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農佛學答問卷叁 (法義研求門)▪P4

  ..續本文上一頁無非鐵案。

  問:程明道之談心也,曰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此似乎與佛法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說相似。未知程子所謂寂然不動與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否即是真如叁昧。

  答: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只寫得不變隨緣與寂而常照景象,所謂從體起用也。至用不離體之隨緣不變,與照而常寂,尚未夢見。安得謂之真如叁昧。

  問:古佛有偈雲: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真心本無生滅,其因境而有者,想是分別前塵之妄心,故兩心字似乎前一指真後一指妄。未知然否。未句是否作罪福如幻而起亦如幻而滅解。均祈示之。

  答:此偈心境對待,均是妄心。若前一指真,而真心本無生滅,安能因境而有耶。因境而有亦複因境而滅,故曰心亦無也。如幻起滅解,不誤。此偈全體是如幻叁昧也。

  問:百法門論所述與心相應法,尚易明白,至與心不相應法,則甚不明了。是否離相則與性體之心不相應。又其生中廿四法以法性宗如何融解。又何謂叁位差別。

  答:與心相應者,爲與心王相應,即類于心之謂也。與心不相應者,爲與心王不相應,即不類于心之謂也。其實不但不類心,亦不類色,爲非心非色而但依色心心所之分位而假立。如[得]非解得之人,亦非所得之物,能所湊合,乃有此得,故是假法。聞教而得智慧,心之分位也。削木而得器具,色之分位也。心心所色叁法之位置差別而已。非別有體。故曰叁位差別也。所雲離相則與性體之心不相應一句,殊屬費解。至法性宗攝相歸性,則萬法性具,叁谛中之俗谛也。

  問:金剛經中之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二句,當作何解義。

  答:若照常義言,則如是二字,即指下文佛所說示者,不必深求。若以別義釋者,則如字表真谛,是字表俗谛,合而言之,即是中谛。行者契入中道,則爲如是住,如是降伏矣。

  問:金剛經前段即言無住相布施,福德如虛空之不可思量,後屢言以世界七寶布施或恒沙等身布施,不如持此經四句偈之功德。予竊揣經意,假令其布施爲無住相,則無論所施之多少大小,其功德已不可思量。虛空不可思量,即充分至極絕對待之謂。已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相應,其功德即與持此經相等。而彼世界七寶恒河沙身布施者,則指未至無住相之境界者言也。全經著重在無相,無相即無爲法,而布施時爲無相之勘驗際也。未知當否,乞教之。

  答:所見甚是。所以者何,無相即是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布施若無般若,不成波羅蜜。不但布施,前五度皆然。故般若波羅蜜,名爲第一波羅密,複次,無相布施因憶。無相福德果也,虛空無相,故以虛空爲喻因果相當,不差毫未。夫實相者,無相而無不相(經言是法無實無虛)故曰福德不可思量。經雲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所謂菩薩欲成就布施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持此經者,即學般若波羅蜜之謂也。

  問:金剛經第四分,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住相,是否指不住六塵之相言,菩薩布施,是法施否。與財施身命施有無分別。福德是否福德性,抑福報。祈指教。

  答:不住相,是指不住六塵之相也。菩薩布施,不定是法施。其財施身命施時能不住相,則與法施無別矣。福德是福報。然是稱性之福報。故不可思量也。

  問:金剛經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閱淨宗儀式與金剛經有相反之意,甚爲不解,懇請開示。

  答:佛有叁身,法身離相,報身圓滿相,應身隨化相。金剛經偈指法身如來,故須離相見。淨業法門,念報應身佛,故須觀相修。然叁身非叁,本是一體,故金剛經之離相,亦即相之離相,並非竟爾撥空也。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昔藉益大師曾翻前偈曰,不以色見我,不以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法以中道爲歸,但即相固非,但離相亦非,要在不即不離,此乃金剛般若之宗旨。世人認爲談空,誤矣。

  問:一卷金剛經,鈎玄提要,說者謂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足以代表全經。盂子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必有怵惕恻隱之心。若果不動,則任此孺子墮入井中乎。明知此問太笨。經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所謂不動者,乃指根塵結合六識發動時此心決不被動,並非一概不動。是耶非耶。

  答: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可爲無住生心之注腳。可爲金剛經說行之提要。如于真如即是不動,猶雲世間相常住也。非謂不動其心。盡動而不失其正,亦言不動耳。如引盂子爲難,但以盂子之不動心答之足矣。

  問:金剛經真空無相之義。

  答: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真必無相,無相故曰空,乃至空無空相,故曰真空。然無相者,相本是無,非相有而無之本也。本無相而世人以爲有者,必有所住耳。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方便奈何,則曰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露電可矣。

  問:楞嚴經謂一土一石亦如來藏妙真如性,但未知土石是否亦是活物,亦與人類無異耶。

  答:土石與人類較,顯然不同,但是人類之依報,與人類同爲消長。然依報是共業所感,故未可以個人生滅而生滅之。

  問:楞嚴有見性旋複與聞性旋複兩句,如何解釋。

  答:見性聞性,皆是如來藏性。因背覺合塵,故與藏性遠離。若旋轉而背塵合覺,則複歸藏性矣。

  問:楞嚴寶鏡疏第二卷五十二頁第四行第十字起雲:正爲顯示心無體相,亦無方隅,一句,在文相上,心字指真心,真心有體,何以雲無體相。真心體遍一切,不滯在一處耳。又楞嚴宗通卷一第五十頁第二行第十四字下雲:示以真心無體之妙,一句。亦說真心無體,更難了解。

  答:鏡疏宗通兩書,無書在手,未查得。得依義解之,真心無體者,真心絕待,無可指陳,不同物體,故曰無體。然雖無體,而即萬德以爲體,故曰妙。至無體相雲者,即所雲體遍一切而無定相也。又複應知真心離有無四句,不可說體無,亦不可說體有,方爲正解說有說無皆方便耳。

  問:華嚴經偈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知如何解釋。

  答:此偈示心佛無差別之皆。人皆有心,故人皆可以爲佛。其差別只在迷悟耳。不了知者,迷也。欲了知者,在迷而求悟也。觀法界性者,悟之之方也。應觀者,要其悟也。叁世一切佛廣矣大矣高矣邃矣。不可思議矣。然人若了知,不外心造。欲了知者,其法奈何。是在觀法界性而已。法界者,叁世一切法,千差萬別。自凡言之,則爲衆生法。自聖言之,則爲佛法。性者,不妄不變之體,所謂真如也。從千差萬別法界之中,而觀察其真如之性,自能恍然于心具法界,心造法界,而即此廣大高邃不可思議之佛法,皆我性分中事耳。苟明此理,而不發菩提心者,未之有也。苟既發心,而不能成佛者,未之有也。地獄衆生,聞此偈而得度,不亦宜哉。

  (六)唯識

  問:唯識所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未識心與識之不同安在。

  答:心指其總體,識指其個別。識有八種,而統名曰心王。又心就第八識(阿賴耶)之集起義而得名,識就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了別義而得名,尚有第七識(未那)名曰意者,以思量得名也。

  問:萬法唯識,固矣。但人死後識能隨人而轉生欤,抑已消滅欤。

  答:人死後前七識都滅,惟第八識不滅。以第八識全體,即是成就一切心色之功能。成就前一組心色之功能消失時,即是死。成就後一組心色之功能發展時,即是轉生。

  問:或謂唯識落空,無甚價值。但唯識有八識及六根六塵之說,似乎與物理生理等科學相仿佛,並不落空。如佛菩薩之靈感因果報應等之記載,則可以證明神佛與六道輪回之實有,證據確鑿,非但可以研究現象的物質界,而並可以研究精神之玄秘也。何謂落空。但未知此說是否有當。

  答:所說是。

  問:唐大圓居士著唯識方便談,釋所緣緣雲,必所慮所托二義無阙,方名所緣緣。舉例如眼識緣空中華,雖是所慮,然空花無體,非是所托,故不名所緣緣。然太虛法師答某君問,則謂獨影境惟是意識之親所緣緣。(見第七年二期海潮音第廿頁)考獨影境即不從實種生,又無實體用,其中用無質獨影,更無質可托,不知何以能爲意識之親所緣緣。

  答:所慮是緣義,所托是所緣義。空花無體,即是無所托之物,不成所緣義也。至于獨影境之于意識,在意識上非無其境(在五識上從無其境)故曰親所緣緣。若此境如另有本質,而意識所緣,不過其間接之影,則爲疏所緣緣矣。問中[又無實體用]句,不應理也。何以故,體即意義故。

  問:太虛師既謂獨影境爲意識之親所緣緣,另一條又謂他心及自身他識但托爲本質,爲疏所緣緣。然唐大圓居士則雲[意識緣自身五根,及緣他人心心所,托質變影名爲有質獨影]同是獨影境,又有親疏之差,是與前說有沖突矣。如何,祈指示。

  答:意識對于有質獨影境爲疏所緣緣,對于無質獨影境爲親所緣緣,並未沖突也。

  問:基師述記中所雲持業釋依土釋依主釋,完全不解。大圓講唯識中最明白顯易,乃不見解釋及此。後閱賢首起信論義記,亦多用此名。不勝**然。祈以最淺之言,開我茅塞。

  答:此乃梵文名詞構造之方法。二字相合義相即者,如第七識亦名意識,而意即是識也。此爲持業二字。義偏重者,如第六意識爲意根之識,依主釋也。依士釋與依主釋相類,但非爲其所屬而爲其所用耳。如毛筆。

  問:第八識之種子業習氣,經謂因有善惡,果則無記。是否以法性宗約相因凡夫位而言,即無明薰染真如,亦即非無,故曰因有善惡,約體果聖地而言,熏習無自性,亦即非有。然非待成聖方稱無記,即在凡夫位已是無記,惟不自證知無記耳。所謂果是無記,是否無覆無記。又無記是空也,是否約體而說,一切識無記之空亦空之。總之究應如何理解也。

  答:第…

《古農佛學答問卷叁 (法義研求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