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P5

  ..续本文上一页八识又名异熟识,异熟果,故此果指众生来世之业报身。克实而言,即来世之第八识也。前世业种有善有恶为因,及所得来世之业果,则为非善非恶之无记性,非善非恶,即可善可恶。譬如前世为人造上恶业,来世得地狱果报,而此地狱报身,原不属于善恶二性,何以故,可善可恶故,故曰无记。又前世为人造上善业,来世得天道果报,而此天道报身亦不属于善恶二性,何以故,可善可恶故,故曰无记。第八识本是无覆无记性,因是善恶(有记。)果是无记,名曰异熟,异性而熟也。不间于果误认为圣果,于无记误解为非有非无之空义。不知所云矣。

  问:遍行心所五法中之触,与色法十一中之触,有何分别。何以重复。

  答:遍行之触是心所法,色法之触是色法,此即分别。心所之触,是根尘识三堪能接触之媒介。色法之触,是身识所觉之各种状况,如冷热轻重涩滑等。为法各殊,并非重复。

  问:太虚法师与唐大圆居士所著唯识注解,稍有不同之点如下。(1)遍行——一说通一切性,一说通无记性。(2)随烦恼——一说小随通恶性,中随通无记,大随通恶及无记,一说大中小皆通恶(3)不定——一说通三性及染净,一说不定造恶造善。(是否无记)统请指示,以何说为是。

  答:遍行通一切性是,随烦恼皆属恶性,惟大随通无记(有覆。)不定通三性是,既通无记,故不造恶造善。然上以体言,后以用言也。

  问: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则第八识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识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覆无记,其通第七识者曰有覆无记。至于随烦恼中之无记,是否因通第七识不通第八识,故可说有覆无记。未知然否。请纠示。又烦恼亦通前七识,亦通有覆无记否。

  答:第八识中之种子,具足三性,有覆,无覆。惟第八识之异熟果,即无覆无记。问中因此因果关系有误故意不明了。后半问各句,均无误。

  问:寻伺之分别,是否六识依根对尘曰寻意识依末那识分别细察推量曰伺。请示。

  答:寻伺但于意识缘境时起作用,不关前五识也。寻则急而粗,伺则徐而细。此其分别也。

  问:带质境之质字,是否指第八识之见分。

  答:心缘色时,以第八识之相分为质。心缘心时,以任何识之见分为质。

  问:谛师注散位独头意识,缘受所引色是带质境,敢问受引色四字作何解释。带质有真似二种,此言是带质境者,指真谛质欤。抑指似带质欤。

  答:受律仪戒时,因受所引而得一种无表色,即所谓戒体也。得此体后,方能自在持戒。此色是法尘所摄,此亦似带质也。

  问:能缘心之见分缘所缘心之见分云云。敢问能缘心是否指第七识。所缘心是否指第八识。再能缘之见分,与所缘之见分为何。祈详示之。

  答:第七缘第八,亦是一例。第六识亦有缘心之用。须知能缘所缘,相对而言。凡心缘心,必缘见分。凡心缘色,必缘相分。故或以见分为所缘,或以相分为所缘也。

  问:依境生心,心之经行谓之缘。然以心缘心,是否作依心生心解。

  答:亦可作依心生心,心之经行,谓之缘也。得依生言其缘起,经行正明缘相耳。

  问:独影境与似带质有何差别。

  答:独影境宽,因有二种,一为有质独影,二为无质独影。似带质境,即是有质独影也。

  问:颂曰带质通情(末那)本,(赖耶)似与意识无关。奈谛师注谓真带质者,以意识通缘一切心心所云云。其中有矛盾。祈详解之。

  答:言意识者,以情本之情作意识解。古人有解末那为传送识者,谓传意识之情熏于赖耶之本而成种子也。谛师用此意,故与意识关涉矣。

  问:第六与前五识均通三性,唯三性中之无记性有无覆有覆之别,故明昱法师有四性之说。然则第六识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有覆无记。(意根为有覆)而前五识之通三性者,是否为善恶与无覆无记性。(第八识以前五根为相分故)。

  答:三性无记,即对善恶而言。有覆无覆,为染净二法之别。七识未转时,总是染法。故此无记应通有覆。第八相分,是五根非五识。勿相涉也。

  问:明昱法师注前五识随根立名,具五义故,其第五义之所谓[如根之识俱有情数之所摄]者,作何解。

  答:因前五根俱是色法,色法非有情之类。今五识虽如五根而不是色法,故曰有情数之所摄也。

  问:虚师分性境为胜义与世境二种,且谓胜义性境言在果中才能证得,因中不能证,请言其故。

  答:后得智证真如时之性境,为胜义性境,故非因地所能证也。

  问:性境不随心之心字,是指第八识抑第六识欤。

  答:即指能缘之心,不限何识也。

  问:唯识学中所谓性境独影及带质境者,于儒书中有无相当之名称以配合之。再者无记性之性字,是否与性相近也之性字相当。

  答:三境在儒书中恐无相当之名,因儒书中无如此观察者。无记性之性,乃习性非本性,与性相近之性不能相当。

  问:某古德注性境即实根尘及定果色,请言定果色三字之义。

  答:定已成就者为定果。在定中所受用之色境,为定果色也。

  问:谛师谓意识若与发业无明相应,能造善恶引业,若与润生无明相应,能造善恶满业。请言发业与润生之差别,及其能造引业满业之理由。

  答:发业无明,即痴烦恼。由痴而妄造,故曰发业。润生无明,即贪嗔等烦恼。由此贪等故而受生命,故曰润生。所造之业属于何趣,将来即报生何趣,全视其业之所引,故曰引业。所造之业,能使来生之报成就圆满,故曰满业。盖对于来生果报,发业无明所造之业,犹一种登记作用。润生无明所造之业,则能使登记者发生效用矣。

  问:八识规矩补注证义有云。异熟通色心二法,性境应异熟色,独影带质应异熟心。夫异熟当指第八识,然所谓异熟色与异熟心者,其义若何。

  答:异熟果有二种,一真异熟,二异熟生。第八识是真异熟,其相分之身根器界等属于异熟生者,即异熟色矣。其所生之前七识等属于异熟生者,即异熟心矣。

  问:粗异熟果,与细异熟果,如何分别。请详示之。

  答:凡夫分段生死为粗异熟果。圣人变易生死为细异熟果。

  问:经文中于不共中不共,举眼等根为例,于不共中共,举扶尘根为例。兹请于此二例外,再各举一二例以利钝根。

  答:大概依报是共,正报是不共,正报中就自受用,方面为不共,就他受用方面为共。眼等根兼净色根,但自作见闻觉知等用,故为不共。扶尘根亦为他所见相,故为共也。若以局部而论,犹某姓产对他姓产为不共,某姓产在一姓兄弟未分产时为不共中共,若已分产各得一分,则为不共中不共矣。

  问: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根身有情为识所变,尚觉易解。山河无情亦云为识所变,不知其所以。请详为开示,并举俗事证明。

  答:譬如梦境,情与无情,同为梦心之所显现。譬如电影,人物山河,同为影片之所显现。所以然者,阿赖耶识含藏万物种子,五根种子现行时即变根身,同时六尘种子现行即变器界,其所变之根身器界,同为阿赖耶识之所执持,故能不失不坏,相似相续,而成众生一期之正报依报,原无所谓内外也。其分内外者,乃前六识分别而生耳。

  问:一切色法,不外四大和合而成。然四大从何和合。四大又何自而来。请将四大之成因详为开示。

  答:四大为单纯的四个原子(借作科学名词)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正又是相依而立,如地大无水则散,无火则坏,无风则不可分。但地性独胜故曰地大,水大无火则无冷暖,无风则不流动,无地则无重量。但水性独胜,故曰水大。火大风大亦然。

  问:世间分情世间器世间,情世间之成功易解,不知器世间如何成功。

  答:情世间即众生之正报,器世间即众生之依报。正之于依,犹物之于器,既有物矣,必有承物之器,同为业力所感,赖耶所变也。

  问:“识”居于何处。身外乎。身内乎。其静时之状态如何。其动时之状态又如何。圣人一念之起,起于何处。又灭于何处。

  答:万法唯识,法处即识处也。识即是动的作用。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念之起灭,如是而已。

  问:八识是否六道众生皆有。

  答:是众生皆有。惟根缺者,于前五识不起现行耳。

  问:修行至四圣境地,其阿赖耶识尚在否。

  答: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识体不灭也。但阿赖耶之名义,菩萨八地以上用不著矣。至佛地则转为大圆镜智。并识之名,亦用不著矣。

  问:阿赖耶识由何而成。

  答:集一切染净色心种子所成,此相宗说也。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性宗说也。

  问:研究唯识宗,如何成佛。

  答:修唯识观,行六度行,断烦恼所知二障,证得菩提涅槃二果,则成佛矣。

  (七)禅定

  问:何谓禅定。

  答:禅是梵语。此间略有三翻。一曰思惟修,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此就因言之也。二曰定,静默之义,此就果言之也。三曰功德丛林,功夫是因,成德是果,此通就因果而言,定中所得功德非一,故喻如丛林。今言禅定者,华梵兼举也。

  问:修习禅定如何。

  答:修禅定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遣除妄想,妄想尽处,心便安定,安定极处,心力坚强而得自在,自在之至,无入不化,无入不化,便无有我,无我故无分段,无分段故无往来,无往来即无生灭,此乃成佛之要道。世尊雪山六年树下七日,皆修此耳。

  问:禅定既为佛门要道,愿闻其详。

  答:禅定无量,举要而言,不出三门,所谓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世间禅者,谓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等,此皆因息摄心所致,一往是凡夫禅门。出世间禅者,谓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等,此因不净亲等摄心,一往是二乘禅门…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