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農佛學答問卷叁 (法義研求門)▪P6

  ..續本文上一頁。出世間上上禅者,謂法華念佛般舟覺意首楞嚴諸大叁昧,及自性禅乃至清淨淨禅,此因智慧反觀心性,一往是菩薩禅門。然若通而言之,則叁門前不兼後,後得兼前,非有凡夫二乘菩薩之定域也。

  問:何謂四禅。

  答:一曰初禅,離欲清涼,大喜心動也。二曰二禅,厭離覺觀安定喜樂也。叁曰叁禅,舍前喜相,得妙安樂也。四曰四禅,知樂宜斷,舍念清淨也。修此四禅,爲色界天之因。

  問:初禅修習之法如何。

  答:此法梵語謂之阿那波那。此言入出息。(息鼻息也,若出入有聲曰風,若出入結滯曰喘,若出入不細曰氣,惟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是爲息相)入出息者,謂攝心對息,一次入出,心計一數,從一至十,周而複始,毋今聞斷。故又曰數息。是爲修初禅之法。

  問:初禅初發之相如何。

  答:行者趺坐調息,從粗住細住,得欲界定。次後身心泯然虛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是爲未到地定。若漸深入,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一定,二空,叁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此爲初動觸相。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四月,如是一年,複有余觸次第而發,所謂八觸,一動,二癢,叁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複有八觸,一掉,二猗,叁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共十六觸,發時悉有善法功德,眷屬如前,是爲初禅初發之相也。

  問:初禅證得之相若何。

  答:既于未到定中,發十六觸,觸于身根,生識覺前觸相,是名覺支。既覺而複細心分別十六觸中法寶之相,知粗則離知善則修,此細心分別,名曰觀支。方覺觀際,得未曾有,深心慶悅,是名喜支。歡喜已後,其心恬然,樂法娛心,名曰樂支,既受樂人,心住不散,是名一心支。此五種功德,共相支持,令定心安穩,牢固難壞,故曰支。此即證明初禅之相也。

  問:得初禅有何利益。

  答:得初禅已,能離貪嗔睡眠掉悔疑等五過失,而具信戒舍定聞慧等五善相。

  問:二禅之相若何。

  答:若于初禅定中厭離覺觀,入中間禅,從未到地,專心不止,于後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具足四支功德,一內淨,二喜,叁樂,四一心,是爲二禅之心。

  問:叁禅之相若何。

  答:若于第二禅定,厭離喜想,入中間禅,從未到地,澄靜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叁智,四樂,五一心,是爲叁禅之相。

  問:四禅之相若何。

  答:若于第叁禅定厭離樂法,深見過患,入中間禅,心無散動,得未到地,于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穩,出入息斷,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舍,叁念清淨,四一心,是爲四禅之相。

  問: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同時依次並習乎。抑先習初禅,得初禅後再習二禅乎。

  答:初禅境界,爲離生喜樂地。(離欲界也)二禅境界。爲定生喜樂地。叁禅境界,爲離喜妙樂地。四禅境界,爲舍念清淨地。皆是舍前趣後工夫。自當得前修後,次第而進。若頓修若漸修,則視根器而異,未可執一論矣。

  問:或謂得彼四禅,即能輕舉騰飛履水而行,信乎。

  答:輕舉騰飛履水而行,是神境通事。修禅定者,得神通故能之。四禅禅境已深,宜有此事。

  問:何謂中間禅。

  答:初舍前禅,心轉寂默,是爲中間禅。

  問:何謂未到地定。

  答:將發後禅,心無分散,是爲未到地定。

  問:何謂四無量心。

  答:一曰慈無量心。愛念衆生,常求樂事以饒益之。二曰悲無量心,愍念衆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叁曰喜無量心,欲令衆生從樂得歡喜。四曰舍無量心,舍叁種心,但念衆生,不憎不愛。

  問:四無量心于何時修。

  答:當于四禅中修。

  問:修四無量心有何利益。

  答:凡夫修之,命終得爲四禅天王。二乘修之,福德增長,易得涅槃。菩薩修之,悲心長養,利度衆生。

  問:何謂四空。

  答:四空定者,一空處定,二識處定,叁無所有處定,四非想非非想處定。修之者,命終生無色界天,故亦名無色定。

  問:修空處定其相如何。

  答: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過患,作意滅除一切色法,一心緣空,念空不舍,色定即謝,其心泯然,任運自住空緣,于後豁然與空相對性應,其心明淨,不苦不樂,唯見虛空,無諸色相,心識澄靜,無礙自在,是爲虛空定相。

  問:識處如何。

  答:行人既得空定已,诃責空處多諸過失,便舍空處,一心系緣現在心識空定即謝,泯然任運,自住識緣,此後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唯見心識,念念不住,此定安穩清淨寂靜,是爲識處定相。

  問:無所有處定如何。

  答:行人得識定已,诃責識處過患,即舍識處,系心無所有處一心內淨,空無所有,不見諸法,寂然安穩,心無動搖,是爲無所有處定。

  問:非想非非想處定如何。

  答:行人得無所有定已,深诃無所有處過患,即舍無所有定,觀于非有非無,常念不舍,其心任運,住在緣中,于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淨,如涅槃相,是定微妙叁界中極,證此不失,命終必生非想處天,然仍有微細四陰也。

  問:何謂四陰。

  答:即受想行識。爲五陰中除色以外之一四,四空天爲無色界,故無有色身,但有心識。而非非想處乃無色界之極,故微細矣。

  問:上來十二門禅行相玄妙,今有能行之者否。

  答:恐未有能盡行之者。有之不過初禅初發,或未到地定耳。今有談靜坐法者,有震動暖熱之相,得少分相似。然其中差別殊甚。有經驗之善知識,方能決其是否。○按上十二門禅,較道家煉丹術精妙多矣,猶且未出叁界。今以煉丹與參禅並爲一談,自**其能出生死者,其謬不可知乎。

  問:何謂十六特勝。

  答:此禅定法有定有觀,具足諸禅,能發無漏。非如外道等但能修得四禅四空而無對觀行,則不出生死。故名特勝。其法有十六番,故言十六。

  問:十六番雲何。

  答: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叁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叁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

  問:雲何具足諸禅。

  答:初二對代數息,叁對欲界定。四對未到地定。五對初禅覺觀二支,六對破初禅喜支,七對破初禅樂支,八對破初禅一心支,九對二禅內淨喜,十對二禅一心支,十一對破叁禅樂,十二對破四禅不動,十叁對破空處,十四對識處,十五對無所有處,十六對非想非非想處,是十六特勝,具足諸禅而勝于諸禅也。

  問:何謂通明禅。

  答:善修此禅,必發六通叁明,故名通明。

  問:通明禅如何修習。

  答:行者從初安心,即觀息色心叁事俱本不生,本來空寂,其證人相,亦有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禅四定,種種支林功德而與諸禅之相回殊也。

  問:十六特勝能發無漏通明禅,通明禅能發六通叁明,應是出世間,何以亦爲世間禅。

  答:以皆是因息攝心,其始與四禅四定無殊,故亦爲世間禅。然以其終有出世間效果,故此二者又名亦世間亦出世間禅。

  問:何謂九想觀。

  答:一脹想,二壞想,叁血塗想,四脹爛想,五青瘀想,六瞰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而複以死想,爲初方便。此法能轉不淨中淨顛倒想,能破淫欲諸煩惱賊,故爲出世間禅。

  問:九想觀如何修習。

  答:利根人助懸心存想死脹等事,悉得成就。若鈍根人懸作不成,必須見人初死,至屍所取是相已,系心修習,既見相分明,心想成就,即發叁昧。于後雖離死屍,隨想即見。修此九想,必須增想重修,今觀行熟利,隨所觀時即與定相應。想法持心,無分散意方得。

  問:何謂八念觀。

  答:一念佛,二念法,叁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此八念能除修九想中所起恐怖,亦能趣道。

  問:何謂十想觀。

  答:一無常想。二苦想,叁無我想,四食不淨想,五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起想,七不淨想,八斷想,九離想十盡想。此法繼前九想觀修之,斷煩惱盡,成阿羅漢。

  問:何謂八背舍。

  答:一者內有色相(白骨人)外觀色,(八種色光普照)是背棄欲界舍初禅境也。二者內無色相外觀色,是背舍二禅境也。叁者淨(色光清淨)背舍,即背舍叁四禅境。四者虛空處背舍。五者識處背舍。六者不用處(無所有處)背舍。七者非想非非想處背舍。八者滅受想背舍。修此禅者,能于四禅四定背棄不著而成出世間法也。

  問:修七背舍已,舍第八定。則第八之滅受想,何所背舍耶。

  答:修七背舍,雖已舍第八定處,然第八定中之心心所法(有十種細心所謂觸作意受想思欲解念定慧)未滅,須以觀察真空之受想。滅此心心所法。旋且舍此觀察真空之受想,此時心與滅法相應,滅法持心,寂然無所知覺,而證受想滅矣。然則滅受想者,謂能滅第八定中心心所法之受想也。而背舍者,即背舍此能滅之受想也。

  問:何謂八勝處觀。

  答:一者內有色相外觀色少勝知見,二者內有色相外觀色多勝知見,叁者內無色相觀色少勝知見,四者內無色相外觀色多勝知見,五者青勝處,六者黃勝處,七者亦勝處,八者白勝處,以所觀境及所得功德,遠勝于背舍,故曰勝處。

  問:何謂十一切處觀。

  答:一青一切處,二黃一切處,叁赤一切處,四白一切處,五地一切處,六水一切處,七火一切處,八風一切處,九空一切處,十識一切處,前八法繼八勝處而修之,後二處須由背舍轉修,因所觀境遍滿十方,故曰一切處觀。以上叁法,通名觀禅。

  問:何謂九…

《古農佛學答問卷叁 (法義研求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