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報,所以戒人增上慢也。然修道人在見道位後,即可業漸消而慧漸朗。至佛位而障盡智圓。要在精進修習也。
問:阿阇世大逆不道,以佛法論,應墮阿鼻地獄,萬劫不複。乃觀其報應,僅遍身生瘡奇終難忍,蒙佛佑護,得免于死。是重罪輕報乎。抑尚有重報爲後學所不知乎。請問阿阇世如何死法,其重報若何。定業難逃,佛書所記者甚多,如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已斷惑證真功行圓滿,猶不免于罽賓國王之斷頭,而謂身犯根本重罪之阿阇世,僅報以瘡疾,殊難憑信。
答:阿阇世亦是菩薩應化。作逆行,以從提波達多教故。後于文殊師利菩薩處聞法得悟。(見阿阇世王經)而普超經稱之爲不動菩薩。可知其宿根深厚,能轉定業也。
問:教乘法數九數內,佛有九惱中,有釋尊[乞食羅伐城,忽有木槍並前,佛知定業,展足受刺]一節。據此佛尚不能出乎定業之外。何以袁了凡四訓立命篇說。[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然則佛尚不能稱極善之人乎。
答:極善的業,必得樂果。極惡的業,必得苦果。此即定業之說。至因此樂果,改變同時的苦果,亦正是此苦果之因,其業力不強之故。准此則于定業之說,有何矛盾。至佛所受苦,正見其苦因業力之強,乃在未曾成佛時之惡業所致,與成佛後之善惡無有交涉也。
(二)四谛
問:何爲四谛。
答:一曰苦谛,二曰集谛,叁曰滅谛,四曰道谛。谛者,詳審之言,真實之法也。
問:何爲苦谛。
答:佛說有八種苦,彌綸世間。一曰生苦,二曰老苦,叁曰病苦,四曰死苦,五曰愛別離苦,六曰怨憎會苦,七曰所求不得苦,八曰五陰熾盛苦。
問:世間豈無樂事乎。
答:樂亦是苦。蓋世間之樂常易壞滅,樂壞滅時,其苦倍盛。樂爲苦因,是名壞苦。
問:尚有不苦不樂時。豈亦是苦。
答:是名行苦,雖不現苦樂之相,而身心遷變,流轉不停,故亦是苦。嘗見世人以無事爲苦,而欲尋事者。是可證也。
問:何謂五陰熾盛。
答:我人身心,可分爲五。一色二受,叁想四行五識。陰覆蓋也,常被籠罩,難可解脫,故曰熾盛,例如聲色之欲,動辄縱發,臨事有擾惱之若。事後身心俱病,苦孰甚焉。且因其造業感招後報,尤爲衆苦之先導者矣。
問:何爲色受想行識。
答:有質礙者爲色。其相有四,爲地水火風。凡固體通名爲地,液體通名爲水,氣體通名爲風,其溫度則名曰火。身內如是,身外亦然。心能領納外色,名之曰受。心感受外色後,能如外色而想像之,是爲想。心想外色後,即有好惡之念,發爲身口之業,是名曰行。對于外色種種分別,記憶不忘,是名曰識。
問:識有幾種。
答:識有六種,緣眼見色,名曰眼識。緣耳聞聲,名曰耳識。緣鼻嗅香,名曰鼻識。緣舌知味,名曰知識。緣身覺觸,名曰身識。了別想像是爲意識。按大乘法再開意識爲意及藏識,總爲八識。
問:學佛淺說初機淨業指南諸書內,有人天之福若享盡,仍不免苦業隨之。竊謂福即樂也,福盡樂亦盡。但專享心性之樂,無挂無礙無煩惱,即儒所謂孔顔之樂,又所謂爲善之樂,又所謂盡五倫八德之樂。不知此種樂亦懼享盡而苦業隨之否。
答:所雲福若享盡則來苦報者,就其一段福業言之也。在因之福業不常,即在果之福報有盡借使其人常造福業,無有間斷,則其所享福報,當亦相續不已。人天之造福,是以無常之心造之也。因業無常,故果報亦無常耳。居士之心,無常否耶。居士亦人也,其心亦無常之心也。若其任運而行,一旦境運變遷,即失所樂矣。故菩薩發心,必其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又必須無我人之相,離六塵之垢,無他,不使其心有生滅耳。若能如是,則福報即無盡矣。複次,居士今享之樂,亦即昔日福業所生之果。使居士昔日造福時,以無常心造者,則此樂終有盡也。若問此樂何日當盡。則答之曰,死之日即盡之日也。
問:何謂集谛。
答:佛說一切苦惱起于貪嗔癡叁種惡意。以此叁者有招集若果之義,故稱曰集。
問:何以言起于貪。
答:貪則求,求而不得,則苦惱生,求而得之,非以爲足,則苦惱生。
問:何以言起于嗔。
答:尤人怨物,喪心致憤則苦惱生。
問:何以言起于癡。
答:以無爲有,以妄爲真,祈神禱鬼,空生畏怖,則苦惱生。
問:何謂滅谛。
答:佛說貪嗔癡滅則苦惱滅,叁種意惡斷除淨盡,則苦惱真實消滅,故曰滅谛。
問:何謂道谛。
答:佛說欲滅苦者,當修行八種聖道。一曰正見,二曰正思,叁曰正語。四曰正業。五曰正進。六曰正定。七曰正念。八曰正命。
問:何謂正見。
答:識因果,明邪正,是謂正見。
問:何謂正思。
答:常思濟物利人,是謂正思。
問:何謂正語。
答:遠離妄言兩舌惡口绮語,常作真實和悅柔軟審思之語,是謂正語。
問:何謂正業。
答:不爲獵漁屠牧造酒等業,及製一切傷人之具者,是謂正業。
問:何謂正進。
答:見惡務去,見善務興,力行不怠,是謂正進。
問:何謂正定。
答:行佛教誡。堅持不動,是謂正定。
問:何謂正念。
答:于佛法僧,常念不忘,是謂正念。
問:何謂正命。
答:不犯禁戒,清淨自活,是謂正命。
問:說四谛法,有何義趣。
答:今聞者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問:能修道者有何效果。
答:修正道,則煩惱斷。煩惱斷,則苦惱滅。苦惱滅,則身心得解脫而自在,不致爲業所牽,不複來世受生。而成阿羅漢果。
問:因集成苦果,以道治集而滅之,何以苦谛中十使,其余叁谛亦有十使七使八使等,共成八十八使。尤其在滅谛中有之,更不明白,又何以集谛中反只有八使少去二使。又何以人天二界須重複修習斷除,請開示。
答:八十八使是見惑之數,以其迷于四谛之理所起之煩惱。故就四谛爲分配。如苦谛下十使,即是不了苦谛而起之煩惱,亦具足此十使者。即是不了苦谛理也。如集谛下七使,即是不了集谛而起之煩惱,唯此七使。集谛者但是業因,並無我體可執,故無身見。既無身見,即無邊見。戒禁取見,乃外道修人天謬執之因即以于自身修苦行爲目的,故爲迷苦谛所攝,而不列于集谛,去此叁見,但存七使。迷滅谛理,亦起七使。迷道谛理,則但起八使。多一戒禁取見者,以道爲出世因,迷此正因,故以戒禁取爲因,以戒禁取爲因,即是戒禁取見。此乃欲界見惑共叁十二使。至于色界無色界,各比欲界少一嗔使。故各爲九使六使六使七使兩共即五十六使叁界見惑共計八十八使,至見道時,一齊頓斷,故曰見惑。見道者,即了解四谛理之謂也。
問:修至若何地步,乃雲得道。請舉例而引證之。
答:修至煩惱業盡,我法執破,不受生死苦輪者,謂之得道。然道猶路也,有其初端,有其終盡。修行人見道之後遵道而行,從始至終,進寸得寸,進尺得尺,皆曰得道。小乘之羅漢,大乘之菩薩,皆中途得道者也。究竟得道者,惟佛一人而已。
問:永嘉證道歌雲,悟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末又雲,未了吾今爲君決。此中了字,作何解釋。到何地步,方可稱爲真了實了。吾實未了請君爲我決了。
答:了即作悟字解。但悟有解悟證悟之別。前業障本空,解悟之了也。達業障已空,證悟之了也。業空安有債。決了者,示了之之力也。到業空地步,則真了矣。若問業空境界,則須于業自在。
問:叁界見惑指何。
答:惑者煩惱也。見者,見道也。見道時(小乘須陀洹果)所斷之惑,謂之見惑。叁界爲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衆生,對于苦集滅道四谛事理不能了解,有所迷謬,因而發生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煩惱,共有八十八數。如何支配請查法數。
問:如何是叁界思惑,應如何伏除之。
答:修道時(小乘中二果及阿羅漢向)所斷之惑,謂之思惑。叁界衆生分爲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各有九品煩惱。共八十一數。見惑粗,思惑細。修我空觀,證真谛理方淨二惑也。
問:塵沙惑是否指無明惑。
答:否。不了俗谛理所生之煩惱,其細如塵,其多如沙,故曰塵沙。無明惑者,迷是谛理而起之煩惱。即所謂不了真如法性也。
問:見惑有八十八數,思惑有八十一數,其數可否列舉指實以明之。斷見惑思惑,謂之大徹大悟,徹悟後洞見本性,是否即具叁身四智五眼六通。
答:迷理之惑謂之見惑。惑即煩惱,以十使論,爲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所迷之理,以世出世間因果之四谛而論,爲苦集滅道。能迷衆生,以本界論,爲欲界及色無色界。如是支配有如次表。
┌苦谛下——十惑(即十使全)
欲界┤集谛下——七惑(食、嗔、癡、慢、疑、邪、見、取)
│滅谛下——七惑(同上)
└道谛下——八惑(同上加戒禁取)
┌苦谛——九惑(十使除嗔)
色界 ┤集谛——六惑(除嗔、余同欲界)
無色界│滅谛——六惑(除嗔、余同欲界)
└道谛——七惑(除嗔、余同欲界)
統上叁界見惑,共計八十八使也。
迷事之惑,謂之思惑。小乘計欲界有貪嗔癡慢之四,上二界各有貪癡慢之叁。共有十煩惱。大乘計欲界有貪嗔癡慢身見邊見之六上二界除嗔各有五,共有十六煩惱。若以欲界之一地(五趣雜居地)色界之四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無色界之四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爲支配,則每地各分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計八十一品。
見惑頓斷斷後即得見道位。(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之初)思惑漸斷,斷時即修道位(小乘二向至四向大乘初地至十地中心)斷後即極果位。(小乘阿羅漢果大乘佛果)大徹大悟。系禅宗見道之位,已斷見惑,尚須修道以斷思惑。有謂思惑亦頓斷,但尚余習氣須淨除。未至佛果,未具叁身四智五眼六通。
(叁)十二…
《古農佛學答問卷叁 (法義研求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