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P3

  ..续本文上一页因缘

  问:何为十二因缘。

  答:此正明众生三世因果相续不断之法也。所从起者曰因,所依附者曰缘。数有十二,曰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问:三世因果于十二因缘如何分配。

  答:无明行二支,为过去所造之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为现在所得之果。爱取有二支,为现在所造之因,生老死二支,为未来所得之果。

  问:十二因缘相续不断之状若何。

  答:无明为缘而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入,缘六入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

  问:何谓无明为缘而生行。

  答:无明者迷于事理,妄有作为,故生行。

  问:何谓缘行生识。

  答:既妄作为,养成习惯于心坎中,染著不失,故曰缘行生识。识也者,即习惯所成之第二天性也。

  问:何谓缘识生名色。

  答:识但是了别执取之功能,无相可得,惟有其名,然其所识则有相,故曰色。于一心识含有名色之二,此正识神托胎时也。

  问:何谓缘名色生六入。

  答:名色再分成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为六尘所入处,故曰六入。又曰六处。此正在胎成形时也。

  问:何谓缘六入生触。

  答:由有六入能与六尘接触,所谓眼触色,耳触声,鼻触香,舌触味,身触冷暖滑涩等,意触法,此乃出胎后也。

  问:何谓缘触生受。

  答:既与六尘接触,乃生感受,或苦或乐或为无记,此在十岁内外时也。

  问:何谓缘受生爱。

  答:感乐受者心生爱著。感苦受者心生憎恶,此在二十岁内外时也。

  问:何谓缘爱生取。

  答:爱憎心盛,对于外物心生贪著,此在三十岁内外时也。

  问:何谓缘取生有。

  答:心既贪著,发诸身口,乃成事迹,故曰有。又此事迹各有所属,善属道,恶属恶道,乃作来生受报之因,故曰有。此在三十岁以后矣。

  问:何谓缘有而有生。

  答:既作受报之因,必获所感之果,即于所感之处得后有身,是为有生。

  问:何谓缘生而有老死。

  答:既有生后,渐渐变易,曰老。复归坏灭,曰死。

  问:此十二缘生,止于三世乎。

  答:因缘相续,何止三世,世复三世,乃至无穷。

  问:缘止十二,乌得无穷。

  答:此十二缘,不但相续,乃复循环。

  问:循环之法若何。

  答:此十二缘,两重因果,前后均略,中乃详尽。若合言之,过去无明,即现在之爱取,过去行,即现在之有。是为因。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皆有未来生老死之相是为果。因既生果,果复为因,因再生果,循环不断,是故无穷。

  问:说此十二因缘有何义趣。

  答:欲今闻者反缘生为缘灭故。

  问:何谓缘灭。

  答: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问:缘灭有何利益。

  答:缘灭则生缘断,即得无生,不受后有,自在解脱。

  问:缘灭解脱后何如。

  答:即成缘觉圣果。

  (四)六度

  问:六度之法若何。

  答:此乃佛教积极之法,菩萨所修之行也。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智慧。此六者,谓之六波罗蜜。波罗蜜此云彼岸到,与渡义同。故译曰度。

  问:修布施度若何。

  答:曰见一切来求索者,随力所能,无不施与,或以财物施,或以无畏施,或以佛法施。不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曰度。

  问:何谓无畏施。

  答:见有厄难恐怖危逼,方便救济,使无怖畏,谓之无畏施。

  问:修持戒度若何。

  答:佛说教戒,止人过非。其重禁者,不外杀盗淫妄邪见五事。若详言之,有五戒八戒,在家人应持者也。十戒二百五十戒,出家人应持者也。十重四十八轻,则为菩萨大戒。不论在家出家,但发心修菩萨行者,皆得受持之。持戒清净则障惑永除,得证涅槃,故曰度。

  问:修忍辱度何如。

  答: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皆当忍之。谓于顺逆之遭,不动于心,安然忍受也。

  问:修精进度若何。

  答:所谓修诸善行,必不懈退,常劝策励。若初学者,多诸业障,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病缘所迫,益宜勇猛精进,书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

  问:何谓禅定度。

  答:禅法三门,别而言之,世间禅仍堕生死,不可云度。出世间禅,二乘所修,虽得无生,度非究竟。出世间上上禅,乃是菩萨大士所修,得证佛果,方为究竟度。若通而言之,皆是入道因缘,故曰禅定度。

  问:何谓般若度。

  答:般若是佛智,佛已究竟解脱。故曰度。菩萨修行般若当成佛道,故亦曰度。

  问:菩萨云何修行般若。

  答:知法本不生,不起妄念知法界一相,不起分别。知法相随缘,不坏假名。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为修行般若。按达摩尊者所传直指一心见性成佛之法,乃是般若法门。彼以炼丹出神为参禅,而且托为达摩所传者,亦何妄耶。

  问:何谓法界。

  答:此即万法本体之名,界有因依义,为万法所依之体,绝对唯一故称一相。

  问:何云六度为佛教积极之法。

  答:菩萨修六度,不独自度,亦为度他。且以度他为自度,所谓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是也。既以度人为务,岂非积极之法乎。又观菩萨所发誓愿,一曰众生无边誓愿度,二曰福智无边誓愿集,三曰佛法无边誓愿学,四曰如来无边誓愿事,五曰无上正觉誓愿成,岂非积极之行乎。然此诸行不出六度,故六度为积极之法也。

  (五)性理

  问: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性善之说也。但人既生而性善,不知与谁习而相远,若谓人之环境不同,然则人除与人接触外,再则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何以能使本善变成不善也。请问。

  答:儒家性善之说,至孟子而益彰。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是乃所谓善也。是性之善,实由情善而推得之者也。情之发也,久则易偏,久则为习矣。或偏于柔,或偏于刚,而远于中和,则恶矣,是故守性而折情,则常中和而为善。若任情而失性,则偏乖而为恶矣。无论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若从情久习,未有不与性相违者。

  问:佛经中往往以心性二字对举,是否性以体言,心以用言。

  答:性言体,心言用可也。但心性二字并非相对,犹云心之体耳。如云法性为法之体,色性为色之体也。

  问:佛家说一念心性不落内外中间,惟一无二。但见有人举刀将蜈蚣斩成五六段,明见段段皆动,此时蜈蚣之心性,不知究在那一段。

  答:心性既不落内外中间无所不在,故段段上皆具心性。心性惟一无二,一在一切在,故一动一切动耳。须知物质有段心性岂有段哉。

  问:全真即妄,全妄即真,二说,出何经作何义。

  答:全真成妄全妄即真二句,台宗师释经之常用语。其义谓我人之妄念,即迷此真心所成,一迷全迷。故曰,全真成妄也。既迷全真而成妄,则妄性原空,即是全真。故曰,全妄即真也。

  问:吾人最初,因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而有无明。倘依教修证,复本具之真如佛性,未识本具之佛性,与后修证之佛性,有无差别。

  答:本具佛性,犹矿中之金,修证佛性犹炼出之金。但在矿出矿之异,金无殊也。

  问:有人问,佛法谈空。但[空的究竟]若何。

  答:一切法相,从颠倒心生者,如我相,人相,法相,非法相等,故应空之。以其如梦如幻,本来不有也。能观此空相,证得空理,即是颠倒心灭,真如心显。则法法皆真,头头是道矣。是为空的究竟。

  问:吾人现前一念灵知,是否即真如本性。证真如是以心证心,抑以识证心。

  答:前后际断,曰现前。不落差别,曰一念。非昏非掉曰灵知。若此者,即是始觉,究竟始觉合本觉。本觉者,真如本性也。证真如者,以心证心。即始觉合本觉。此义须研究台宗之性具法门,非一言所可尽。

  问:真如觉性遍满十方,是集合体抑可以分离。一滴之水,微生虫不知其数,是否个个皆具有佛性。使皆具有佛性,然为菩萨也,则丈六金身,堕于微虫也,何以性之缩小如是。殊为费解。

  答:真如既称觉性,非一相非异相,非一异俱相。那里是集合体可以分离乎。说大说小,是相非性。相有性空,不可并为一谈矣。譬如水具湿性,大海之水,盂中之水大小不同,而湿性原无有异。丈六微尘,应作如是解。

  问:周子茂叔之言无极太极,乃指心言,佛说一真法界,与真如三昧,似乎亦属心法,(增上定学)似乎定中所见之境界。然此等境界,未知是否由于色究竟天或他化自在天天子加持变现所致者耶,抑否耶。

  答:佛学中言事之本来如是者曰性,言事之做成如是者曰修。一真法界属乎性,真如三昧属乎修,不可混同。若言真如,即指一真法界之德。而所谓心者,法界作用所显著者也。真如离四句绝百非超乎有无之表,入乎有无之中,故言无则曰真空,言有则曰妙有。无极太极之说,能与是相侔者乎,是未可以为例矣。真如三昧,即是会证真如之一种作用,乃佛力所加持,法界力所显现。来问云云,未免唐突。

  问:陆象山曰,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如是则又圆成唯心论之宇宙观矣。西洋有唯心论哲学,儒家有陆子之宇宙即心说佛法则又有一切唯心所造之说,如是宇宙唯心之说,当是定论矣。但此种原理,未知是否纯同于定中所得之心境界而致知者耶。直觉直证而得之者耶。抑别有他法可以证明之耶。

  答:宇宙唯心之说,不若唯心所造之说之圆妙也。圆妙何在,即体用兼赅是。此种原理,乃是般若之所抉择而得者。所谓如理智如量智也。此二智者,若非经过戒定之功,撤尽烦恼所知二障,莫能成就。然此乃就现量所证者而言也。若就此量言,则境随心转,其例正繁。如证以圣教量,则一大藏教,…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