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 (护持正法门)▪P10

  ..续本文上一页行成佛,总说返本还源不增不减,是仍修到真如老地位。则即可云真如与无明同是无终。则也许无明复动。又何以云成金以后不复为矿。且后既不复动无明,前究因何而忽动无明耶。

  答:众生从无始来无明不觉,违背真如,故流转六道,造业受苦,今修行者随顺真如,由始觉而达于究竟觉,亲证真如,号之曰佛。无明已尽,故谓之返本还源。真如觉性始终不二,故无增减。无明有尽,云何无终。无明既尽,如根源萎涸,何能复动。然此无明彻体虚妄,本非实有,妄认为有。譬如病目,见空中花,空本无花,病者妄执。忽动无明,亦犹是耳。成佛以后,如目已健全,永不再病,故花不复见。若云再病,则是尚未成佛。所谓地前菩萨,尚有退转者也。

  问:诸佛书咸言众生因一念无明而流转六道,是则无明未妄动之时,是否为佛耶。果也,则岂非佛位尚有起无明之虑耶。

  答:众生因一念无明而流转六道者,盖依诸佛菩萨逆流修离念工夫,至破一念无明而证佛果,故知众生流转之根源在一念无明耳,非谓在佛位再起无明也。若如子言,应云诸佛因一念云云矣。须知众生从本以来,未曾离念。所云“无明未妄动时”之语,实不能成立也。只可云“无明至断尽时即是佛”。

  问:某宗说起信论者,谓真如不守自性,忽生一念无明。据此则真如先有,无明后起矣。然唐大圆居士著唯识方便谈,又谓真如与无明同是无始,同时而有。究竟孰是。

  答:真如与无明同是无始,此说为是。但谓真如不守自性忽生一念无明,亦不可据以为真如先有无明后起。何以故,真如一向随缘,即一向与无明俱也。圆觉经金矿之喻,最为妙譬。

  问:一切众生均有无明与真如,成佛后无明始尽。但此无明,未识本来有欤,抑如何而生欤。又未识成佛以后,仍能生无明乎。圆觉经虽有矿中金及纯金之喻,然究竟未明。

  答:众生无明本有,非从无而生。若无明除尽,始能成佛。如矿中本有砂土,砂土除尽,乃成真金。此喻显然。来问云成佛后无明始尽一语,乃倒果为因。所以有成佛后仍生无明之疑。若知无明除尽始能成佛,安有此疑。

  问: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中云,但念自从无始迄至今生,一念违真, 六根逐妄,随情造业。既云无始,何有一念。想有此一念,即有始也。不审在此一念未动之先,众生本体如何。

  答:众生本来是佛,以众生离念得成佛故。但以众生从未离念,故说无始。

  问:众生无始本灵,是各有一个,抑或共同一个。若是各有一个,则无始本灵因何而有。数量若干。又无正确典籍以资证明。若, 云共同一, 个,则众生与释迦乃是一体,何释迦则常住寂光,众生则沉论苦海。证自吾人灵性同时不能分作二途,故云迷为众生,觉则为佛。释迦与众生本灵既共一个,何同时能分迷觉二途。岂可云释迦是众生乎。

  答:迷为众生,觉则为佛,故佛之本体曰本觉真如。众生之本体曰无明业识。真如平等,故诸佛法身与众生法性不异。众生为无明所迷,故于平等中妄生差别,而遂若不一矣。譬如觉人忽睡,梦境中见有多数人者,及其梦觉,则此梦中之多人均不复现,依然惟我一觉人也。佛与众生,即觉人与梦人之例耳。思之。

  问:佛学大海,茫无津涯,然古德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外无心。果能将此一个心字认识清楚,或者得门而入欤。自来说心者大约有四,(一)肉团心。(二)缘虑心。(三)集起心。(四)真实心。此真实心之体则至为清净,而其用又至为神灵,一个心如何区别为四,大乘起信论言,心有二门,儒家亦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说盖除肉团心外,缘虑心、集起心皆为人心,而真实心乃为道心也。吾人能降伏其人心,安住其道心,则成佛作圣,皆由于此。然此真实心在何处。楞严经载佛与阿难论心七处征心不得,但断言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其实无处不在。细思其理,所谓真实心者,乃为假定名词,并无实在物质,意者殆灵魂欤。灵魂有神无迹,不可取不可说,与生理学家言神经作用相近。然似是而非。今以灵魂为真实心之代名词,然乎否乎。

  答:四心中唯肉团心是物质。余三心皆非物质。缘虑心者。即是见色闻声等六识心也。集起心者,积集功能发起作用,即第八识名藏识,梵名“阿赖耶”也。此藏识为有情之主人翁,来先去后,以此拟灵魂,犹或相似。但世人之称灵魂,以为有其实体。而佛说藏识,亦是缘生无性耳。真实心者,即八识心性,称为如来藏。缘虑心无常而有间断,集起心生灭相续,虽无常而无间断。唯真实心则真常而不生灭,圆满而不增减,在缠出缠,体非垢净,即是众生之佛性,诸佛之法身。如是理会,解释经文,思过半矣。

  问:楞严经言地狱则言因心而生,言净土则言唯心本有。据此地狱与净土,除心之外,实无此真实境界。而何以地藏本愿说地狱如彼其了了,无量寿三经言极乐则阿难韦提希皆是亲见。然则地藏本愿无量寿三经,皆释门弟子伪造乎。

  答:心造地狱,唯心净土,心外本无真实境界。但心外无境,心内即有境矣。凡夫但认离心之境,未识即心之境。而佛菩萨与言地狱净土者,若认为心外即心外真实,若识为心内即唯心真实,要皆不可无也。佛经如语实语,并非伪造。

  问:佛经中言无我应如何解释。若真正人人无我。则轮回于六道中及往生西方或作佛菩萨又是谁。

  答:佛经说无我,原有二种。一为人无我,一为法无我。今所问者,乃人无我。我者常一主宰之义,没有常一主宰之人,谓之人无我。换言之,即没有真实的人,但有假名的人也。夫轮回于六道者,即此业报因果之生灭,非有人也。故六道是假名也。往生西方即净业之结果,作菩萨即是行菩萨道,作佛即是行菩萨道圆满,均非有人也。故往生及佛菩萨皆假名也。然则佛何为而说此,假名耶。曰,众生我执未破,不了假名,认有我轮回六道,而枉受六道之苦,佛为度众生苦,故说此种种假名耳。往生西方为破我执之方便,作菩萨为破我执之次第,作佛为破我执之究竟也。如不得已,即可曰轮回六道乃至作佛者,是假名之我也,是未破我执之人也。

  问:五十六期半月刊登答人无我之义,惟未开示法,无我。阿难结集每经首冠以如是我闻四字,经文中有常乐我净之语,是明明承认有我。何以又曰法无我。

  答:以法为有实体者,为法我执。一切诸法从因缘而生,如幻如化,但有假名,了无自体,谓之法无我。如是我闻之我,随顺世俗所称,原非我执也。常乐我净之我,指大自在言,亦非执我之我,亦非随俗称我也。又人无我者,言人但是一法,此人法中并无有一我体。然此人之一法,亦不过是四大和合以成身,四蕴假合以成心,何尝有人之实法耶。简单言之,人为身心因缘而生,并无自体,此即法无我。

  问:学佛以灭妄归真为目的,乃佛书多有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之语。其意义是否妄全无即真,真全无即妄,抑别有解。

  答:妄未灭时妄即是真,真未归时真即是妄。妄即是真,非分是真,乃全体是真也。如全波是水。真即是妄,非分是妄,乃全体作妄也。如全水是波。

  问:第一义谛如何解释,是否即实相之另名。

  答:谛者,真实之法也。第一义,对普通道理说也。言非普通道理,所谓真实法者,曰第一义谛。其普通道理,所谓真实法者,曰世俗谛。实相对妄相非相说。

  问:实相无相,学人难明,请于无可言说中权用文字讲解。

  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故实相不在有相中求,当在无相中领取矣。又此无相者无定相之义,故应言“实相无相无不相”。

  问:学佛以了生脱死为目的。具缚凡夫有分段生死,固无足怪。菩萨有变易生死,是生死尚未能了。必如何始能二死永亡。或谓凡夫之生死,随业轮转,不能自主,菩萨之生死,纯由自主,所谓意生身随缘化现。或谓菩萨为化众生示生世间,在众生见之,则同有生死,在菩萨分上实无生死,譬如梦幻虽有非实,是菩萨之生死,乃为众生示现其相耳,非未了生死也。以何说为是。

  答:二死永亡,必至佛位。菩萨变易生死,是意生身,因大悲愿力应化度生,故虽如梦幻,而梦心幻心随缘变化,亦有起灭之相,故曰变易生死也。所举二说,皆是无非。

  问:往生佛国,远载简篇,近经见闻,百无一失,深信勿疑。兹录陈甲乙两说,何说为是。乞赐示。(甲说)乘愿回入娑婆,仍借母胎示生,化度众生,已得不退转,故无入胎之迷,竟断轮回之苦,所谓大权示现,频频现生,数数示灭,(乙说)众生往生已在安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愿回入娑婆,似无再入母胎受四苦之烦恼,在虚空界神通示现,正是作人天之导师,演法音于尘刹。

  答:诸佛菩萨现身说法,或示胎生,或示化生,随愿随缘,原无定轨。极乐众生得无生忍,分证菩提,回入娑婆,或现佛身,或现菩萨胎生化生,亦无定轨。甲乙两说,均属可通。

  问:教中常言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佛心内之众生。然既是互在心中,佛之智慧神通等。众生云何不得受用。众生起惑造业,亦即是佛之起惑造业。既然起惑,何名之为真穷惑尽。

  答:生佛虽互在心中,然迷悟有殊,生心中佛惑业所障,故不能受用。佛心中生真如所熏,故渐离惑缚。起惑造业是众生外背佛心所致,岂佛之咎哉。

  问:众生数量有定额否。

  答:从迷而言,众生无尽。从悟而言,众生本空。有无不二,此谓不可思议。

  问:心佛众生,同一法界。觉悟一众生,是否清净海中添一佛,轮回中少一众生。

  答:生佛相对,可作此说。若论同一法界,则是不增不减。

  问:教中有云,众生成佛,生界不减,佛界不增。然既言生界佛界,似不但约理。若兼事相,如何是不增减义。

  答:界有因依义,生界佛界,同是一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尚何增减之有。此应约理事无碍说。

  问:大乘教中每云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若以此义,众生虽广,终有尽时,如其尽者,…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 (护持正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