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農佛學答問卷五 (利他功德門)

  古農佛學答問卷五 (利他功德門)

  一、福親

  二、化度

  叁、慎終

  四、利幽

  五、護生

  古農佛學答問卷五

  利他功德門

  (一)福親

  問:父母年邁,疾病日多,爲子者,如何可使父母轉趨康健壽考之境,令不受龍鍾之苦。誦經可能達此目的否。

  答:誦藥師經金剛經均可。但須戒殺放生。

  問:子欲報親恩,除父母在應盡孝道外,更欲爲其修福,百年後得往生極樂國,現時求福壽安康,當誦何經。

  答:誦金剛經或藥師佛本願經。即地藏經亦好。

  問:報父母恩咒,是否應于早課畢後誦之,誦後應回向否。

  答:報父母恩咒既非早課原文,自應于課畢後誦之,誦後理須回向

  問:某欲自念《彌陀經》爲母回向西方,不做疏焚告,但于誦畢之後自念雲:以功德爲母回向西方。未知妥否?

  答:自己念經報恩,不必作疏,但至誠回向自然感應道交。彼疏告者,乞證明耳。

  問:百行孝爲先,故學佛人成道後須先度父母。今見《阿彌陀經白話解》雲:極樂世界一日抵娑婆一劫。則吾人求生西方,除上品上生外,其余須經一日或七日,然後花開見佛,待聞法受記悟無生後,還度父母,至少已曆數萬年則父母已不知過若幹輪回矣。如此焉能盡孝?

  答:須廣作功德念佛回向同生淨土。則盡此一生,即可報恩矣。

  問:湖南佛教居士林舉行持名願證,以十萬聲爲一願。予受持一願,以此功德每日回向父母消災延壽,臨終祈生淨土等語。常課亦如此回向,未知功德父母全得受否?前看不記何書雲:功德七分得一分,本人得六分,是耶非耶?

  答:果能至心發願,當得滿願。佛法功德。譬如炬火,多人引取,了無妨礙。至六分得一之說,據《地藏經》爲子女爲父母已亡者作功德言也。

  問:父母不幸作下罪孽,爲子者可否敬告上蒼代父母誦經忏罪?

  答:可于佛菩薩前行之。

  問:苟可代父母忏罪,應誦何經?

  答:應誦地藏經金剛經。

  (二)化度

  問:予父最不信佛,某曾時以因果勸進。始終不能啓信。未蔔先生有何妙法使其歸心淨土,求指示。

  答:今看龍舒淨土文。否則待其有病苦時,勸令念佛。

  問:家母本信佛,自先室亡後,信心大減,百方譬解無效。何法回複以繼前功?

  答:善根增減,均有因緣。令堂信心忽減,即是不信因果所致。因果通叁世。故報有現報、生報、後報之不同。既經居士百方譬解,于因果當可生信。或以言者系其子,故未生敬服,宜請高僧開示之。

  問:妻因子亡之故而改信佛狀態,應如何令其恢複原狀?

  答:尊夫人既以子亡故,頓改信佛狀態,仍當在其子身上著想,令其恢複原狀。可告之曰:人之壽命屬于前定,子既于病中皈依叁寶,死後必生樂趣。正宜勸修以報佛恩,今若廢棄不修,豈不令子失所依怙?必更墮落受苦!既愛子心切,理當繼續吃素念佛誦經,令子早生淨土,永受快樂。他日你百年後,亦可仗佛接引與子同生淨土,則長得母子相聚矣。

  問:啞子不能誦經念佛,我等佛徒當取何法化導,使彼解脫苦輪?

  答:宜使拜佛寫經以化導之。

  問:《心經》雲:“無眼耳鼻舌身意。”然則盲聾等人念佛豈不較易乎?

  答:《心經》是明般若工夫,要從有處觀空也。六根清淨,正是六根明了到極處。烏可以盲聾等暗昧爲比擬。盲聾等經稱八難之一,難修佛法。若彼等固具宿根,教之念佛,或能如法修行,方可恃耳。否則難矣。

  問:外道養精氣神,今八十多歲。勸他念佛求生西方,能可以忏罪往生否?不信當如之何?

  答:果能聽勸念佛,往生定能有效。如其不信,亦是彼之障深,無可奈何也。

  問:衆生無邊誓願度,某學佛即發大心,未能自度,先思度人,乃言者諄諄聽之藐藐,雖具苦口婆心,終爲人所竊笑。又無無礙辯才,不能一音圓演。不知佛法中亦有使不信者能漸發信心之方便法門否?

  答:未能自度,先思度人,此乃發心之勇猛,而非度生之方便也。度生方便,厥在以身作則,感人在未開口之先。否則縱能取信于一時,亦恐難深信于永久也。總之學佛之道,在循聞思修叁法,以此叁法皆能生慧故,所謂聞慧思慧修也。由此叁慧,流出言詞,不求辯才,自然動聽矣。居士其勉之。

  問:時屆末劫,人心愈下,世難日殷,信佛者流,誠如鳳毛麟角。竊以衆生原皆同具佛性,不有啓迪,斷難顯現。愚意當創立一佛學通俗圖書館,以供公衆閱覽,或通俗講演會,任人聽講。仿基督教之儀式,俾社會各界人士均明佛義,不視爲迷信,則收效必有可觀。然此舉非籌集資金不可,樂善君子,想亦願爲。若更有善法,則尤美矣。

  答:居士宏願能持之以堅,必有勝緣相助也。

  問:世人因事祈求觀世音菩薩加庇,虔誦白衣咒,極爲靈應,惟滿願之後,須印送此咒千二百張一節,今見各處白衣咒極多,擬將印咒之款改作印書功德基金,或其他相當之起信戒殺放生經文小本,未蔔有違背否?

  答:在理本是可以,然欲兩全者,可在印書內或後加印咒句。勸人持誦。

  問:普賢行願品,有恒順衆生一願。然則衆生間有發善願者,有發惡願者,抑皆恒順乎?或有所擇而恒順之耶?

  答:此順字即隨緣之意,要以度生爲前提,順之即有以度之也。

  問:己已得度回向度他,是爲佛行,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是爲菩薩發心,兩者孰難孰易,當何所擇從耶。實行之方法又如何耶。

  答:兩者義別,無難易之可言。菩薩爲因人,佛爲果人,我輩凡夫自當學菩薩。至于方法,即依上兩句全行之可也。即發心度人先行自度,蓋自度爲基礎,度人爲究竟。故發心須遠大,而實行當從近小做起。

  問:同人欲組織佛學研究社,不蔔由何經何法著手一切規章如何。

  答:先宜研究佛史及宗派源流暨佛法要義等,有《佛教初學課本》一書,雖是叁字經,然體用兼赅矣。至組織團體手續,可詢世界佛教居士林,或貴處附近之社團。

  問:擬以不穿之狐皮衣服標賣,所得之款。購請碛砂藏經。(辭長從略)

  答:化無用之物作法施功德,甚爲合理。托書局或居士林之處,是否可行,請直接商之。如果有受之者,亦是間接作法施,又何以不欲施人爲嫌哉。

  問:如前問不能如願,豈非枉爲叁寶弟子。延壽院比丘尼弘願斷臂,完成刻經。後學亦佛了也,宏法利生,當步其後,斷臂成爲廢人。擬斷左手無名指一個,瀝血書募捐啓一張。到處求布施,未審違律藏否。敬求老居士訓正。

  答:凡事在律已固日有專意成,在封人則又以遇緣斯達。故但持願行,隨順機緣,不必矯揉造作也。居士所辦公閱社,已有佛學書報叁百余種,但得閱覽人衆,自有機緣。否則藏書備觀瞻而已,何必汲汲焉。

  問:凡設會立社,其規章頗難善全,而念佛人本懷自利利人自度度他之心,如敝社封于出外與人誦念,例所不許,似非利度自他。設或方便赴應,不但爲人譏毀,更爲僧侶白眼,損居士之人格。茲欲得一兩全之法,即可自他利度,又可免人譏評。願高明教導。

  答:念佛回向淨土,但一回向偈,(八句者……願以此功德……)即兼自他兩利。出外應赴,非所宜也。如饬終團能策勵同修往生者,不可以應赴論。但以臨終時爲限。

  問:古人常有刺血書經之舉,據聞系刺指血和朱砂。旋刺旋寫,非全用血也。當今世界浩劫奇重,實因各國從貪嗔癡之所致,然不能謂各國無慈悲人士。倘刺血繪觀音像,使其觀感,俾同傳佛教,或于挽回浩劫有所裨益。況西人信耶稣代世人流血之說,此亦代世人流血也,當易攝引信受。惟刺法書法有保准則,應看何經,敬乞指示。

  答:刺血寫經,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謂“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雲雲,”如何刺寫,示見經書。惟古德經驗。亦有刺舌血者血初出時,須將研磨,去其韌絲,方可著筆不粘,加朱與否,亦隨意,唯純血則色易變黃耳。

  問:後學發願抄寫金剛經一千本,除早晚念佛外,沿須赴軍部辦公,每日要去九小時,因此七天才能抄一本,每年只成五十二本。二十年始或滿願。然後學已逾不惑之年。豈能尚存世間二十年耶。現已寫成九十本,隨成隨贈。近擬刺血寫成十本供養居士林圖書館。其余入百本,親寫古石印。如此辦理,有違誓願,定獲妄言之罪。尚求老居士開示救濟之法。

  答:照辦亦可。然仍須逐日暇時書寫,至二址年爲度。但依時不依數(本數)可也。

  (叁)慎終

  問:臨命終時,一生善惡俱時頓現,固也。然世人有平時爲惡而臨終忽起善念者,何也。

  答:惡人雖一生作惡,其惡心決不會打成一片段,有時亦有善念于其間也。所以到臨終時亦有善念,或宿發生,遇善知識教令念佛,猶可有往生之希望。

  問:修淨宗者,如信行願俱備,是否必能之,又何以饬終有如是之重要。苟不饬終則平日所修者,若一時不能自主,不盡歸無用乎。雙修他宗者,亦有饬終之舉否。

  答:饬終之法,原爲輔助行人臨終時之方便,不問本人之功行能否往生,均爲增上勝緣。他宗苟信此法,亦可行之。

  問:敝友謝群欲受優婆塞戒,身後火葬,滅去形迹。業意謂不然。在筆記中閱見,均嚴行禁止。然多數老法師之圓寂後,均歸火葬,未識是何意義。

  答:世人愛戀肉體故死後衣衾棺椁而全埋于土中,以示永在。佛家厭惡肉體,故死後以不留行迹爲上,而用火焚毀以示清淨。若言其曆史,則釋迦佛滅度之後,身內自出火焚毀,及一切羅漢滅度時,亦自出身火焚毀之,故學佛者仿行之矣。又查印度南洋日本風俗,即世人亦均用火葬。蓋人身叁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成,死後遺體仍令歸于地水火風,幫有土葬(即埋土中)水葬(即投大海)火葬(即火焚)風葬(即棄于曠野令其腐化)四種處置耳。

  問:殁後焚化屍體遺骨,是否葬于冢,或懸于塔,抑入于海。叁者中何者爲宜。

  答:可以兼行,以焚化後灰積小故,分合便故。欲使人紀念,置于塔爲宜。欲不留形迹,抛海爲最簡。

  問:臨命終…

《古農佛學答問卷五 (利他功德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