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P10

  ..續本文上一頁行成佛,總說返本還源不增不減,是仍修到真如老地位。則即可雲真如與無明同是無終。則也許無明複動。又何以雲成金以後不複爲礦。且後既不複動無明,前究因何而忽動無明耶。

  答:衆生從無始來無明不覺,違背真如,故流轉六道,造業受苦,今修行者隨順真如,由始覺而達于究竟覺,親證真如,號之曰佛。無明已盡,故謂之返本還源。真如覺性始終不二,故無增減。無明有盡,雲何無終。無明既盡,如根源萎涸,何能複動。然此無明徹體虛妄,本非實有,妄認爲有。譬如病目,見空中花,空本無花,病者妄執。忽動無明,亦猶是耳。成佛以後,如目已健全,永不再病,故花不複見。若雲再病,則是尚未成佛。所謂地前菩薩,尚有退轉者也。

  問:諸佛書鹹言衆生因一念無明而流轉六道,是則無明未妄動之時,是否爲佛耶。果也,則豈非佛位尚有起無明之慮耶。

  答:衆生因一念無明而流轉六道者,蓋依諸佛菩薩逆流修離念工夫,至破一念無明而證佛果,故知衆生流轉之根源在一念無明耳,非謂在佛位再起無明也。若如子言,應雲諸佛因一念雲雲矣。須知衆生從本以來,未曾離念。所雲“無明未妄動時”之語,實不能成立也。只可雲“無明至斷盡時即是佛”。

  問:某宗說起信論者,謂真如不守自性,忽生一念無明。據此則真如先有,無明後起矣。然唐大圓居士著唯識方便談,又謂真如與無明同是無始,同時而有。究竟孰是。

  答:真如與無明同是無始,此說爲是。但謂真如不守自性忽生一念無明,亦不可據以爲真如先有無明後起。何以故,真如一向隨緣,即一向與無明俱也。圓覺經金礦之喻,最爲妙譬。

  問:一切衆生均有無明與真如,成佛後無明始盡。但此無明,未識本來有欤,抑如何而生欤。又未識成佛以後,仍能生無明乎。圓覺經雖有礦中金及純金之喻,然究竟未明。

  答:衆生無明本有,非從無而生。若無明除盡,始能成佛。如礦中本有砂土,砂土除盡,乃成真金。此喻顯然。來問雲成佛後無明始盡一語,乃倒果爲因。所以有成佛後仍生無明之疑。若知無明除盡始能成佛,安有此疑。

  問:中峰國師叁時系念中雲,但念自從無始迄至今生,一念違真, 六根逐妄,隨情造業。既雲無始,何有一念。想有此一念,即有始也。不審在此一念未動之先,衆生本體如何。

  答:衆生本來是佛,以衆生離念得成佛故。但以衆生從未離念,故說無始。

  問:衆生無始本靈,是各有一個,抑或共同一個。若是各有一個,則無始本靈因何而有。數量若幹。又無正確典籍以資證明。若, 雲共同一, 個,則衆生與釋迦乃是一體,何釋迦則常住寂光,衆生則沈論苦海。證自吾人靈性同時不能分作二途,故雲迷爲衆生,覺則爲佛。釋迦與衆生本靈既共一個,何同時能分迷覺二途。豈可雲釋迦是衆生乎。

  答:迷爲衆生,覺則爲佛,故佛之本體曰本覺真如。衆生之本體曰無明業識。真如平等,故諸佛法身與衆生法性不異。衆生爲無明所迷,故于平等中妄生差別,而遂若不一矣。譬如覺人忽睡,夢境中見有多數人者,及其夢覺,則此夢中之多人均不複現,依然惟我一覺人也。佛與衆生,即覺人與夢人之例耳。思之。

  問:佛學大海,茫無津涯,然古德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外無心。果能將此一個心字認識清楚,或者得門而入欤。自來說心者大約有四,(一)肉團心。(二)緣慮心。(叁)集起心。(四)真實心。此真實心之體則至爲清淨,而其用又至爲神靈,一個心如何區別爲四,大乘起信論言,心有二門,儒家亦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說蓋除肉團心外,緣慮心、集起心皆爲人心,而真實心乃爲道心也。吾人能降伏其人心,安住其道心,則成佛作聖,皆由于此。然此真實心在何處。楞嚴經載佛與阿難論心七處征心不得,但斷言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其實無處不在。細思其理,所謂真實心者,乃爲假定名詞,並無實在物質,意者殆靈魂欤。靈魂有神無迹,不可取不可說,與生理學家言神經作用相近。然似是而非。今以靈魂爲真實心之代名詞,然乎否乎。

  答:四心中唯肉團心是物質。余叁心皆非物質。緣慮心者。即是見色聞聲等六識心也。集起心者,積集功能發起作用,即第八識名藏識,梵名“阿賴耶”也。此藏識爲有情之主人翁,來先去後,以此擬靈魂,猶或相似。但世人之稱靈魂,以爲有其實體。而佛說藏識,亦是緣生無性耳。真實心者,即八識心性,稱爲如來藏。緣慮心無常而有間斷,集起心生滅相續,雖無常而無間斷。唯真實心則真常而不生滅,圓滿而不增減,在纏出纏,體非垢淨,即是衆生之佛性,諸佛之法身。如是理會,解釋經文,思過半矣。

  問:楞嚴經言地獄則言因心而生,言淨土則言唯心本有。據此地獄與淨土,除心之外,實無此真實境界。而何以地藏本願說地獄如彼其了了,無量壽叁經言極樂則阿難韋提希皆是親見。然則地藏本願無量壽叁經,皆釋門弟子僞造乎。

  答:心造地獄,唯心淨土,心外本無真實境界。但心外無境,心內即有境矣。凡夫但認離心之境,未識即心之境。而佛菩薩與言地獄淨土者,若認爲心外即心外真實,若識爲心內即唯心真實,要皆不可無也。佛經如語實語,並非僞造。

  問:佛經中言無我應如何解釋。若真正人人無我。則輪回于六道中及往生西方或作佛菩薩又是誰。

  答:佛經說無我,原有二種。一爲人無我,一爲法無我。今所問者,乃人無我。我者常一主宰之義,沒有常一主宰之人,謂之人無我。換言之,即沒有真實的人,但有假名的人也。夫輪回于六道者,即此業報因果之生滅,非有人也。故六道是假名也。往生西方即淨業之結果,作菩薩即是行菩薩道,作佛即是行菩薩道圓滿,均非有人也。故往生及佛菩薩皆假名也。然則佛何爲而說此,假名耶。曰,衆生我執未破,不了假名,認有我輪回六道,而枉受六道之苦,佛爲度衆生苦,故說此種種假名耳。往生西方爲破我執之方便,作菩薩爲破我執之次第,作佛爲破我執之究竟也。如不得已,即可曰輪回六道乃至作佛者,是假名之我也,是未破我執之人也。

  問:五十六期半月刊登答人無我之義,惟未開示法,無我。阿難結集每經首冠以如是我聞四字,經文中有常樂我淨之語,是明明承認有我。何以又曰法無我。

  答:以法爲有實體者,爲法我執。一切諸法從因緣而生,如幻如化,但有假名,了無自體,謂之法無我。如是我聞之我,隨順世俗所稱,原非我執也。常樂我淨之我,指大自在言,亦非執我之我,亦非隨俗稱我也。又人無我者,言人但是一法,此人法中並無有一我體。然此人之一法,亦不過是四大和合以成身,四蘊假合以成心,何嘗有人之實法耶。簡單言之,人爲身心因緣而生,並無自體,此即法無我。

  問:學佛以滅妄歸真爲目的,乃佛書多有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之語。其意義是否妄全無即真,真全無即妄,抑別有解。

  答:妄未滅時妄即是真,真未歸時真即是妄。妄即是真,非分是真,乃全體是真也。如全波是水。真即是妄,非分是妄,乃全體作妄也。如全水是波。

  問:第一義谛如何解釋,是否即實相之另名。

  答:谛者,真實之法也。第一義,對普通道理說也。言非普通道理,所謂真實法者,曰第一義谛。其普通道理,所謂真實法者,曰世俗谛。實相對妄相非相說。

  問:實相無相,學人難明,請于無可言說中權用文字講解。

  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故實相不在有相中求,當在無相中領取矣。又此無相者無定相之義,故應言“實相無相無不相”。

  問:學佛以了生脫死爲目的。具縛凡夫有分段生死,固無足怪。菩薩有變易生死,是生死尚未能了。必如何始能二死永亡。或謂凡夫之生死,隨業輪轉,不能自主,菩薩之生死,純由自主,所謂意生身隨緣化現。或謂菩薩爲化衆生示生世間,在衆生見之,則同有生死,在菩薩分上實無生死,譬如夢幻雖有非實,是菩薩之生死,乃爲衆生示現其相耳,非未了生死也。以何說爲是。

  答:二死永亡,必至佛位。菩薩變易生死,是意生身,因大悲願力應化度生,故雖如夢幻,而夢心幻心隨緣變化,亦有起滅之相,故曰變易生死也。所舉二說,皆是無非。

  問:往生佛國,遠載簡篇,近經見聞,百無一失,深信勿疑。茲錄陳甲乙兩說,何說爲是。乞賜示。(甲說)乘願回入娑婆,仍借母胎示生,化度衆生,已得不退轉,故無入胎之迷,竟斷輪回之苦,所謂大權示現,頻頻現生,數數示滅,(乙說)衆生往生已在安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乘願回入娑婆,似無再入母胎受四苦之煩惱,在虛空界神通示現,正是作人天之導師,演法音于塵刹。

  答:諸佛菩薩現身說法,或示胎生,或示化生,隨願隨緣,原無定軌。極樂衆生得無生忍,分證菩提,回入娑婆,或現佛身,或現菩薩胎生化生,亦無定軌。甲乙兩說,均屬可通。

  問:教中常言佛是衆生心內之佛,衆生是佛心內之衆生。然既是互在心中,佛之智慧神通等。衆生雲何不得受用。衆生起惑造業,亦即是佛之起惑造業。既然起惑,何名之爲真窮惑盡。

  答:生佛雖互在心中,然迷悟有殊,生心中佛惑業所障,故不能受用。佛心中生真如所熏,故漸離惑縛。起惑造業是衆生外背佛心所致,豈佛之咎哉。

  問:衆生數量有定額否。

  答:從迷而言,衆生無盡。從悟而言,衆生本空。有無不二,此謂不可思議。

  問:心佛衆生,同一法界。覺悟一衆生,是否清淨海中添一佛,輪回中少一衆生。

  答:生佛相對,可作此說。若論同一法界,則是不增不減。

  問:教中有雲,衆生成佛,生界不減,佛界不增。然既言生界佛界,似不但約理。若兼事相,如何是不增減義。

  答:界有因依義,生界佛界,同是一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尚何增減之有。此應約理事無礙說。

  問:大乘教中每雲一切衆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當作佛。若以此義,衆生雖廣,終有盡時,如其盡者,…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