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生界斷滅,如來于法不說斷滅相,此義又複難通。又常雲衆生無盡。但不知如何是無盡義。將非成佛後再來作衆生,或衆生另有來源,如泉水然,或一分去成佛,一分仍作衆生。但此叁義,佛教均不許可。除此叁義外,如何是無盡義。經論中常有如此問答。但問處甚是明了,答處確是囫囵團圓,難于了解。敬請明白指示,是但約理性或兼事相。是了義之言是不了義之言。
答: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不增不減。有盡無盡,皆爲戲論。此乃不思議境,唯證了知,聖智所緣,宜無世智所解矣。當是事事無礙法界,了義極則之談也。
問: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何解。
答:例于諸法中,取筆爲說。凡無而忽有曰生,此筆本來沒有,今有此筆則曰此筆生。然若謂此筆自生,則先已有筆,如何更生。若謂從他羊毛竹管而生,則此羊毛仍是羊毛,竹管仍是竹管,安見有筆生。共者自他和合也,自者筆也,他者筆管也,今自既不生,他亦不生,合此兩不生者,謂爲能生,安有此理。且筆外無毛管,毛管外無筆,安有自他和合之相,故不共生也,既自他共均不生矣,或曰乃是無因而生也。此又不然。有因尚且不生,安有無因而反能生者。假曰無因能生,則應隨處有筆,何必合毛管而始成筆也。故曰不是無因生。四處檢生皆不可得。是故說爲無生耳。
(六)對于懷疑佛法者之答辯
問:校中寫日記,學生謂佛教不是迷信,乃破迷者。而校中主任先生,卻在上面批之,謂佛學是一種哲學宗教,是以神爲主,是虛僞的,不見有神靈效驗,佛學可研究,若去崇拜偶像,甚而想入非非,要去成仙成佛則不可,或以寶貴光陰去作燒香化紙作揖叩頭的事,則尤不贊成雲雲。其說當否。居士對于佛學極有研究,解疑祛惑,竊願聞之。
答:佛法非哲學非宗教,有王恩洋居士一文可參考,茲不贅述。神靈有無,須從心理說明,心理有用而無形也,但神像所代表之神,是天人鬼畜之類,未嘗無形象也。顯靈效驗,是有遠近先後不同,有障無障之異,故不即現,但論因果關系,可以斷其必有。不知其理而信之,謂之迷信。未曾見過之事即以爲無,此乃武斷,非通論也。成仙成佛,有事有理,有因有果,並非想入非非之事。偶像既是代表,如十字架之代表耶稣,銅像代表偉人,崇拜之者,是崇拜所代表之人,學佛人崇拜代表佛的偶像,亦非分外。燒香頂禮即所以表示崇拜之忱。至于化紙等事,則本非佛法中事,世人不察,牽拉並用耳。
問:有人以爲今世之人,無不欲解在信先,未解而信,是謂迷信,佛家以信解行證之說解人疑惑,其爲迷信與否,不可知也。此種似是而非之言論,其根本錯誤之見解安在。望指明之。
答:信者有認識有佩服有願樂之叁義,解者有審問有慎思有明辨之叁義。故先信而後解。若先未信,安肯取以問思辨論乎。即有問也,亦挾故挾賢之類,成見橫胸,從何悟入。彼所謂解在信先者,即信義中之認識,可謂之知,不得謂之解。蓋先知而後信,其說成立也。既知矣,即不得謂之迷。今世人智慧太劣,必種種說法種種譬喻,令其認識令其佩服而發願樂之心,夫然後其信成就也。若雲解也,談何容易。複次信解行證四步功夫,每一步內仍含四步,如信要有信此信,解此信,行此信,證此信,而後信成就。來問所雲要先解者,即此信中之解也。
問:有人謂佛教宗旨,先欲使人起信,教理正確與否,一毫不容置議,爲窒礙思想之自由,阻止人類之進化。此種反對佛法之言論,當用何詞辟之,以糾其謬。
答: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佛教教理之正確也,已懸在二千數百年前矣,菩薩羅漢皆親曆者,列代祖師高僧居士,皆過來人也,豈有以後生小子而致疑于父兄長老者乎。夫世間無常之法,可論進退。真如不變之理,不增不減,豈得以進化繩之。佛法從正遍智中流出,依此而爲思想之標准,則縱橫自在,有不可思議者,尚何窒礙自由之爲慮哉。
問:清世宗深入經藏,而對手足多殘刻,其行解何尚未能相應如是。
答:行解相應,本是難事。蓋以業障所牽,作不得主耳。
問:辟佛者每以梁武不應有臺誠之難,印度不應亡國,某國不應橫暴。請解釋其理。
答:國家與亡,系乎共業。梁武一人信佛,何能挽救。即以梁武一人而言,亦有宿業所追,不能免于侯景。其信佛之報,當別有在耳。印度佛法衰頹之後,亡于回教徒,非佛教之罪也。若某國受我國及朝鮮之佛教余緒,至今亦徒存空談于紙上,雖稱信佛,而國家觀念太重,以致橫暴。若美其名,則當曰威德矣。出于謗佛者之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問:有雲梁武信佛亡國,現今外交風雲,國亡無日,若是人人宗淨,則誰挽救危亡。
答:信佛與亡國,並非因果關系,如何相難。譬言吃飯身死,今人無不死,亦無不吃飯,亦可相難乎。尚德終勝尚力,但恐未能實踐耳。
問:每觀佛典,皆言真能學佛者,不起貪嗔癡,逆來順受,不計是非人我,不與人爭。若國人盡如此,豈無亡國之憂。
答:果能如是,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德不亡,國誰亡之。再學佛者須人人發廣大心、度生心,如以國爲念者,要從國際提倡佛化。
問:印度乃佛法最盛行之地,何以亡國。
答:佛法盛行之時,印度不亡。及後佛教衰落,他教侵入,而後亡國。然現在國雖亡,而民族性質仍不失爲善良。故識者知印度複興當不在遠也。
問:謗佛者常說,假若人人清閑念佛,社會上的事誰做,個個出家守佛戒,豈不要絕種。愧我無所對。
答:念佛修心,但不作惡事,好事仍當做,于社會有益無損。個個出家,俗種固絕,佛種亦不斷矣。
問:“身乃招苦之本,厭乃得樂之基,”譬如吾人皆厭聞厭見厭爲。世界上之人豈非皆變爲懶惰者。然則五谷蔬菜無人耕種,老幼殘疾無人撫養,世界上一切衆生,豈非皆呈不安之象乎。
答:真俗二谛,權宜施說,能斷邊見,中即圓融無礙。如先生所雲厭聞厭見厭爲,猶是落于“厭”之邊見。當知“厭”與“欣”對立,離欣則厭不成其爲厭,此理既明,則衆生不安之疑問自可渙然冰釋矣。佛家能厭,故我法二執俱遣。反之佛家能欣,故淨土實唯心造。而亦太虛法師“人乘通佛乘”妙論之所以建立也。
問:近有辟佛者評論佛法,其言曰,“魏晉以還,佛法流入,生事日毀,民性益偷,由厭世而灰心,由灰心而消極,由消極而腐敗墮落,一切向上有爲字曰妄想,出世無期,而世法大壞,無政府黨人所否認者,政府而已,佛徒取世界有爲法一切否認之,其何以率民成教,此其弊也。此種非難佛法言論,其謬誤之處何在。請以佛法真義一一糾正之。
答:此固不知佛法者之妄談也。佛法有出世有入世。以斯世之濁惡欲其潔己也,故出世。以斯民之沈溺欲振拔之也,故入世。出世是佛之智,入世是佛之悲,悲智變運,而佛教以立。又複智以自利,悲以利他,自他兼利而佛教以成。彼辟佛者,但見其不同流俗而遂疑其消極,目爲墮落。殊不知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孔孟且然,而況于佛乎。
問:基督教與天主教,有設孤兒院落或養老院者,或施醫藥,或立貧民學校,若戰地則設婦孺救濟會,諸如此類,善舉頗多,何佛教中反少也。
答:此在佛教不普及之故,今已有提倡舉辦者矣。
問:列強之淩辱我國及其他弱小國,有謂輪回苦報使然。惟查各強國國內之天良道德,並未超越吾國及弱小國之上,何竟弱國獨然,而彼則否。又謂列強系賴物質文明,則精神終勝物質唯物不逮唯心等說,應付打倒矣。
答:請觀波浪起伏,即知因果循環之理。唯自立于不敗之地者,雖暫受屈,終得伸耳。
問:某言佛徒好言護法,不惜獻媚貴人,以宏教大業求諸天下萬惡之魁,如尊武則天爲菩薩化身之類此類言論,究竟根據何書何人,如有此種事情,對于佛教有妨礙否。
答:佛徒猶醫生,佛法猶醫藥,醫生用藥,但知醫病,不揀人之貴賤善惡。至欲保存醫藥,豈有揀人貴賤善惡耶。佛徒原無政治意味,但知宏法爲歸,菩薩化身之頌,即以其能宏法耳,豈媚谀耶。(按慧遠法師有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亦可參考)。
問:章某嘗謂佛徒妄诋程朱,而程朱決不苟稱帝王之德齊諸孔孟。此言意謂佛徒獻媚貴人而程朱則否。余思佛徒而獻媚貴人,實爲下劣。不知章氏之說何所根據。望指明之。
答:曆代帝王宏法譯經,譯師譯經畢,呈于帝王,當然不無恭頌之語。佛法平等,狗子且有佛性,即頌帝王爲佛化身,有何不可。況但稱菩薩耶。章氏之诮甯可一概論哉。
問:梁任公謂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厭世。其言確否。
答:大乘佛教以度生爲事業,故信仰者當非厭世。但必先有厭世之心,然後方便入世,度衆生出世。否則與衆生同化矣。梁氏只說得一邊。
問:梁任公曰,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故曰悲智雙修,雲雲。按梁氏乃主修學佛法,當先求知而後起信,不知而強信,是自欺也。對于大乘教義,確有明證。然凡夫根機淺薄者,未具智慧,多難明了佛理。即上根者,亦須久經研究,方能了解真義。准上理論,則無論利鈍根,而未研求佛理者,皆無信佛資格。遑論真修實證耶。
答:學佛首在信心,有信而後肯學。但未信之前,亦需起信之方。此起信之方不一,總之不外一種認識。或認識佛之史實,或認識佛之德相,或認識佛之智力神通,或認識佛之教義之一斑,或認識佛法之廣大,或認識聖僧之奇迹靈感等。此種認識,不可謂之了解。蓋未經研究也。若了解者,須待信後而能。必在中上根而後能。彼梁氏之言,于信前之認識與後之了解,未曾分別,故有不甚通達之病耳。
問:有一老學究雲,現今大都笃信佛學,則孔子所謂敬鬼神而遠之,請何以解之。
答:佛爲大覺者之代表。親近大覺,如何非智。須知佛非鬼神之類。老者所雲,擬不以偷也。
問:有人謂佛法爲製止弱肉強食之主義,向強國推…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