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報形色,乃是無常之法。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顯實相無相一邊義。須知實相無相亦無不相。若就無不相一邊義言之,便顯一切法皆是佛法矣。幸勿錯會。
問:念佛求生淨土,試問娑婆世界衆生,皆仗佛力往生,則娑婆又變何種狀態。
答:衆生爲正報,世界爲依報。一衆生有一世界。娑婆衆生共一世界者,相似故耳,非真是一世界也。衆生皆往生,則世界皆淨土,而娑婆世界空矣。
問:佛法重因果律,其律應至嚴,佛力不得變易之。何以十惡五逆之人,臨終苦逼,教黍十念,華開金色,便得恃佛力往生極樂,雖則品位極下,而往生固與善人實同,比墮惡趣相差甚遠,以本應得苦趣之因,遇佛反恃其力而得極樂之果,是因果力完全失效用也。此是何故。望詳細解答,以開茅塞。
答: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果者心造之業,與夫心造之報也。凡夫心染,(即爲無明所熏故)故造染之業報。佛心清淨,(全體真如實相故)故造淨之業報。染業報可思議,淨業報不可思議。因此不可思議之力非常偉大,故能轉染成淨。如漂白水,無論如何汙穢之物,一入其中,即將汙穢消除淨盡,而還爲清淨潔白焉。極惡之人十念往生者,乃在善知識之指導,自己之悔悟,而又加以十念佛力,自然轉染業成淨業而得往生。如是因,(淨業)如是果,(淨報)效用依然,亦易雲乎哉。(按智者大師十疑論第八條可以參考,十疑論見淨土十要。)
問:觀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與無量壽經(卷下)[佛告阿難,……其上輩者,舍家棄俗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案此二經,前者無須出家,只要遵照(一)(二)(叁)各項終身奉持,當得上品往生。後者惟有棄俗修道,方得上品往生。未悉究竟,懇請指示。
答:觀經,之上品叁生及中品之上中二生,與無量壽經上輩等。觀經之中品下生與無量壽經中輩略等。然觀上品上生,雖不明言出家,而其雲具諸戒行者,比丘戒亦攝在內,則亦攝出家沙門矣。但觀經分品從人,其義較廣。無量壽分輩依法,其義較窄。何以故。無量壽經,阿難當機,故上輩即說出家沙門之行。觀經韋提出希當機,故上品但說具戒等行,所以勸在家菩薩也。況觀經之下品叁生,皆是惡人回心,而無量壽經之下輩,但舉十念法門,雲不能作諸功德而已。何以故。觀經在阿阇世王宮內說,惡人在前,亦所以示勸也。此我佛說法之善巧方便焉。
問: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有惟除五逆之句。而觀無量壽佛經又許五逆往生。二經似相矛盾,是何緣故。
答: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惟除五逆句下尚有誹謗正法四字。觀經所收,指但五逆而不謗法者。以五逆而不謗法,旋必悔故。若兼謗法,則將怙惡不悛矣。又謗法即不信。資糧不具,如何得生也。(此義見昙鸾法師往生論注,)又沈善登報恩論有辨正五逆謗法不得往生說一文,可參閱。
問:彌陀四十八願中之念佛往生願,依康僧铠之無量壽經譯文,則雲[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慈雲回向文曾引此願文,且將[乃至十念]之[十念]作念十口氣佛解。但依大阿彌陀經之念佛往生願文,則雲[十方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刹,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觀此則十聲念我名號,似不應作念十口氣佛解。未知法藏比丘初發此願時之願意,究屬如何。是單指念十聲的佛。抑是願十口氣的佛。請決。
答:經雲十念,不明言十句,其意本有含蓄。慈雲十願法,以十口氣念爲主,引用佛願,亦無不可。至大彌陀經經人潤飾,改定十聲,失含蓄意。不及魏譯也。
問:阿彌陀經所言[極樂國土欄楯羅網行樹,皆是四寶周幣圍繞,]是否彼土到處皆樹,且皆七重。抑或尚有一望無際別具勝境之地。欄楯羅網,如何布置。
答:欄楯以爲界,羅網嚴空,行樹飾陸各得其當,詳見無量壽經。
問:讀阿彌陀經,不外鋪敘池沼花鳥等種種莊嚴,如滬人說上海繁華,鄉人未到過者羨之。知識中人不免懷疑。惟經中[一心不亂]一語,爲全經扼要處。念佛能至一心不亂,即如大學所雲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以佛學言,一心不亂即持戒,一心不亂即能定,一心不亂即生慧,得戒定慧,而結果可知矣。此言是否。
答:境界成就,有其因緣。一讀無量壽佛經或鼓音王經悲華經等經,皆載有阿彌陀佛莊嚴淨土之事實,豈可不信而目爲虛诳乎。阿彌陀以願力成佛,故念佛者亦可以念力往生。感應之道,斷無差忒。其必一心不亂者,蓋不誠則無物,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感應成就,舍是末由也。以一心念佛爲止于至善可也。知止而後有定雲雲,則非其義矣。又阿彌陀經上半敘述極樂境界,而一再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此功德莊嚴四字,即包括戒定慧一切佛法在內。幸勿草草讀過。
問:據八識規矩頌,鼻舌兩識在二地以上,即不行矣。然阿彌陀經有飯食經行之文,並有思食得食之注語。豈色界諸天已能不食,而西方極樂反須飲食乎。當作何解。
答:極樂之食,亦非同人道之段食。色界諸天雖無段食,仍有觸食,即禅悅爲食也。佛經言食有四種,一曰段食,即以破壞物體爲食也。二曰觸食,受一種喜樂或悲苦事而覺腹飽也。叁曰思食,雖不得飲食,但思有飲食當前,亦不覺饑渴也。四曰識食,無色界天意識未斷,即能延命如同食也。
問:彌陀經雲,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多有者言外含少有之意。據要解雲,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等語。然則我佛何不雲皆有而雲多有耶。
答:上既雲皆是阿鞞跋致,當然普皆一生成佛。但未必一時同成佛。故一生補處,亦只得雲多有耳。
問:阿彌陀經所言[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究作何解。乞詳示。
答:此有二解。一以一日至七日爲執持之久。二以一日至七日爲不亂之功。
問:(一)彌陀經所雲之一心不亂功夫,要做到何地步才是。(二)每思澄靜現,斯境未審是一心不亂否。抑與相似否。若均非,則請示所得之法,及其造指真境,如何方名一心不亂。(叁)有事一心理一心,未審指何。抑與彌陀經雲一心不亂爲同爲異,或有淺深。(四)見印光老人文鈔中所示,若能一心不亂,定有感通,未審指何感通。抑能頓見本性,或能得大受用也。
答:(一)念佛功夫做到心不忘念佛名,他念不能雜亂時,方是一心不亂。(二)行者靜亦念,動亦念,無不念時,直至念外無佛,佛外無念,佛念雙忘,方造一心真境。居士思澄靜現,可說隨順一心耳。(叁)事一心理一心者,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解釋一心不亂之一心功夫也。疏雲,如前憶念,念念相續,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未有慧故。又雲,如前體究,護自本心,故名一心。于中複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離于四句,唯一心故。此純理觀,不專事相,觀力成就,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空故。然此二種一心,事不須理,理必兼事也。欲知其詳,請閱文鈔。(四)感通者即淨土現前,見佛垂手也。
問:彌陀經雲,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可往生。能仁世尊雲何修叁大阿僧祇劫。
答:往生但不退轉,非即成佛。菩薩修叁大阿僧祇劫,圓滿佛果。功夫淺深,豈可並論。
問:彌陀經東西南北下上各方,均有無量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雲雲。是何方均可往生,而曆屆往生者均在西方,其故安在。敬乞明示,俾啓愚蒙。
答:[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爲六方佛各各宏揚彌陀淨土之語,並非稱贊自己國土,正是各各勸人往生西方。何得謂各方均可往生。
問:彌陀經雲,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稀有之事,此雖本師代述諸佛之言,然出諸佛口,何不隨上文統稱曰我,而亦自稱爲釋迦牟尼佛耶。
答:既出諸佛之口,應當隨諸佛口吻稱釋迦牟尼佛,若稱了我,則是釋迦佛自己口吻矣。至上文稱我,乃諸佛自指之詞,並非指釋迦牟尼佛也。
問:彌陀經結文雲,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歎喜信受,將皆成佛耶。抑仍叁道之舊,而不得與念佛往生者同得補處而不退轉耶。
答:淨土會上諸葛亮天人衆聞佛所說歎喜信受,即是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待其命終,皆得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之後得不退轉。何雲不得同耶。
問:古德有念一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一句可得多數佛之言。若念此十萬句,豈不得數更多乎。請示。
答:亦可但以虔誠爲宜,並不專在多數也。
問:末劫衆生,業重心粗,觀想殊屬不易,故蓮宗諸祖及現代淨宗泰鬥印公老法師,均勸行者以持名爲主。則釋尊于彌陀經特地啓示大衆,爲末劫修道者之不二法門。但衆生機感有別,于持名外兼誦大乘經典及陀羅尼,亦發願回向。如此修持,未悉可否。乞示之。(若依觀經善導疏,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及徹悟語錄,皆主專持名號誦彌陀禮彌陀佛,如此方名正行,如兼其余作業,名爲雜行,未知若何,請附示及。)
答:持名專修,乃淨宗之徑路惟小本佛無問自說者主之。觀經惟下品生者主之。面上品上生,明明有讀誦大乘經典之行。及無量壽經亦攝在修諸功德發菩提心句內。故淨宗正行,乃在發願往生。叁經一論之所同定。持名兼修,原無規定。鄙意如是。
問:念佛叁昧意義如何。祈示。
答:叁昧爲正定。由念佛而得定境者,爲念佛叁昧。
問:親證念佛叁昧者,其果位在何…
《古農佛學答問卷叁 (法義研求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