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識又名異熟識,異熟果,故此果指衆生來世之業報身。克實而言,即來世之第八識也。前世業種有善有惡爲因,及所得來世之業果,則爲非善非惡之無記性,非善非惡,即可善可惡。譬如前世爲人造上惡業,來世得地獄果報,而此地獄報身,原不屬于善惡二性,何以故,可善可惡故,故曰無記。又前世爲人造上善業,來世得天道果報,而此天道報身亦不屬于善惡二性,何以故,可善可惡故,故曰無記。第八識本是無覆無記性,因是善惡(有記。)果是無記,名曰異熟,異性而熟也。不間于果誤認爲聖果,于無記誤解爲非有非無之空義。不知所雲矣。
問:遍行心所五法中之觸,與色法十一中之觸,有何分別。何以重複。
答:遍行之觸是心所法,色法之觸是色法,此即分別。心所之觸,是根塵識叁堪能接觸之媒介。色法之觸,是身識所覺之各種狀況,如冷熱輕重澀滑等。爲法各殊,並非重複。
問:太虛法師與唐大圓居士所著唯識注解,稍有不同之點如下。(1)遍行——一說通一切性,一說通無記性。(2)隨煩惱——一說小隨通惡性,中隨通無記,大隨通惡及無記,一說大中小皆通惡(3)不定——一說通叁性及染淨,一說不定造惡造善。(是否無記)統請指示,以何說爲是。
答:遍行通一切性是,隨煩惱皆屬惡性,惟大隨通無記(有覆。)不定通叁性是,既通無記,故不造惡造善。然上以體言,後以用言也。
問:第八識是無覆無記,第七識是有覆無記,則第八識中之種子因有善惡果則無記之無記,及叁性中之無記,抑是有覆或無覆,抑何者爲有覆何者爲無覆,何以皆不標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識一切性,是否當以其通第八識者曰無覆無記,其通第七識者曰有覆無記。至于隨煩惱中之無記,是否因通第七識不通第八識,故可說有覆無記。未知然否。請糾示。又煩惱亦通前七識,亦通有覆無記否。
答:第八識中之種子,具足叁性,有覆,無覆。惟第八識之異熟果,即無覆無記。問中因此因果關系有誤故意不明了。後半問各句,均無誤。
問:尋伺之分別,是否六識依根對塵曰尋意識依末那識分別細察推量曰伺。請示。
答:尋伺但于意識緣境時起作用,不關前五識也。尋則急而粗,伺則徐而細。此其分別也。
問:帶質境之質字,是否指第八識之見分。
答:心緣色時,以第八識之相分爲質。心緣心時,以任何識之見分爲質。
問:谛師注散位獨頭意識,緣受所引色是帶質境,敢問受引色四字作何解釋。帶質有真似二種,此言是帶質境者,指真谛質欤。抑指似帶質欤。
答:受律儀戒時,因受所引而得一種無表色,即所謂戒體也。得此體後,方能自在持戒。此色是法塵所攝,此亦似帶質也。
問:能緣心之見分緣所緣心之見分雲雲。敢問能緣心是否指第七識。所緣心是否指第八識。再能緣之見分,與所緣之見分爲何。祈詳示之。
答:第七緣第八,亦是一例。第六識亦有緣心之用。須知能緣所緣,相對而言。凡心緣心,必緣見分。凡心緣色,必緣相分。故或以見分爲所緣,或以相分爲所緣也。
問:依境生心,心之經行謂之緣。然以心緣心,是否作依心生心解。
答:亦可作依心生心,心之經行,謂之緣也。得依生言其緣起,經行正明緣相耳。
問:獨影境與似帶質有何差別。
答:獨影境寬,因有二種,一爲有質獨影,二爲無質獨影。似帶質境,即是有質獨影也。
問:頌曰帶質通情(末那)本,(賴耶)似與意識無關。奈谛師注謂真帶質者,以意識通緣一切心心所雲雲。其中有矛盾。祈詳解之。
答:言意識者,以情本之情作意識解。古人有解末那爲傳送識者,謂傳意識之情熏于賴耶之本而成種子也。谛師用此意,故與意識關涉矣。
問:第六與前五識均通叁性,唯叁性中之無記性有無覆有覆之別,故明昱法師有四性之說。然則第六識之通叁性者,是否爲善惡與有覆無記。(意根爲有覆)而前五識之通叁性者,是否爲善惡與無覆無記性。(第八識以前五根爲相分故)。
答:叁性無記,即對善惡而言。有覆無覆,爲染淨二法之別。七識未轉時,總是染法。故此無記應通有覆。第八相分,是五根非五識。勿相涉也。
問:明昱法師注前五識隨根立名,具五義故,其第五義之所謂[如根之識俱有情數之所攝]者,作何解。
答:因前五根俱是色法,色法非有情之類。今五識雖如五根而不是色法,故曰有情數之所攝也。
問:虛師分性境爲勝義與世境二種,且謂勝義性境言在果中才能證得,因中不能證,請言其故。
答:後得智證真如時之性境,爲勝義性境,故非因地所能證也。
問:性境不隨心之心字,是指第八識抑第六識欤。
答:即指能緣之心,不限何識也。
問:唯識學中所謂性境獨影及帶質境者,于儒書中有無相當之名稱以配合之。再者無記性之性字,是否與性相近也之性字相當。
答:叁境在儒書中恐無相當之名,因儒書中無如此觀察者。無記性之性,乃習性非本性,與性相近之性不能相當。
問:某古德注性境即實根塵及定果色,請言定果色叁字之義。
答:定已成就者爲定果。在定中所受用之色境,爲定果色也。
問:谛師謂意識若與發業無明相應,能造善惡引業,若與潤生無明相應,能造善惡滿業。請言發業與潤生之差別,及其能造引業滿業之理由。
答:發業無明,即癡煩惱。由癡而妄造,故曰發業。潤生無明,即貪嗔等煩惱。由此貪等故而受生命,故曰潤生。所造之業屬于何趣,將來即報生何趣,全視其業之所引,故曰引業。所造之業,能使來生之報成就圓滿,故曰滿業。蓋對于來生果報,發業無明所造之業,猶一種登記作用。潤生無明所造之業,則能使登記者發生效用矣。
問:八識規矩補注證義有雲。異熟通色心二法,性境應異熟色,獨影帶質應異熟心。夫異熟當指第八識,然所謂異熟色與異熟心者,其義若何。
答:異熟果有二種,一真異熟,二異熟生。第八識是真異熟,其相分之身根器界等屬于異熟生者,即異熟色矣。其所生之前七識等屬于異熟生者,即異熟心矣。
問:粗異熟果,與細異熟果,如何分別。請詳示之。
答:凡夫分段生死爲粗異熟果。聖人變易生死爲細異熟果。
問:經文中于不共中不共,舉眼等根爲例,于不共中共,舉扶塵根爲例。茲請于此二例外,再各舉一二例以利鈍根。
答:大概依報是共,正報是不共,正報中就自受用,方面爲不共,就他受用方面爲共。眼等根兼淨色根,但自作見聞覺知等用,故爲不共。扶塵根亦爲他所見相,故爲共也。若以局部而論,猶某姓産對他姓産爲不共,某姓産在一姓兄弟未分産時爲不共中共,若已分産各得一分,則爲不共中不共矣。
問:阿賴耶識內變根身,外變器界。根身有情爲識所變,尚覺易解。山河無情亦雲爲識所變,不知其所以。請詳爲開示,並舉俗事證明。
答:譬如夢境,情與無情,同爲夢心之所顯現。譬如電影,人物山河,同爲影片之所顯現。所以然者,阿賴耶識含藏萬物種子,五根種子現行時即變根身,同時六塵種子現行即變器界,其所變之根身器界,同爲阿賴耶識之所執持,故能不失不壞,相似相續,而成衆生一期之正報依報,原無所謂內外也。其分內外者,乃前六識分別而生耳。
問:一切色法,不外四大和合而成。然四大從何和合。四大又何自而來。請將四大之成因詳爲開示。
答:四大爲單純的四個原子(借作科學名詞)地以堅爲性,水以濕爲性,火以暖爲性,風以動爲性。正又是相依而立,如地大無水則散,無火則壞,無風則不可分。但地性獨勝故曰地大,水大無火則無冷暖,無風則不流動,無地則無重量。但水性獨勝,故曰水大。火大風大亦然。
問:世間分情世間器世間,情世間之成功易解,不知器世間如何成功。
答:情世間即衆生之正報,器世間即衆生之依報。正之于依,猶物之于器,既有物矣,必有承物之器,同爲業力所感,賴耶所變也。
問:“識”居于何處。身外乎。身內乎。其靜時之狀態如何。其動時之狀態又如何。聖人一念之起,起于何處。又滅于何處。
答:萬法唯識,法處即識處也。識即是動的作用。經雲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念之起滅,如是而已。
問:八識是否六道衆生皆有。
答:是衆生皆有。惟根缺者,于前五識不起現行耳。
問:修行至四聖境地,其阿賴耶識尚在否。
答:阿賴耶識又名無沒識。識體不滅也。但阿賴耶之名義,菩薩八地以上用不著矣。至佛地則轉爲大圓鏡智。並識之名,亦用不著矣。
問:阿賴耶識由何而成。
答:集一切染淨色心種子所成,此相宗說也。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賴耶識,此性宗說也。
問:研究唯識宗,如何成佛。
答:修唯識觀,行六度行,斷煩惱所知二障,證得菩提涅槃二果,則成佛矣。
(七)禅定
問:何謂禅定。
答:禅是梵語。此間略有叁翻。一曰思惟修,思惟是籌量之念,修是專心研習之名,此就因言之也。二曰定,靜默之義,此就果言之也。叁曰功德叢林,功夫是因,成德是果,此通就因果而言,定中所得功德非一,故喻如叢林。今言禅定者,華梵兼舉也。
問:修習禅定如何。
答:修禅定者,住寂靜處,結跏趺坐,端身正意,遣除妄想,妄想盡處,心便安定,安定極處,心力堅強而得自在,自在之至,無入不化,無入不化,便無有我,無我故無分段,無分段故無往來,無往來即無生滅,此乃成佛之要道。世尊雪山六年樹下七日,皆修此耳。
問:禅定既爲佛門要道,願聞其詳。
答:禅定無量,舉要而言,不出叁門,所謂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世間禅者,謂四禅四空四無量心十六特勝通明等,此皆因息攝心所致,一往是凡夫禅門。出世間禅者,謂九想八念十想背舍勝處一切處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叁昧等,此因不淨親等攝心,一往是二乘禅門…
《古農佛學答問卷叁 (法義研求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