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人而为数宗之祖,及某宗在印度有而不盛者,为滑稽矛盾,令人发唬。究竟分宗有无错谬。
答:胡居士皈依大愚法师,习真言宗,并依弘法大师辩显密二教论,抑扬之语,以意推测,遽加批判,宁能无失。若将各宗源流考察一番,即知诸祖立宗各有依据,所依经论,必各具观境修行得果三种要素,未可具门户之见,一概抹煞也。又宗祖乃后人所推,原非自立为祖。如龙树菩萨宏扬华严造中观论传受真言,后之学华严者、学中论者及学真言者皆各推为自宗之祖,岂龙树欲为各宗之祖耶。至某宗非印度学者所倡,即为印度所无,如印度学者少而中国学者多,即彼衰而此盛,事实如此,何滑稽矛盾之有。
问:胡居士之评智者大师,至谓佛学中最毒害人类的邪说,莫如智顗的五时判教及大小乘之分。又谓智顗这邪见引起千余年来学佛者的夸大狂,竞言大乘,毫无实际,使佛学在中国竟成买椟还珠的怪像,这是如何令人痛心的哟云云。似太唐突,请辞而辟之。
答:此系胡居士未尝读台宗教典耳。五时判教,原是依释迦佛一代教化事实之次第,使一切经典有了系统,宜为学科者所赞许。至大小乘之分,佛经上自有明文,原非智者所分。今目为邪说,且加上毒害人类四字,无乃拟不以偷矣。若以买椟还珠为罪,以之评论台宗学者未能教观齐修则可,若即以为智者邪见之证,则适得其反。盖智者大师宗法华等经智度等论而立止观,足为修三摩地者之轨范。原书具在,请居士一展读之。按智师所说止观法门有四种,一修习止观坐禅要法(小止观),二六妙门禅法,三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四摩诃止观。
问:颜渊亚圣,孔子赞其服膺勿失,子思作中庸,亦为诚之者择善固执。盖从善如登从恶如流,若不固执必趋于恶。而佛菩萨说法,每劝人破法执。愚谓法执不可强破,若强破必受群邪,功夫纯熟,自然到此妙境,修行入手必须法执。观小本弥陀经内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是佛明明教人执持,则法执又安可强破乎。
答:法执言其病也。执善非病,不可同年而语。依教奉行,本非法执,又安可破乎。凡佛经中所言破执者,皆是破其病,并非破其法。应知之。
(二)经典之考据
问:何为藏经。
答:此乃吾佛所说之法而弟子所结集记出者,所谓经律论三藏是也。
问:何以称藏。
答:佛法深广涵容甚富,有如于藏。佛法功德利益群生,亦如宝藏。故称之为藏。
问:既有三藏,何以独称为经。
答:经系吾国圣教之通称,曰经藏律藏论藏者,方为确指佛经之类别耳。
问:何为经藏。
答:吾佛出言契理契机。示修行之迳路,作万世之常规,故曰经,梵文谓修多罗。
问:何为律藏。
答:吾佛所制禁戒清规,束身摄心止恶行善,故曰律。梵文谓毗奈耶。
问:何为论藏。
答:佛弟子对于佛说有所申议,对于外道有所辩难者,故曰论。梵文谓阿毗昙。
问:藏经如何结集。
答:佛灭度后四十五日,迦叶尊者会千人于迦兰竹林界内结集为上座藏。复有千人在界外结集为大众藏。复有弥勒文殊同阿难海众于铁围山别集三藏,是为菩萨藏。此乃最初结集也。
问:以后尚有结集否。
答:有之。佛灭后百年,七百罗汉在毗舍离城结集合法律藏为第二次。又佛灭四百年,有胁尊者于健驮逻国集五百人结集为一切有藏,是三次也。正法既没,学佛者各部分裂,各有结集,五百年中难记次第。其他龙树出华严下本于龙宫,两界密典于铁塔,是谓佛灭后七百年结集。无著请弥勒菩萨于阿瑜遮国说五部大论,世亲护法造论发明,三百年来至戒贤而大成,是谓佛灭后千一百年之结集。
问:上所结集之典,与我国现有之经同否。
答:同其义理,不同其文籍。
问:与我国文籍如何不同。
答:有二不同。我国文字异于彼土。一也。梵策传来容有隐佚,二也。
问:何为梵筴。
答:佛经原本,字系梵文,即印度字,相传为梵天所造。
问:佛经既是梵文,如何改成汉字。
答:有两土大法师翻译成之。
问:我国译经之事如何。
答:举其大者,有三译场。一为姚秦宏始之关中,鸠摩罗什法师主之。二为大唐永贞之慈恩寺,玄奘法师主之。三为开元大历于荐福兴善寺,义净不空二法师主之。
问:所译之经共有多少。
答:佛经译本汇集,始于晋之群经目录,梁有出三藏记,隋有众经录。然称藏者始于唐之开元录,共有五千四十八卷(今世称一藏之数指此)。宋之祥符景佑录为宋藏,五千七百十四卷。元之至元录为元藏,五千三百九十七卷。明有圣教录为明藏,六千七百十一卷。海东之弘教正藏,增广之为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五百三十四卷。清之龙藏,较明藏增而不及此数。现在海东之靖国续藏,又增千七百五十六部,七千一百四十四卷。我国敦煌石室发现者,别鉴汇钞可成千卷。若将海东正藏及彼龙藏敦煌而删简之,必得万有余卷。此乃藏经之大观,而成今后之汇集矣。
问:佛经浩如烟海。阅览经典,何者为先,何者次之。何者最后。乞详示。
答:佛典有经律论三藏。律属实践,非仅可阅览而已。兹姑不论。经藏是佛之雅训,论藏是经之注释,故阅藏当以经为主。而纬之以论。吾佛说法有顿有渐。顿说之经是华严部,不入次第范围。其渐说者。台宗判为四部,首阿含,次方等,次般若,而终之以法华涅槃。盖阿含部,世尊为人天小乘之所说也,其主要经有四,曰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方等部为引小入大之经,其大部曰大宝积。而凡维摩楞伽楞严圆觉及阿弥陀经等皆属焉。般若部经深谈实相,大乘之极趣也,其大部曰大般若经,而金刚心经等属焉。法华经者,会三乘于一乘,会一切众生尽入佛之知见,以示世尊出世之本怀。涅槃经犹世之遗训,捃拾未尽之义,故终焉。论为论议论辨,虽有宗经释经之异,而为经之注脚经之关键,为欲明经义者所不可不读则一也。然丽于小乘经者,则以俱舍论成实论二部为要典。丽于大乘经者有通有别。通者以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大乘五蕴论,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上三论即三论宗之要典)等为要。别者如往生论,净土十疑论,西方合论(净土十要中尚有数种)等,则属于净土宗,如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显扬圣教论,瑜伽师地论(相宗八要中尚有数种)等,则属于慈恩宗。他如大智度论之释般若经,金刚般若论之释金刚经,法华玄义文句之释法华经,华严悬谈疏钞之释华严经,俱为要典。然则经教为源而宗论为流,探源者必须溯流,故读经当先读论。此阅览经典之通规欤。
问:我佛世尊说法四十九载,谈经三百余会,其法门八万四千,现存经典是否尽有。
答:理尽书不尽也。
问:不知昔唐三藏圣僧往西方取得何经,究有其人其事否。
答:唐代往天竺求佛经者不一人,世传西游记系玄奘法师事。今佛学书局有真西游记一书,可取阅也。至世传西游记,乃说谎,非信史,并无研究之价值。
问:佛教史现流通有数十种,欲研究印度支那,何种为妥。
答:各种详略互见,宜多备几种参考。印度佛教史,有支那内学院版,武昌佛学院版。中国佛教史,有商务版,武昌佛教院版。
问: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生中国难,既生中国,……”此二句,颇可疑,与其他佛经不类,大类儒家之言。当佛在印度说法,万无出此言之理,恐此经系伪书。余浅学无知,愿质之高明。求提出反证以释疑。
答:尊问是否疑中国为指中华。经言中国,乃对边方而言,以边方类无文化,中国有文化,故曰生中国难。法显佛国记,到一国名摩头罗,……从此以南,名为中国。丁谦改证曰,“中国者五印度之中,即中印度也。”若言其广义,凡非边地,皆可称中国。不局于一中印。此经文约义丰,本系摩腾等初到中国撮取佛说大意所译。为利汉人读诵,故体裁略同周秦子书。佛法中有四依之条件,第一为依法不依人,虽其人为凡夫外道,而说契于法,亦可信受奉行。盖佛法最平等广大,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佛道同,无上妙法,法尔如是也。四十二章,不违圣言量,故非伪。
问: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弥陀经等,是否世尊弟子所著。
答:一切佛经皆是佛口所说,或是菩萨天人所说,为佛所印可者。迨世尊灭度后,弟子述说而笔记之,则是世尊弟子所述而非著作者矣。
问:大方广佛华严经何种最好,何处可请。
答:以唐译八十卷为善,上海佛学书局可请。
问:楞严经属何宗。
答:楞严在大藏经编入秘密部,应是密宗经典。
问:楞严经说理甚深,何注最详。
答:续法大师之楞严灌顶疏最详。
问:楞严经博大精深,言心性更为详尽,然原文译笔晦涩,不易了解。近得楞严金镜疏一书,讲解详明,又苦其太繁。楞严白话讲要,又嫌其太简。尝读徐槐庭金刚经解义,先注次论后解,明白晓畅,未知楞严经注释家亦有上述之体例否。如无此种,亦有不繁不简便利初学之善本否。
答:楞严指掌疏其释文句处,较为简明。楞严易知录。未知如何。
问:法华经以何注为最佳。
答:法华经是佛一代说法圆满之教也。阐发此义要推天台智者大师之法华玄义文句矣。然卷帙甚巨,如求简要,则蕅益大师之法华会义亦可。
问:金刚经中国共有六译,各译稍有不同,当以何者为主。又诸家笺注金刚经甚多,当以何种为佳。
答:当以秦译为主,而参以各译以为订证。至注,以金刚决疑及金刚破空论为佳。尚有续法金刚直解,颇为精当。
问:金刚经传本世称寿春板旁注为详,考此经皆鸠摩罗什译,何以微有异同。持诵此经,究以何本为指归。
答:罗什译经,恒有简略。此经有六译,如欲研究,可参考余译本。
问:石注金刚经及金刚经传灯真解,内均附刊有金刚经纂。又真解内之金经纂后刊有灵感二则。其第二则载大藏中,历有经纂,古本尚…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 (护持正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