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次第定。
答:此依四禅四定及滅受想定(滅受想背舍)九種禅定,次第修煉之法也。行者總合定觀二法,一心齊入,從初調心,入一禅,不令異想間雜,次第深入,至滅受想,令諸禅功德轉深微妙。如煉真金,光色更增,價值亦倍。故又名煉禅。
問:何謂師子奮迅叁昧。
答:此將九種禅定,互相熏習,悉今通利,故又名熏禅。行者依九次第定,從初禅次第入二禅,叁禅,乃至滅受想定。從滅定起,還入非非想定。從非非想定起,還入無所有定。如是次第還入,乃至初禅。能前進,能卻行,如師子之奮迅狀。故名師子奮迅叁昧。
問:何謂超越叁昧。
答:此修習九禅定,不依次第,超入超出之法也。若具足超越,即是菩薩。以能自在遠超故。不具足超,即是聲聞。以不能自在遠超故。若行人入此叁昧,具足修一切法門,是時觀定等法,轉深明利,更複出生百千叁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又名修禅。
問:何謂自性禅乃至清淨淨禅。
答:此乃九種大禅之名。菩薩依此等禅,乃能進修深廣之大行。一曰自性禅,二曰一切禅,叁曰難禅,四曰一切門禅,五曰善人禅,六曰一切行禅,七曰除煩惱禅,八曰此世他世禅,九曰清淨淨禅。義理甚深,非淺言所能顯。故姑從略(釋見智者大師所著法界次第初門)。
問:宗門大徹大悟者。雖有悟證淺深不同,姑就其下劣大徹大悟者而論,未審已斷淨見惑否。
答:大徹大悟,乃宗門之極則,何雲下劣。然既大徹悟,即已明心見性,應已淨見感矣。
問:祖師禅與如來禅如何分別。
答:祖師釋直指一心,不容擬議思量,皆屬于頓。達摩所示者。如來禅有漸有頓,止觀互修,以達即止即觀。如圓覺經二十五輪等是。
問:聞如來禅有頓有漸,祖師禅唯頓無漸。然則宗門大徹大悟者,即已薦入祖師禅否。入祖師禅已,向上再有事乎。又已破塵沙惑否。
答:大徹大悟,即是入祖師禅。但淨見惑,未破塵沙惑也。
問:大徹大悟,是否見真谛,是否已證初果。
答:初果須陀洹斷叁界見惑,乃小乘之見道。大徹大悟,乃大乘禅宗見道之稱。不可強同。
問:有雲禅定數年或數十年,其心已靜,其神隨之清,智亦生矣,于是能自知前後因果及預知吉凶,然否。世間有此類人欤。
答:定能發慧,事誠有之。世間有此人也。
問:面壁九年證果,確否。
答:面壁九年,相傳禅宗初祖達摩之事。然達摩面壁修定,乃修養待時,非從此證果也。
問:于坐禅之中,思惟經義,念念不休,亦知念時念念不可得。不知與坐禅宗旨相違背否。又此之思惟與觀義相當否。正思維與正觀如何分別。
答:此與坐禅宗旨不違。但須修止得力,則此思維不同胡亂妄念,方可爲觀。思維與觀,通別之名也。
問:大乘起信論雲:唯除坐時專念于止,余四威儀中皆應止觀俱行。不知坐時亦許專修觀否。又中論所談八不妙理,論者或稱爲八不禅。然則修中道正觀,亦可稱修禅。如是則禅之一字,不專屬于止耶。雲何論言坐禅時專念于止。
答:經雲:致心一處,無事不辦。此坐禅之旨趣也。其要不外止觀二法。先系心一處,(如念佛心系佛號)今心得定謂之止。再用定心觀察理趣,(如念佛則觀佛像)謂之觀。又止觀必須雙修。坐專修止,作准備功夫也。因坐易定,故非不可修觀。
問:睡是五蓋之一,佛教中有代睡方法否。開昔釋迦修行坐而不睡。不知所修何法。有何書可看。如坐禅叁昧等書如何。聞滬上某君能靜坐二叁小時,可如常人睡八九小時恢複精神。不知所行何法。希告知。
答:佛教節製睡眠,以爲清心寡欲之助。至于禅定,初學當以童蒙止觀爲要。滬上某君,是否指蔣君竹莊。蔣君即著因是子靜坐法者,何不直接請問。
問:嘗讀靜坐法精義,謂靜坐時當一心守住兩目間,或兩眉間,此系千古不傳之秘。並廣引經文以證其是。聞同善社坐法亦與此相同然學人曾遇一善知識語予曰,有守即有執著,終是色身神識上功夫,不能求解脫也。坐法當以一無所守,只攝心在內,不向外馳,久之自有妙用。兩說相違,究當何從。
答:禅有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叁種。有守者爲世間禅之初步,故非解脫法門。出世間禅,當修八背舍定,不能執著也。至一無所守,但攝心者,是出世間上上禅。即真如叁昧修法。固不可與有守靜坐同年而語矣。
問:修習止觀,所謂回光返照,乃照何處。若謂照我心,我心究又在何處。若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能生心,何謂無住。
答:修習止觀,止是定,觀是慧,乃定慧雙修之法。先止一切雜念,提起自心慧照,不照外境,返照內心,心無形相亦無住所,不必求其住處,有住則有著,應無所住,但一味回光返照,不起分別,惺惺寂寂,方是定慧均等,止觀雙修之法。來問既能生心,何謂無住,是未明金剛般若之旨,以菩薩無住相布旋,應不住于相而生布施之心,非無事爲無住也。菩薩終日生布施之心,終日不住布施之相。修習止觀之法,亦複如是。終日生心修習止觀,終日不住止觀之相。
問: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不知何解。
答:不淨觀者,觀一切物悉皆不淨也。先從自身觀起,若眼有淚,鼻有涕,耳有末,口有唾,身有汙汗,乃至膿血遍體,尿屎滿腹,縱日日澡浴而穢不加損,其不淨也如此。他身亦然。推而廣之,遍觀一切。此爲不淨觀。慈悲觀者,以善待人,猶母視子者曰慈。矜人之苦,猶母憐子者曰悲。作此觀者,先須設想有人于此,我愛之,我憐之,久久純熟,乃推而及于一切人物。此爲慈悲觀。因緣觀者,凡事必推究其所由來,曰觀因。必旁察其所,由致,曰觀緣。如緣覺聖人,推察生死之由,而觀十二因緣之類。此爲因緣觀。數息觀者,緣鼻息之出入而數之,由一至十,由十之一,久久觀數,必至入定。念佛觀者,即念一句阿彌陀佛中號,至一心不亂是也。凡此五觀,皆是習定,因以停心,故曰五停心觀。然此五觀各有對治之病,謂多貪者宜觀不淨,多嗔者宜觀因緣,多散者宜觀數息,多障者宜觀念佛。修行者,因病用藥可也。
問:靜修法師之五停心,數息分風喘氣息,解出入不盡曰喘,結滯曰氣。而寶靜法師之二十五方便,調息分風氣喘息,出解氣喘適相互換,未知孰是。
答:天臺禅門口訣及四教儀集注,均作結滯曰氣,出入不盡曰喘。當以靜修師爲是。
問:壇經有[前念不生曰心,後念不滅曰佛,]二語。而祖師教人善惡有無諸念均不可生,動念即乖,此之所謂後念者,究指何念。請示。
答:生本不生,心體方彰。滅亦無滅,佛用現前。動念即乖者,即上句不生義,非下句不滅義也。雖然有生有滅,是名念。不生不滅,即是性矣。
問:一心不亂,是否已斷愛憎。是否已超叁界。
答:一心不亂時,是定中景象,可稱已超叁界。若出定後,依然叁界也。惟臨終時一心不亂,所謂如入禅定,即生淨土而超叁界矣。
問:或謂宗門單提話頭,話頭二字,是否指禅宗要訣。
答:話頭不是要訣,乃是一椿故事。其要蓋在參究耳。話頭原不過一句無意味語,行者將此一語把住在胸,頃刻不離,要使一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斷卻,更不相續,便得豁然開朗,親見本來面目。
問:半月刊第六期[時報所載坐化僧人之考證]一節文內,有[參狗子話頭]一句。不悉如何解法。請詳示。
答:禅宗教人明心見性,先令人心中放下一切念頭,單提一句無意味的話,使心凝靜爲入手,名曰參究,或曰參話頭。但所參話頭,隨師隨人,授受不同。此狗子話頭,按五燈會元去,[趙州從谂禅師時,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否,師曰有。]狗子有佛性無佛性,是一個疑問,即是一句話頭。心內把狗子有無佛性一話橫在胸中,疑來疑去,離一切妄念,心地漸漸凝靜,是爲參狗子話頭。
問:參禅至存亡自由地位,死後能否脫離轉回。
答:參禅若果到存亡自由地位,乃一自由一切自由,說什麼離與不離。幸勿**言。
問:現今有用科學方法,說明禅宗原理及方法之書否。
答:禅宗須離心意識參,非科學所能範圍,安得有此。
問:諸大叢林亦許居士坐香否。最長之香燒幾許時間。腿子痛時,亦許暫放否。又參念佛是誰,話頭如何參究。是心中稱念彌陀名號而疑之耶。抑單提念佛是誰四字,不須稱念四字名號耶。若一面稱念一面參究,一心何能二用。若單提話頭,不須稱念,則本無念佛之人,雲何作是誰之疑。請爲解釋。答:叢林坐香,居士可以參加。最長者不下二小時。放腿許否,居士必可融通也。又初坐心散,須提佛念,(即四字)隨即起{誰念}之疑情。此疑情懷在心中不舍時,即其心定。倘疑情一舍,心即散失,須再提佛念,再起疑情。若此[誰念]疑情能常懷不舍,所謂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則必有打破疑團之一日。又疑情並非將此話頭在心念也。若但心念話頭,與念佛何異。
問:語錄中嘗有[寂不離照照不離寂]二語,是否定慧均修之意。
答:寂照一體用也。體不離用,曰寂不離照。用不離體,曰照不離寂。此就性德言也。若言修德,則即曰止觀。
問:有表姊王依貞,修禅定十余年。去春忽感佛指點禅功,並能略知叁世因緣等,約兩月後失去。近來間能出神而無大效用。此屬正道否。
答:令姊所習,恐系外道性命雙修之法,非佛法也。佛法禅定最簡者,有小止觀。可參考。
問:民十叁晚間靜坐,恍若入定,約二時許,醒來微汗,極其愉暢。又民十九秋,因避匪禍,遁入深山叢草中,自午後四時靜坐起至夜深九時止,大雨滂沱,如失知覺,經援救者喚醒,亦覺愉快異常。此種景況,不知是否確入禅定。
答:確是入定景象。當是宿世善根所發。宜保護,勿幸異也。
問:修禅定何以能得成佛。
答:凡夫常在生死,爲造業故。造業,爲起煩惱故。煩惱生于無明,無明由于心動。故心能不動,則…
《古農佛學答問卷叁 (法義研求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