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业报形色,乃是无常之法。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显实相无相一边义。须知实相无相亦无不相。若就无不相一边义言之,便显一切法皆是佛法矣。幸勿错会。
问:念佛求生净土,试问娑婆世界众生,皆仗佛力往生,则娑婆又变何种状态。
答:众生为正报,世界为依报。一众生有一世界。娑婆众生共一世界者,相似故耳,非真是一世界也。众生皆往生,则世界皆净土,而娑婆世界空矣。
问:佛法重因果律,其律应至严,佛力不得变易之。何以十恶五逆之人,临终苦逼,教黍十念,华开金色,便得恃佛力往生极乐,虽则品位极下,而往生固与善人实同,比堕恶趣相差甚远,以本应得苦趣之因,遇佛反恃其力而得极乐之果,是因果力完全失效用也。此是何故。望详细解答,以开茅塞。
答: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果者心造之业,与夫心造之报也。凡夫心染,(即为无明所熏故)故造染之业报。佛心清净,(全体真如实相故)故造净之业报。染业报可思议,净业报不可思议。因此不可思议之力非常伟大,故能转染成净。如漂白水,无论如何污秽之物,一入其中,即将污秽消除净尽,而还为清净洁白焉。极恶之人十念往生者,乃在善知识之指导,自己之悔悟,而又加以十念佛力,自然转染业成净业而得往生。如是因,(净业)如是果,(净报)效用依然,亦易云乎哉。(按智者大师十疑论第八条可以参考,十疑论见净土十要。)
问:观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与无量寿经(卷下)[佛告阿难,……其上辈者,舍家弃俗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案此二经,前者无须出家,只要遵照(一)(二)(三)各项终身奉持,当得上品往生。后者惟有弃俗修道,方得上品往生。未悉究竟,恳请指示。
答:观经,之上品三生及中品之上中二生,与无量寿经上辈等。观经之中品下生与无量寿经中辈略等。然观上品上生,虽不明言出家,而其云具诸戒行者,比丘戒亦摄在内,则亦摄出家沙门矣。但观经分品从人,其义较广。无量寿分辈依法,其义较窄。何以故。无量寿经,阿难当机,故上辈即说出家沙门之行。观经韦提出希当机,故上品但说具戒等行,所以劝在家菩萨也。况观经之下品三生,皆是恶人回心,而无量寿经之下辈,但举十念法门,云不能作诸功德而已。何以故。观经在阿阇世王宫内说,恶人在前,亦所以示劝也。此我佛说法之善巧方便焉。
问: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惟除五逆之句。而观无量寿佛经又许五逆往生。二经似相矛盾,是何缘故。
答: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惟除五逆句下尚有诽谤正法四字。观经所收,指但五逆而不谤法者。以五逆而不谤法,旋必悔故。若兼谤法,则将怙恶不悛矣。又谤法即不信。资粮不具,如何得生也。(此义见昙鸾法师往生论注,)又沈善登报恩论有辨正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说一文,可参阅。
问:弥陀四十八愿中之念佛往生愿,依康僧铠之无量寿经译文,则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慈云回向文曾引此愿文,且将[乃至十念]之[十念]作念十口气佛解。但依大阿弥陀经之念佛往生愿文,则云[十方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此则十声念我名号,似不应作念十口气佛解。未知法藏比丘初发此愿时之愿意,究属如何。是单指念十声的佛。抑是愿十口气的佛。请决。
答:经云十念,不明言十句,其意本有含蓄。慈云十愿法,以十口气念为主,引用佛愿,亦无不可。至大弥陀经经人润饰,改定十声,失含蓄意。不及魏译也。
问:阿弥陀经所言[极乐国土栏楯罗网行树,皆是四宝周币围绕,]是否彼土到处皆树,且皆七重。抑或尚有一望无际别具胜境之地。栏楯罗网,如何布置。
答:栏楯以为界,罗网严空,行树饰陆各得其当,详见无量寿经。
问:读阿弥陀经,不外铺叙池沼花鸟等种种庄严,如沪人说上海繁华,乡人未到过者羡之。知识中人不免怀疑。惟经中[一心不乱]一语,为全经扼要处。念佛能至一心不乱,即如大学所云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佛学言,一心不乱即持戒,一心不乱即能定,一心不乱即生慧,得戒定慧,而结果可知矣。此言是否。
答:境界成就,有其因缘。一读无量寿佛经或鼓音王经悲华经等经,皆载有阿弥陀佛庄严净土之事实,岂可不信而目为虚诳乎。阿弥陀以愿力成佛,故念佛者亦可以念力往生。感应之道,断无差忒。其必一心不乱者,盖不诚则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感应成就,舍是末由也。以一心念佛为止于至善可也。知止而后有定云云,则非其义矣。又阿弥陀经上半叙述极乐境界,而一再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此功德庄严四字,即包括戒定慧一切佛法在内。幸勿草草读过。
问:据八识规矩颂,鼻舌两识在二地以上,即不行矣。然阿弥陀经有饭食经行之文,并有思食得食之注语。岂色界诸天已能不食,而西方极乐反须饮食乎。当作何解。
答:极乐之食,亦非同人道之段食。色界诸天虽无段食,仍有触食,即禅悦为食也。佛经言食有四种,一曰段食,即以破坏物体为食也。二曰触食,受一种喜乐或悲苦事而觉腹饱也。三曰思食,虽不得饮食,但思有饮食当前,亦不觉饥渴也。四曰识食,无色界天意识未断,即能延命如同食也。
问: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多有者言外含少有之意。据要解云,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等语。然则我佛何不云皆有而云多有耶。
答:上既云皆是阿鞞跋致,当然普皆一生成佛。但未必一时同成佛。故一生补处,亦只得云多有耳。
问:阿弥陀经所言[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究作何解。乞详示。
答:此有二解。一以一日至七日为执持之久。二以一日至七日为不乱之功。
问:(一)弥陀经所云之一心不乱功夫,要做到何地步才是。(二)每思澄静现,斯境未审是一心不乱否。抑与相似否。若均非,则请示所得之法,及其造指真境,如何方名一心不乱。(三)有事一心理一心,未审指何。抑与弥陀经云一心不乱为同为异,或有浅深。(四)见印光老人文钞中所示,若能一心不乱,定有感通,未审指何感通。抑能顿见本性,或能得大受用也。
答:(一)念佛功夫做到心不忘念佛名,他念不能杂乱时,方是一心不乱。(二)行者静亦念,动亦念,无不念时,直至念外无佛,佛外无念,佛念双忘,方造一心真境。居士思澄静现,可说随顺一心耳。(三)事一心理一心者,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解释一心不乱之一心功夫也。疏云,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故。又云,如前体究,护自本心,故名一心。于中复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离于四句,唯一心故。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空故。然此二种一心,事不须理,理必兼事也。欲知其详,请阅文钞。(四)感通者即净土现前,见佛垂手也。
问:弥陀经云,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可往生。能仁世尊云何修三大阿僧祇劫。
答:往生但不退转,非即成佛。菩萨修三大阿僧祇劫,圆满佛果。功夫浅深,岂可并论。
问:弥陀经东西南北下上各方,均有无量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云云。是何方均可往生,而历届往生者均在西方,其故安在。敬乞明示,俾启愚蒙。
答:[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为六方佛各各宏扬弥陀净土之语,并非称赞自己国土,正是各各劝人往生西方。何得谓各方均可往生。
问:弥陀经云,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此虽本师代述诸佛之言,然出诸佛口,何不随上文统称曰我,而亦自称为释迦牟尼佛耶。
答:既出诸佛之口,应当随诸佛口吻称释迦牟尼佛,若称了我,则是释迦佛自己口吻矣。至上文称我,乃诸佛自指之词,并非指释迦牟尼佛也。
问:弥陀经结文云,世间一切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叹喜信受,将皆成佛耶。抑仍三道之旧,而不得与念佛往生者同得补处而不退转耶。
答:净土会上诸葛亮天人众闻佛所说叹喜信受,即是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待其命终,皆得往生极乐世界,往生之后得不退转。何云不得同耶。
问:古德有念一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一句可得多数佛之言。若念此十万句,岂不得数更多乎。请示。
答:亦可但以虔诚为宜,并不专在多数也。
问:末劫众生,业重心粗,观想殊属不易,故莲宗诸祖及现代净宗泰斗印公老法师,均劝行者以持名为主。则释尊于弥陀经特地启示大众,为末劫修道者之不二法门。但众生机感有别,于持名外兼诵大乘经典及陀罗尼,亦发愿回向。如此修持,未悉可否。乞示之。(若依观经善导疏,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及彻悟语录,皆主专持名号诵弥陀礼弥陀佛,如此方名正行,如兼其余作业,名为杂行,未知若何,请附示及。)
答:持名专修,乃净宗之径路惟小本佛无问自说者主之。观经惟下品生者主之。面上品上生,明明有读诵大乘经典之行。及无量寿经亦摄在修诸功德发菩提心句内。故净宗正行,乃在发愿往生。三经一论之所同定。持名兼修,原无规定。鄙意如是。
问:念佛三昧意义如何。祈示。
答:三昧为正定。由念佛而得定境者,为念佛三昧。
问:亲证念佛三昧者,其果位在何…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