃堕空,有乖中道,则又不然。盖若世界实有而强欲无之,是乃堕空。今世界本空,是乃随顺法性之道,岂得谓有乖中道哉。夫家之为言,犹牢笼也。父母妻子之家庭,不能尽其义矣。约之则有躯体,此躯体之家,非至得无生忍不受后有,不得为出。广之则有世间,此世间之家,非至断惑证真究竟涅槃,不得为出。惟有行满果圆,自在无碍大解脱者,方可谓之真出家。今凡夫耽于家庭之欲 爱,故以舍离家庭为出家,而群相惊怖。不知所谓出家者,其义正大有在耳。虽然,此就俗谛言之也。若就真谛言,则家者多数人之所谓父母兄弟妻子缘会相聚耳,若此所谓父母兄弟妻子者而缘散不聚,则又何家之可言乎,即当其缘会相聚,而所谓家者,苟求之于父母兄弟妻子有情者,而卒不可得,求之于其父母妻子等所依之宫室器具无情者,而亦不可得。故曰家性本空。本空则入无入相,出无出相。而所谓出家者,亦只成名言上戏论而已。
问:不佞观于佛门僧尼之禁偶。似属无为。不拒居士之加入,似属有为。观于居士而尤以茹素为宜,则似属有为而兼无为。观于乡间之僧尼不忌荤腥,似属无为而兼有为。观于济公之茹荤成佛扶弱抑强,似无所谓有为无所谓无为,既无所谓有为无所谓无为,则当然一例平等,无僧尼居士之别。何以独禁僧尼有偶,殊多疑义。爰拟疑问十则于后,请仁者详答之。(甲)如有家室而足为修行之障碍。则维摩诘何以有六神通力。(乙)如修行本诸宿根,家室原无妨碍。则一般僧尼何以不得有偶。(丙)淫欲为修行之魔障,则意淫是否足以妨碍修行。(丁)内心未修而重其外形,是否增其修行之魔劫。(戊)凡物泄之则畅,畅之则和。遏之则郁,郁之则爆。佛教对于僧尼不使之泄,不使之畅,而定欲遏之郁之。但对于居士则不禁。其原因何在。(己)一般劣根下愚,不守戒律,当时爆发者,姑勿具论。即一般上根上性者,中途受魔,或竟堕落,是否为遏郁过甚之所致。(庚)孟子云食色性也,逆性而行,对于明心见性功夫,以理想推之,似受妨碍。而释氏提倡绝色,其原理安在。并何以只提倡绝色而不提倡绝食。(辛)释迦佛讲道,其要旨在无著无得。僧尼强其性之所欲,是否失之著相。强令无著,是否失之有得。(壬)一切修行应出自愿,何以今日各庙均有购买贫家子女养作小僧小尼,及至长大成人,或竟有清规难守还俗无术,作出种种不端事情,此时贵教用何法以制止之。(癸)僧尼涅槃后。是否尽证仙佛,抑有再入轮回者。如有再入轮回者,则势必投入禽兽胎中。而论彼因果不应受此恶报,则将用何法以补救之。
答:佛教宗旨,以无为为体,以有为为用,而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故有为无为,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夫体者基本也,用者条达也,故佛教端本于僧尼,发展于居士,二者不可偏废。况一切僧尼无不从居士中来(凡人莫不有家,初发信心即是居士,进而出家乃为僧尼)。原非佛教之有何作用于其间,欲区而二之也。但乡间僧尼受世俗化,不足为法,济公成佛原属滑稽,不可为训。此为总答。再就逐条所疑,分答如次。(甲)沉溺于家室之乐者,即为障碍。警惕于家室之苦者,即为佛道。维摩经述维摩之家室曰,“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而其神通力有自来矣。(乙)人能修行,本诸宿根者其因,得诸环境者其缘,缘强于因,则结果从缘,故修行者以无家室为稳固。(丙)淫为十恶之一。业所从生,在身口意。意淫,即意恶业也。当然妨碍修行。(丁)心能生境,境亦能引心。故心未修者,得制之以境。禁其外形,而内心渐伏,于修行有益也。况外形易制,内心难伏,从易入手,亦修行之方便。(戊)佛教以众生无不从淫欲中受生,生即有灭,生灭中间,众苦充满,佛为度苦,欲令人于不生不灭,故于受生因缘之淫欲,视之若毒蛇,呵之为怨贼,勿使堕其彀中。受持佛戒而为僧尼,自有种种方法,从厌恶心理畏敬心理,改变普通心理。又复于饮食起居遵守律仪,改良环境,习于清净生活,保合太和,自能不泄而畅,焕发精神,充实躯干。古来不少高僧,均从守持淫戒中来,不可以现见下劣僧尼心不洁净身不持戒,因而引起生理上种种障碍而为病也。须知佛教原具信教自由之精神,发心受僧尼戒者,则为僧尼,发心受居士戒者,则为居士,并非强迫支配若为僧尼若为居士也。问语“对于”二字,似利世间固有僧尼与居士阶级,而佛教特分严宽差别之对待,殊属根本差谬。(己)守持戒律,亦有学习次第方法,近时律学不明,教授无术,修持失当,致有流弊,原因在放纵,岂在遏郁哉。(庚)绝色原理,已见前答。食非其例,故不绝食。又色系消耗,食系补充,故绝色无碍生命,绝食则必致死故但节而不绝。至食色之性,乃一种惯习之性,非明心见性之为心性也。况人之心性本来通达自在,正为食色习惯之故,而于心性发生障碍。绝色节食,正是明心见性功夫。不可不知。(辛)色欲正犯著相之弊,绝色原随顺无著功夫。至“强”之一字,与(戊)问中“对于”二字意同…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 (护持正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