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漸與法性真如相應,與真如相應,便得二種智慧,一者如理智,二者如量智,便成大覺,而功德具神通顯,便得解脫。此爲修禅成佛之義也。
問:當今禅宗,有無龍象。
答:宏揚禅宗道場,以揚州叁岔河之高旻寺,及五臺山廣濟茅蓬最。其他蘇之天甯金山,浙之天童天目,皆是。禅宗不立文字,惟在參究。初學者,可閱雲樓之禅關策進,頓悟入道要門,及宗範,六祖壇經等。而肇論四種,亦是禅門眼目也。
(八)淨土
問:何謂淨土宗。
答:以往生淨土爲修行宗主者曰淨土宗。其法以念阿彌陀佛回向善根,發願來世生彼極樂世界,仗彌陀接引願力,命終必定得生,既生彼國,即不退墮。義見阿彌陀經。
問:念佛名號,真正意義何在。是否因念佛即不思他事,而注意在佛身。抑有其他解釋。
答:念佛名號真正意義,一信抑佛德故,名以表德也。二令心有系故,即居士所舉。叁入佛願海故,佛自願衆生念其名也。四求佛感應故,猶子之呼父母也。
問:阿彌陀佛即無量壽佛,現在念佛人何以不念無量壽佛名。
答:阿彌陀本具無量光無量壽兩義。念無量壽不如念阿彌陀之全。又念無量壽有義可思量,心易分別,不若但念阿彌陀名,心無分別也。又稱名法門起于小本阿彌陀經。經雲,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一心不亂,故今念佛但稱阿彌陀佛。
問:念佛名號有莫大功德,其原理究竟何在。
答:佛乃至極之德號,福慧慈悲莫與倫匹。佛具如是之德,故有如是之名,是名副其實也。名副其實,則名實不二,既名實不二,故名之所在,即實之所在。夫世人簽名尚生效力,而況佛名號乎。
問:識心念佛,固然是極有利益。然經載從前有一人于無意中念一聲佛,後來也得到利益。其中所以然,究竟何在。
答: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衆生心念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念佛得益之所以然也。誠心念者,其得益速而且著。不誠心者,得益犀而且隱。其不同處,在心而不在佛。故能同得利益耳。
問:念佛四十八法雲,[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刹衆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同思議也。]雲雲。敢問一聲佛號,如何能布施此許多衆生。衆生受若何利益。並請詳示其以佛號布施衆生之方法。
答:此義重在一思字,即作如是觀也。心無邊際心內衆生亦無邊際。即此一心念一聲佛,佛聲亦無邊無際。正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故能如是布施耳。衆生所受利益,與我念佛利益等。其方法,即運心作觀也。
問:余讀省庵大師之四十八願發願文,甚願依之而行,因其悲願至廣,用心至周,實與地藏宏願相等。然思既然是好,何以省庵大師後諸大德如徹悟大師,蕅益大師,目今印光法師,谛閑法師,及其余淨宗諸師,未見提創,豈不相宜乎。請教。
答:念佛重在發願。諸師之不提倡省庵之願者,或嫌其繁耳。須知一切生西願文,義亦赅攝。教化衆生,利在易行。故多從簡。
問:觀六祖壇經中,均以虛空爲旨其言西方,則曰東方人欲生西方,則西方人將求生何方耶。此似西方乃人想像之處,未必是有。然彌陀經中則言極樂世界甚詳。又似有也。究系如何,乞垂告之。
答:性空相有,乃佛法中道之義。六祖以人不識性,故以虛空爲皆,非謂相無也。其言西方雲雲,亦猶斯旨耳。彌陀經談相,安得不有。
問:日本布教師神月管長來臺灣時,有比丘向彼問有極樂國土乎。答曰:[十萬八千程,十惡八邪也,觀無量壽經雲,西方去此不遠,唯心淨土也,六祖雲,說遠爲其下根,說近爲其上智,]明指無西方淨土,頗疑,未詳如何。
答:布教師所答,但言其理,未詳其事。聞者不察,執理廢事,遂疑無西方淨土。若言其事,則西方對東方而言,淨土對穢土而言。如認爲有東方穢土娑婆世界者,即不得不認西方淨土爲有也。
問:講催眠學理的人,說一個人念佛能治好自己的病,或見神佛來臨,皆由自己之思想與信抑力演成功效與幻景,並不是獲什麼神佛的庇佑,真正甚麼神佛來現形。這種理論,與淨土門的宗旨大相庭徑。究竟孰是孰非,宜何取舍。
答:觀經雲,衆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本無心外之法。既雲由信仰力演成功效,如何再說不獲佛佑,不是真正。淨土法門,理亦猶是。其不同者,但催眠是術,念佛是道耳。
問:嘗聞念佛人雲,佛經中有臨終一忏罪業消盡之說。竊謂此種說數,非所以勸人念佛,適足以開播虛之門。蓋爲惡者恃此爲護符,得以終身恣肆,反笑一般居士之朝課暮課持之如不及者爲多事矣。是說也,果明載于內典耶。抑後人捏造耶。未讀一經,不敢臆度。還以質諸先生。
答:此系淨土宗觀經十念往生之說。但此亦未可僥幸得者。經中自有余文,未可斷章取義,藉爲口實也。
問:科學家以爲修淨土者臨終見佛來迎,乃思念存想專注于佛有以致之,爲心理作用,並非佛之靈感。如周鐵山居士見佛接引之事,亦有以爲彌留之際,心神恍惚所起心理作用。然居士病中神識清明,毫無昏迷之狀,且示疾即預知時至,毫無痛苦,常人能如是乎。是知心理作用之說,似難成立但不無研究價值。望解釋之。
答:常人多以[心理作用]四字爲不信佛法之中實。豈知即此[心理作用]正是佛法所說[萬法唯心]信此心理作用,即是信佛所說矣。與彼愚人聞朝四暮叁則悲,聞朝叁暮四則喜,何以異乎。
問:省元法師夢醒,見佛菩薩像滿虛空中,聞某法師亦曾叁見阿彌陀,平日念佛能所不二,親證叁昧,能見聖衆現前,臨命終時方能見聖衆來迎,若平時用功未曾見佛,臨終萬難見此瑞相。此說然否。
答:此策勵之語,非定如此也。經中下品惡人臨終念佛,且能見佛。況平日念佛者耶。
問:往生極樂者蓮花化生,則有形色。彌陀說法,亦當同類。然則按引娑婆世界,衆生,(靈魂)當以無形法身接引。何能舍彼土色相而遽顯法身乎。
答:法身是體,報化身是用。有體必有用,用即從體。現彌陀接引衆生。中下品皆是化佛來迎。來問末句,殊有誤會。
問:有等人欲求往生,而念佛精勸,早晚功課較僧爲嚴,但心術不端,造言妄語,誣人之短,而貪嗔癡心並無間斷,此人果能到極樂世界而無罪否。抑或受惡口惡心之罪過欤。果屬將功抵過,而仍如平常人乎。
答:人果有求生西方之願,而又精勤念誦,即使叁毒未除,亦必事後深悔。但得臨終念佛一心,亦得決定往生也。如其口是心非,臨終決不能無障礙,安得如願往生乎。
問:爲佛辦事,輿己修身,果孰爲勝。譬如與辦佛教,收回寺産,選僧整師,屢與私人交涉,因難萬分,不能偷閑念佛,與每日念經禮佛轉爲自己求往生者,果能同一流乎。未知爲佛辦事,較諸自己修身,異乎同乎。
答:佛門辦事,但爲護法,功德當勝于自修。而顧人者,仍當念佛回向求生極樂,則與專修者無二無別。一切善業猶船,念佛猶搖橹,發願回向有轉柁,未必資也。居士以無暇念佛爲慮,須知念力堅強,即十念亦得往生。容何傷。
問:未受居士戒,但精勤念佛,亦能往生否。
答:雖未受戒,能不殺生,亦得往生。
問:在家二衆,惟製邪淫,夫婦非所禁,但當相敬如賓,作承宗祀想,不以爲樂。但余恐能存此想而不動愛欲者,千萬人中難逢一二。夫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爲此愛所牽。佛念不一,叁昧難成。欲求往生,豈不難哉。
答:此我佛之所以贊歎出家也。然爲居士說法,不得不姑作退一步講。爲居士者,亦只要如是存心,即可節欲,減少愛情。又能知欲之障道,深生厭離,結果亦必不爲所牽,而一心念佛。既厭娑婆,定欣極樂。發願往生,沛然莫禦矣。
問:[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通宗通教之人,方是真念佛人,]然則欲念佛者,須深明佛經了解佛義,而後方能謂之真心修持乎。假若一般不識字者,而有願守佛戒念佛,其能得了生脫死往生極樂世界乎。
答:當機立悟,即雖謂[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可也。通宗通教雲者,並不限于文字般若。
問:照彌陀經雲,當發願生西。然照金剛經說,厭叁途苦,願生西,是有衆生相。
答:厭叁途苦,願生西,是有衆生相,金剛經並無此說。然發願者,即發菩提心也。生西者,即悟無生也。發菩提心,爲金剛經中事。無生,爲金剛經中理。淨土般若,原無二致。
問:學淨宗者,當堅持阿彌陀佛一念,不使須臾忘。但據金剛經雲,如法執不忘,是有壽者相。著相即衆生,無相即佛。不知所從。請示。
答:金剛經雲,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筏須到岸然後可舍,未生西前念不可舍。若在此岸而舍筏,如何到彼岸。若未生西而舍佛念,如何到極樂耶。淨土般若,義豈有違。思之。
問:或謂電峰門下,不念彌陀。諸佛國土,在一心中,亦如片雲點太清裹。即使住極樂世界八十小劫,與娑婆一書夜,了無延促之相。公竟雲何,願有以教我。
答:永明壽禅師有淨禅四料簡。如何說不念彌陀。心包太虛,理實如是。不但無邊刹土,不隔毫端。即十世古今,亦不離當念。法住法位,安有大小,豈容延促。斯乃已證無生了悟實相之談。豈所論于欣厭取舍求願往生之士哉。
問:佛書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共分九品,一菩薩既以菩提心救一切衆生脫離苦海往生極樂,因何又分九等之階級。然則西方極樂世界亦有階級之分乎。
答:[九品]雲者,九種品類之意也。基于觀無量壽經,系指衆生之機而言,乃淨土行人淨業之等差,非階級之義也。又次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四十五願,名爲普等叁昧願觀之,固無階級之分。
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極樂國土既有形色,必有敗壞。彼佛壽命用語其人民,豈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之理哉。
答:極樂形色是清淨法身所顯,是佛的不可思議境界。非同凡夫…
《古農佛學答問卷叁 (法義研求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