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P2

  ..续本文上一页等报,所以戒人增上慢也。然修道人在见道位后,即可业渐消而慧渐朗。至佛位而障尽智圆。要在精进修习也。

  问:阿阇世大逆不道,以佛法论,应堕阿鼻地狱,万劫不复。乃观其报应,仅遍身生疮奇终难忍,蒙佛佑护,得免于死。是重罪轻报乎。抑尚有重报为后学所不知乎。请问阿阇世如何死法,其重报若何。定业难逃,佛书所记者甚多,如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已断惑证真功行圆满,犹不免于罽宾国王之断头,而谓身犯根本重罪之阿阇世,仅报以疮疾,殊难凭信。

  答:阿阇世亦是菩萨应化。作逆行,以从提波达多教故。后于文殊师利菩萨处闻法得悟。(见阿阇世王经)而普超经称之为不动菩萨。可知其宿根深厚,能转定业也。

  问:教乘法数九数内,佛有九恼中,有释尊[乞食罗伐城,忽有木枪并前,佛知定业,展足受刺]一节。据此佛尚不能出乎定业之外。何以袁了凡四训立命篇说。[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然则佛尚不能称极善之人乎。

  答:极善的业,必得乐果。极恶的业,必得苦果。此即定业之说。至因此乐果,改变同时的苦果,亦正是此苦果之因,其业力不强之故。准此则于定业之说,有何矛盾。至佛所受苦,正见其苦因业力之强,乃在未曾成佛时之恶业所致,与成佛后之善恶无有交涉也。

  (二)四谛

  问:何为四谛。

  答:一曰苦谛,二曰集谛,三曰灭谛,四曰道谛。谛者,详审之言,真实之法也。

  问:何为苦谛。

  答:佛说有八种苦,弥纶世间。一曰生苦,二曰老苦,三曰病苦,四曰死苦,五曰爱别离苦,六曰怨憎会苦,七曰所求不得苦,八曰五阴炽盛苦。

  问:世间岂无乐事乎。

  答:乐亦是苦。盖世间之乐常易坏灭,乐坏灭时,其苦倍盛。乐为苦因,是名坏苦。

  问:尚有不苦不乐时。岂亦是苦。

  答:是名行苦,虽不现苦乐之相,而身心迁变,流转不停,故亦是苦。尝见世人以无事为苦,而欲寻事者。是可证也。

  问:何谓五阴炽盛。

  答:我人身心,可分为五。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阴覆盖也,常被笼罩,难可解脱,故曰炽盛,例如声色之欲,动辄纵发,临事有扰恼之若。事后身心俱病,苦孰甚焉。且因其造业感招后报,尤为众苦之先导者矣。

  问:何为色受想行识。

  答:有质碍者为色。其相有四,为地水火风。凡固体通名为地,液体通名为水,气体通名为风,其温度则名曰火。身内如是,身外亦然。心能领纳外色,名之曰受。心感受外色后,能如外色而想像之,是为想。心想外色后,即有好恶之念,发为身口之业,是名曰行。对于外色种种分别,记忆不忘,是名曰识。

  问:识有几种。

  答:识有六种,缘眼见色,名曰眼识。缘耳闻声,名曰耳识。缘鼻嗅香,名曰鼻识。缘舌知味,名曰知识。缘身觉触,名曰身识。了别想像是为意识。按大乘法再开意识为意及藏识,总为八识。

  问:学佛浅说初机净业指南诸书内,有人天之福若享尽,仍不免苦业随之。窃谓福即乐也,福尽乐亦尽。但专享心性之乐,无挂无碍无烦恼,即儒所谓孔颜之乐,又所谓为善之乐,又所谓尽五伦八德之乐。不知此种乐亦惧享尽而苦业随之否。

  答:所云福若享尽则来苦报者,就其一段福业言之也。在因之福业不常,即在果之福报有尽借使其人常造福业,无有间断,则其所享福报,当亦相续不已。人天之造福,是以无常之心造之也。因业无常,故果报亦无常耳。居士之心,无常否耶。居士亦人也,其心亦无常之心也。若其任运而行,一旦境运变迁,即失所乐矣。故菩萨发心,必其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又必须无我人之相,离六尘之垢,无他,不使其心有生灭耳。若能如是,则福报即无尽矣。复次,居士今享之乐,亦即昔日福业所生之果。使居士昔日造福时,以无常心造者,则此乐终有尽也。若问此乐何日当尽。则答之曰,死之日即尽之日也。

  问:何谓集谛。

  答:佛说一切苦恼起于贪嗔痴三种恶意。以此三者有招集若果之义,故称曰集。

  问:何以言起于贪。

  答:贪则求,求而不得,则苦恼生,求而得之,非以为足,则苦恼生。

  问:何以言起于嗔。

  答:尤人怨物,丧心致愤则苦恼生。

  问:何以言起于痴。

  答:以无为有,以妄为真,祈神祷鬼,空生畏怖,则苦恼生。

  问:何谓灭谛。

  答:佛说贪嗔痴灭则苦恼灭,三种意恶断除净尽,则苦恼真实消灭,故曰灭谛。

  问:何谓道谛。

  答:佛说欲灭苦者,当修行八种圣道。一曰正见,二曰正思,三曰正语。四曰正业。五曰正进。六曰正定。七曰正念。八曰正命。

  问:何谓正见。

  答:识因果,明邪正,是谓正见。

  问:何谓正思。

  答:常思济物利人,是谓正思。

  问:何谓正语。

  答:远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常作真实和悦柔软审思之语,是谓正语。

  问:何谓正业。

  答:不为猎渔屠牧造酒等业,及制一切伤人之具者,是谓正业。

  问:何谓正进。

  答:见恶务去,见善务兴,力行不怠,是谓正进。

  问:何谓正定。

  答:行佛教诫。坚持不动,是谓正定。

  问:何谓正念。

  答:于佛法僧,常念不忘,是谓正念。

  问:何谓正命。

  答:不犯禁戒,清净自活,是谓正命。

  问:说四谛法,有何义趣。

  答:今闻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问:能修道者有何效果。

  答:修正道,则烦恼断。烦恼断,则苦恼灭。苦恼灭,则身心得解脱而自在,不致为业所牵,不复来世受生。而成阿罗汉果。

  问:因集成苦果,以道治集而灭之,何以苦谛中十使,其余三谛亦有十使七使八使等,共成八十八使。尤其在灭谛中有之,更不明白,又何以集谛中反只有八使少去二使。又何以人天二界须重复修习断除,请开示。

  答:八十八使是见惑之数,以其迷于四谛之理所起之烦恼。故就四谛为分配。如苦谛下十使,即是不了苦谛而起之烦恼,亦具足此十使者。即是不了苦谛理也。如集谛下七使,即是不了集谛而起之烦恼,唯此七使。集谛者但是业因,并无我体可执,故无身见。既无身见,即无边见。戒禁取见,乃外道修人天谬执之因即以于自身修苦行为目的,故为迷苦谛所摄,而不列于集谛,去此三见,但存七使。迷灭谛理,亦起七使。迷道谛理,则但起八使。多一戒禁取见者,以道为出世因,迷此正因,故以戒禁取为因,以戒禁取为因,即是戒禁取见。此乃欲界见惑共三十二使。至于色界无色界,各比欲界少一嗔使。故各为九使六使六使七使两共即五十六使三界见惑共计八十八使,至见道时,一齐顿断,故曰见惑。见道者,即了解四谛理之谓也。

  问:修至若何地步,乃云得道。请举例而引证之。

  答:修至烦恼业尽,我法执破,不受生死苦轮者,谓之得道。然道犹路也,有其初端,有其终尽。修行人见道之后遵道而行,从始至终,进寸得寸,进尺得尺,皆曰得道。小乘之罗汉,大乘之菩萨,皆中途得道者也。究竟得道者,惟佛一人而已。

  问:永嘉证道歌云,悟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末又云,未了吾今为君决。此中了字,作何解释。到何地步,方可称为真了实了。吾实未了请君为我决了。

  答:了即作悟字解。但悟有解悟证悟之别。前业障本空,解悟之了也。达业障已空,证悟之了也。业空安有债。决了者,示了之之力也。到业空地步,则真了矣。若问业空境界,则须于业自在。

  问:三界见惑指何。

  答:惑者烦恼也。见者,见道也。见道时(小乘须陀洹果)所断之惑,谓之见惑。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众生,对于苦集灭道四谛事理不能了解,有所迷谬,因而发生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烦恼,共有八十八数。如何支配请查法数。

  问:如何是三界思惑,应如何伏除之。

  答:修道时(小乘中二果及阿罗汉向)所断之惑,谓之思惑。三界众生分为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各有九品烦恼。共八十一数。见惑粗,思惑细。修我空观,证真谛理方净二惑也。

  问:尘沙惑是否指无明惑。

  答:否。不了俗谛理所生之烦恼,其细如尘,其多如沙,故曰尘沙。无明惑者,迷是谛理而起之烦恼。即所谓不了真如法性也。

  问:见惑有八十八数,思惑有八十一数,其数可否列举指实以明之。断见惑思惑,谓之大彻大悟,彻悟后洞见本性,是否即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答:迷理之惑谓之见惑。惑即烦恼,以十使论,为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所迷之理,以世出世间因果之四谛而论,为苦集灭道。能迷众生,以本界论,为欲界及色无色界。如是支配有如次表。

  ┌苦谛下——十惑(即十使全)

  欲界┤集谛下——七惑(食、嗔、痴、慢、疑、邪、见、取)

  │灭谛下——七惑(同上)

  └道谛下——八惑(同上加戒禁取)

  ┌苦谛——九惑(十使除嗔)

  色界 ┤集谛——六惑(除嗔、余同欲界)

  无色界│灭谛——六惑(除嗔、余同欲界)

  └道谛——七惑(除嗔、余同欲界)

  统上三界见惑,共计八十八使也。

  迷事之惑,谓之思惑。小乘计欲界有贪嗔痴慢之四,上二界各有贪痴慢之三。共有十烦恼。大乘计欲界有贪嗔痴慢身见边见之六上二界除嗔各有五,共有十六烦恼。若以欲界之一地(五趣杂居地)色界之四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之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为支配,则每地各分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计八十一品。

  见惑顿断断后即得见道位。(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之初)思惑渐断,断时即修道位(小乘二向至四向大乘初地至十地中心)断后即极果位。(小乘阿罗汉果大乘佛果)大彻大悟。系禅宗见道之位,已断见惑,尚须修道以断思惑。有谓思惑亦顿断,但尚余习气须净除。未至佛果,未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三)十二…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