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P4

  ..续本文上一页无非铁案。

  问:程明道之谈心也,曰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此似乎与佛法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说相似。未知程子所谓寂然不动与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否即是真如三昧。

  答: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只写得不变随缘与寂而常照景象,所谓从体起用也。至用不离体之随缘不变,与照而常寂,尚未梦见。安得谓之真如三昧。

  问:古佛有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真心本无生灭,其因境而有者,想是分别前尘之妄心,故两心字似乎前一指真后一指妄。未知然否。未句是否作罪福如幻而起亦如幻而灭解。均祈示之。

  答:此偈心境对待,均是妄心。若前一指真,而真心本无生灭,安能因境而有耶。因境而有亦复因境而灭,故曰心亦无也。如幻起灭解,不误。此偈全体是如幻三昧也。

  问:百法门论所述与心相应法,尚易明白,至与心不相应法,则甚不明了。是否离相则与性体之心不相应。又其生中廿四法以法性宗如何融解。又何谓三位差别。

  答:与心相应者,为与心王相应,即类于心之谓也。与心不相应者,为与心王不相应,即不类于心之谓也。其实不但不类心,亦不类色,为非心非色而但依色心心所之分位而假立。如[得]非解得之人,亦非所得之物,能所凑合,乃有此得,故是假法。闻教而得智慧,心之分位也。削木而得器具,色之分位也。心心所色三法之位置差别而已。非别有体。故曰三位差别也。所云离相则与性体之心不相应一句,殊属费解。至法性宗摄相归性,则万法性具,三谛中之俗谛也。

  问:金刚经中之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二句,当作何解义。

  答:若照常义言,则如是二字,即指下文佛所说示者,不必深求。若以别义释者,则如字表真谛,是字表俗谛,合而言之,即是中谛。行者契入中道,则为如是住,如是降伏矣。

  问:金刚经前段即言无住相布施,福德如虚空之不可思量,后屡言以世界七宝布施或恒沙等身布施,不如持此经四句偈之功德。予窃揣经意,假令其布施为无住相,则无论所施之多少大小,其功德已不可思量。虚空不可思量,即充分至极绝对待之谓。已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相应,其功德即与持此经相等。而彼世界七宝恒河沙身布施者,则指未至无住相之境界者言也。全经著重在无相,无相即无为法,而布施时为无相之勘验际也。未知当否,乞教之。

  答:所见甚是。所以者何,无相即是实相,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布施若无般若,不成波罗蜜。不但布施,前五度皆然。故般若波罗蜜,名为第一波罗密,复次,无相布施因忆。无相福德果也,虚空无相,故以虚空为喻因果相当,不差毫未。夫实相者,无相而无不相(经言是法无实无虚)故曰福德不可思量。经云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所谓菩萨欲成就布施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持此经者,即学般若波罗蜜之谓也。

  问:金刚经第四分,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住相,是否指不住六尘之相言,菩萨布施,是法施否。与财施身命施有无分别。福德是否福德性,抑福报。祈指教。

  答:不住相,是指不住六尘之相也。菩萨布施,不定是法施。其财施身命施时能不住相,则与法施无别矣。福德是福报。然是称性之福报。故不可思量也。

  问:金刚经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阅净宗仪式与金刚经有相反之意,甚为不解,恳请开示。

  答:佛有三身,法身离相,报身圆满相,应身随化相。金刚经偈指法身如来,故须离相见。净业法门,念报应身佛,故须观相修。然三身非三,本是一体,故金刚经之离相,亦即相之离相,并非竟尔拨空也。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昔藉益大师曾翻前偈曰,不以色见我,不以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法以中道为归,但即相固非,但离相亦非,要在不即不离,此乃金刚般若之宗旨。世人认为谈空,误矣。

  问:一卷金刚经,钩玄提要,说者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足以代表全经。盂子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必有怵惕恻隐之心。若果不动,则任此孺子堕入井中乎。明知此问太笨。经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所谓不动者,乃指根尘结合六识发动时此心决不被动,并非一概不动。是耶非耶。

  答: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可为无住生心之注脚。可为金刚经说行之提要。如于真如即是不动,犹云世间相常住也。非谓不动其心。尽动而不失其正,亦言不动耳。如引盂子为难,但以盂子之不动心答之足矣。

  问:金刚经真空无相之义。

  答: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真必无相,无相故曰空,乃至空无空相,故曰真空。然无相者,相本是无,非相有而无之本也。本无相而世人以为有者,必有所住耳。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方便奈何,则曰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露电可矣。

  问:楞严经谓一土一石亦如来藏妙真如性,但未知土石是否亦是活物,亦与人类无异耶。

  答:土石与人类较,显然不同,但是人类之依报,与人类同为消长。然依报是共业所感,故未可以个人生灭而生灭之。

  问:楞严有见性旋复与闻性旋复两句,如何解释。

  答:见性闻性,皆是如来藏性。因背觉合尘,故与藏性远离。若旋转而背尘合觉,则复归藏性矣。

  问:楞严宝镜疏第二卷五十二页第四行第十字起云:正为显示心无体相,亦无方隅,一句,在文相上,心字指真心,真心有体,何以云无体相。真心体遍一切,不滞在一处耳。又楞严宗通卷一第五十页第二行第十四字下云:示以真心无体之妙,一句。亦说真心无体,更难了解。

  答:镜疏宗通两书,无书在手,未查得。得依义解之,真心无体者,真心绝待,无可指陈,不同物体,故曰无体。然虽无体,而即万德以为体,故曰妙。至无体相云者,即所云体遍一切而无定相也。又复应知真心离有无四句,不可说体无,亦不可说体有,方为正解说有说无皆方便耳。

  问:华严经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知如何解释。

  答:此偈示心佛无差别之皆。人皆有心,故人皆可以为佛。其差别只在迷悟耳。不了知者,迷也。欲了知者,在迷而求悟也。观法界性者,悟之之方也。应观者,要其悟也。三世一切佛广矣大矣高矣邃矣。不可思议矣。然人若了知,不外心造。欲了知者,其法奈何。是在观法界性而已。法界者,三世一切法,千差万别。自凡言之,则为众生法。自圣言之,则为佛法。性者,不妄不变之体,所谓真如也。从千差万别法界之中,而观察其真如之性,自能恍然于心具法界,心造法界,而即此广大高邃不可思议之佛法,皆我性分中事耳。苟明此理,而不发菩提心者,未之有也。苟既发心,而不能成佛者,未之有也。地狱众生,闻此偈而得度,不亦宜哉。

  (六)唯识

  问:唯识所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未识心与识之不同安在。

  答:心指其总体,识指其个别。识有八种,而统名曰心王。又心就第八识(阿赖耶)之集起义而得名,识就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了别义而得名,尚有第七识(未那)名曰意者,以思量得名也。

  问:万法唯识,固矣。但人死后识能随人而转生欤,抑已消灭欤。

  答:人死后前七识都灭,惟第八识不灭。以第八识全体,即是成就一切心色之功能。成就前一组心色之功能消失时,即是死。成就后一组心色之功能发展时,即是转生。

  问:或谓唯识落空,无甚价值。但唯识有八识及六根六尘之说,似乎与物理生理等科学相仿佛,并不落空。如佛菩萨之灵感因果报应等之记载,则可以证明神佛与六道轮回之实有,证据确凿,非但可以研究现象的物质界,而并可以研究精神之玄秘也。何谓落空。但未知此说是否有当。

  答:所说是。

  问:唐大圆居士著唯识方便谈,释所缘缘云,必所虑所托二义无阙,方名所缘缘。举例如眼识缘空中华,虽是所虑,然空花无体,非是所托,故不名所缘缘。然太虚法师答某君问,则谓独影境惟是意识之亲所缘缘。(见第七年二期海潮音第廿页)考独影境即不从实种生,又无实体用,其中用无质独影,更无质可托,不知何以能为意识之亲所缘缘。

  答:所虑是缘义,所托是所缘义。空花无体,即是无所托之物,不成所缘义也。至于独影境之于意识,在意识上非无其境(在五识上从无其境)故曰亲所缘缘。若此境如另有本质,而意识所缘,不过其间接之影,则为疏所缘缘矣。问中[又无实体用]句,不应理也。何以故,体即意义故。

  问:太虚师既谓独影境为意识之亲所缘缘,另一条又谓他心及自身他识但托为本质,为疏所缘缘。然唐大圆居士则云[意识缘自身五根,及缘他人心心所,托质变影名为有质独影]同是独影境,又有亲疏之差,是与前说有冲突矣。如何,祈指示。

  答:意识对于有质独影境为疏所缘缘,对于无质独影境为亲所缘缘,并未冲突也。

  问:基师述记中所云持业释依土释依主释,完全不解。大圆讲唯识中最明白显易,乃不见解释及此。后阅贤首起信论义记,亦多用此名。不胜**然。祈以最浅之言,开我茅塞。

  答:此乃梵文名词构造之方法。二字相合义相即者,如第七识亦名意识,而意即是识也。此为持业二字。义偏重者,如第六意识为意根之识,依主释也。依士释与依主释相类,但非为其所属而为其所用耳。如毛笔。

  问:第八识之种子业习气,经谓因有善恶,果则无记。是否以法性宗约相因凡夫位而言,即无明薰染真如,亦即非无,故曰因有善恶,约体果圣地而言,熏习无自性,亦即非有。然非待成圣方称无记,即在凡夫位已是无记,惟不自证知无记耳。所谓果是无记,是否无覆无记。又无记是空也,是否约体而说,一切识无记之空亦空之。总之究应如何理解也。

  答:第…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