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一人而爲數宗之祖,及某宗在印度有而不盛者,爲滑稽矛盾,令人發唬。究竟分宗有無錯謬。

  答:胡居士皈依大愚法師,習真言宗,並依弘法大師辯顯密二教論,抑揚之語,以意推測,遽加批判,甯能無失。若將各宗源流考察一番,即知諸祖立宗各有依據,所依經論,必各具觀境修行得果叁種要素,未可具門戶之見,一概抹煞也。又宗祖乃後人所推,原非自立爲祖。如龍樹菩薩宏揚華嚴造中觀論傳受真言,後之學華嚴者、學中論者及學真言者皆各推爲自宗之祖,豈龍樹欲爲各宗之祖耶。至某宗非印度學者所倡,即爲印度所無,如印度學者少而中國學者多,即彼衰而此盛,事實如此,何滑稽矛盾之有。

  問:胡居士之評智者大師,至謂佛學中最毒害人類的邪說,莫如智顗的五時判教及大小乘之分。又謂智顗這邪見引起千余年來學佛者的誇大狂,競言大乘,毫無實際,使佛學在中國竟成買椟還珠的怪像,這是如何令人痛心的喲雲雲。似太唐突,請辭而辟之。

  答:此系胡居士未嘗讀臺宗教典耳。五時判教,原是依釋迦佛一代教化事實之次第,使一切經典有了系統,宜爲學科者所贊許。至大小乘之分,佛經上自有明文,原非智者所分。今目爲邪說,且加上毒害人類四字,無乃擬不以偷矣。若以買椟還珠爲罪,以之評論臺宗學者未能教觀齊修則可,若即以爲智者邪見之證,則適得其反。蓋智者大師宗法華等經智度等論而立止觀,足爲修叁摩地者之軌範。原書具在,請居士一展讀之。按智師所說止觀法門有四種,一修習止觀坐禅要法(小止觀),二六妙門禅法,叁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四摩诃止觀。

  問:顔淵亞聖,孔子贊其服膺勿失,子思作中庸,亦爲誠之者擇善固執。蓋從善如登從惡如流,若不固執必趨于惡。而佛菩薩說法,每勸人破法執。愚謂法執不可強破,若強破必受群邪,功夫純熟,自然到此妙境,修行入手必須法執。觀小本彌陀經內雲,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是佛明明教人執持,則法執又安可強破乎。

  答:法執言其病也。執善非病,不可同年而語。依教奉行,本非法執,又安可破乎。凡佛經中所言破執者,皆是破其病,並非破其法。應知之。

  (二)經典之考據

  問:何爲藏經。

  答:此乃吾佛所說之法而弟子所結集記出者,所謂經律論叁藏是也。

  問:何以稱藏。

  答:佛法深廣涵容甚富,有如于藏。佛法功德利益群生,亦如寶藏。故稱之爲藏。

  問:既有叁藏,何以獨稱爲經。

  答:經系吾國聖教之通稱,曰經藏律藏論藏者,方爲確指佛經之類別耳。

  問:何爲經藏。

  答:吾佛出言契理契機。示修行之迳路,作萬世之常規,故曰經,梵文謂修多羅。

  問:何爲律藏。

  答:吾佛所製禁戒清規,束身攝心止惡行善,故曰律。梵文謂毗奈耶。

  問:何爲論藏。

  答:佛弟子對于佛說有所申議,對于外道有所辯難者,故曰論。梵文謂阿毗昙。

  問:藏經如何結集。

  答:佛滅度後四十五日,迦葉尊者會千人于迦蘭竹林界內結集爲上座藏。複有千人在界外結集爲大衆藏。複有彌勒文殊同阿難海衆于鐵圍山別集叁藏,是爲菩薩藏。此乃最初結集也。

  問:以後尚有結集否。

  答:有之。佛滅後百年,七百羅漢在毗舍離城結集合法律藏爲第二次。又佛滅四百年,有脅尊者于健馱邏國集五百人結集爲一切有藏,是叁次也。正法既沒,學佛者各部分裂,各有結集,五百年中難記次第。其他龍樹出華嚴下本于龍宮,兩界密典于鐵塔,是謂佛滅後七百年結集。無著請彌勒菩薩于阿瑜遮國說五部大論,世親護法造論發明,叁百年來至戒賢而大成,是謂佛滅後千一百年之結集。

  問:上所結集之典,與我國現有之經同否。

  答:同其義理,不同其文籍。

  問:與我國文籍如何不同。

  答:有二不同。我國文字異于彼土。一也。梵策傳來容有隱佚,二也。

  問:何爲梵筴。

  答:佛經原本,字系梵文,即印度字,相傳爲梵天所造。

  問:佛經既是梵文,如何改成漢字。

  答:有兩土大法師翻譯成之。

  問:我國譯經之事如何。

  答:舉其大者,有叁譯場。一爲姚秦宏始之關中,鸠摩羅什法師主之。二爲大唐永貞之慈恩寺,玄奘法師主之。叁爲開元大曆于薦福興善寺,義淨不空二法師主之。

  問:所譯之經共有多少。

  答:佛經譯本彙集,始于晉之群經目錄,梁有出叁藏記,隋有衆經錄。然稱藏者始于唐之開元錄,共有五千四十八卷(今世稱一藏之數指此)。宋之祥符景佑錄爲宋藏,五千七百十四卷。元之至元錄爲元藏,五千叁百九十七卷。明有聖教錄爲明藏,六千七百十一卷。海東之弘教正藏,增廣之爲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五百叁十四卷。清之龍藏,較明藏增而不及此數。現在海東之靖國續藏,又增千七百五十六部,七千一百四十四卷。我國敦煌石室發現者,別鑒彙鈔可成千卷。若將海東正藏及彼龍藏敦煌而刪簡之,必得萬有余卷。此乃藏經之大觀,而成今後之彙集矣。

  問:佛經浩如煙海。閱覽經典,何者爲先,何者次之。何者最後。乞詳示。

  答:佛典有經律論叁藏。律屬實踐,非僅可閱覽而已。茲姑不論。經藏是佛之雅訓,論藏是經之注釋,故閱藏當以經爲主。而緯之以論。吾佛說法有頓有漸。頓說之經是華嚴部,不入次第範圍。其漸說者。臺宗判爲四部,首阿含,次方等,次般若,而終之以法華涅槃。蓋阿含部,世尊爲人天小乘之所說也,其主要經有四,曰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方等部爲引小入大之經,其大部曰大寶積。而凡維摩楞伽楞嚴圓覺及阿彌陀經等皆屬焉。般若部經深談實相,大乘之極趣也,其大部曰大般若經,而金剛心經等屬焉。法華經者,會叁乘于一乘,會一切衆生盡入佛之知見,以示世尊出世之本懷。涅槃經猶世之遺訓,捃拾未盡之義,故終焉。論爲論議論辨,雖有宗經釋經之異,而爲經之注腳經之關鍵,爲欲明經義者所不可不讀則一也。然麗于小乘經者,則以俱舍論成實論二部爲要典。麗于大乘經者有通有別。通者以大乘起信論,攝大乘論,大乘五蘊論,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上叁論即叁論宗之要典)等爲要。別者如往生論,淨土十疑論,西方合論(淨土十要中尚有數種)等,則屬于淨土宗,如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顯揚聖教論,瑜伽師地論(相宗八要中尚有數種)等,則屬于慈恩宗。他如大智度論之釋般若經,金剛般若論之釋金剛經,法華玄義文句之釋法華經,華嚴懸談疏鈔之釋華嚴經,俱爲要典。然則經教爲源而宗論爲流,探源者必須溯流,故讀經當先讀論。此閱覽經典之通規欤。

  問:我佛世尊說法四十九載,談經叁百余會,其法門八萬四千,現存經典是否盡有。

  答:理盡書不盡也。

  問:不知昔唐叁藏聖僧往西方取得何經,究有其人其事否。

  答:唐代往天竺求佛經者不一人,世傳西遊記系玄奘法師事。今佛學書局有真西遊記一書,可取閱也。至世傳西遊記,乃說謊,非信史,並無研究之價值。

  問:佛教史現流通有數十種,欲研究印度支那,何種爲妥。

  答:各種詳略互見,宜多備幾種參考。印度佛教史,有支那內學院版,武昌佛學院版。中國佛教史,有商務版,武昌佛教院版。

  問: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生中國難,既生中國,……”此二句,頗可疑,與其他佛經不類,大類儒家之言。當佛在印度說法,萬無出此言之理,恐此經系僞書。余淺學無知,願質之高明。求提出反證以釋疑。

  答:尊問是否疑中國爲指中華。經言中國,乃對邊方而言,以邊方類無文化,中國有文化,故曰生中國難。法顯佛國記,到一國名摩頭羅,……從此以南,名爲中國。丁謙改證曰,“中國者五印度之中,即中印度也。”若言其廣義,凡非邊地,皆可稱中國。不局于一中印。此經文約義豐,本系摩騰等初到中國撮取佛說大意所譯。爲利漢人讀誦,故體裁略同周秦子書。佛法中有四依之條件,第一爲依法不依人,雖其人爲凡夫外道,而說契于法,亦可信受奉行。蓋佛法最平等廣大,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佛道同,無上妙法,法爾如是也。四十二章,不違聖言量,故非僞。

  問: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彌陀經等,是否世尊弟子所著。

  答:一切佛經皆是佛口所說,或是菩薩天人所說,爲佛所印可者。迨世尊滅度後,弟子述說而筆記之,則是世尊弟子所述而非著作者矣。

  問:大方廣佛華嚴經何種最好,何處可請。

  答:以唐譯八十卷爲善,上海佛學書局可請。

  問:楞嚴經屬何宗。

  答:楞嚴在大藏經編入秘密部,應是密宗經典。

  問:楞嚴經說理甚深,何注最詳。

  答:續法大師之楞嚴灌頂疏最詳。

  問:楞嚴經博大精深,言心性更爲詳盡,然原文譯筆晦澀,不易了解。近得楞嚴金鏡疏一書,講解詳明,又苦其太繁。楞嚴白話講要,又嫌其太簡。嘗讀徐槐庭金剛經解義,先注次論後解,明白曉暢,未知楞嚴經注釋家亦有上述之體例否。如無此種,亦有不繁不簡便利初學之善本否。

  答:楞嚴指掌疏其釋文句處,較爲簡明。楞嚴易知錄。未知如何。

  問:法華經以何注爲最佳。

  答:法華經是佛一代說法圓滿之教也。闡發此義要推天臺智者大師之法華玄義文句矣。然卷帙甚巨,如求簡要,則蕅益大師之法華會義亦可。

  問:金剛經中國共有六譯,各譯稍有不同,當以何者爲主。又諸家箋注金剛經甚多,當以何種爲佳。

  答:當以秦譯爲主,而參以各譯以爲訂證。至注,以金剛決疑及金剛破空論爲佳。尚有續法金剛直解,頗爲精當。

  問:金剛經傳本世稱壽春板旁注爲詳,考此經皆鸠摩羅什譯,何以微有異同。持誦此經,究以何本爲指歸。

  答:羅什譯經,恒有簡略。此經有六譯,如欲研究,可參考余譯本。

  問:石注金剛經及金剛經傳燈真解,內均附刊有金剛經纂。又真解內之金經纂後刊有靈感二則。其第二則載大藏中,曆有經纂,古本尚…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