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渐与法性真如相应,与真如相应,便得二种智慧,一者如理智,二者如量智,便成大觉,而功德具神通显,便得解脱。此为修禅成佛之义也。
问:当今禅宗,有无龙象。
答:宏扬禅宗道场,以扬州三岔河之高旻寺,及五台山广济茅蓬最。其他苏之天宁金山,浙之天童天目,皆是。禅宗不立文字,惟在参究。初学者,可阅云楼之禅关策进,顿悟入道要门,及宗范,六祖坛经等。而肇论四种,亦是禅门眼目也。
(八)净土
问:何谓净土宗。
答:以往生净土为修行宗主者曰净土宗。其法以念阿弥陀佛回向善根,发愿来世生彼极乐世界,仗弥陀接引愿力,命终必定得生,既生彼国,即不退堕。义见阿弥陀经。
问:念佛名号,真正意义何在。是否因念佛即不思他事,而注意在佛身。抑有其他解释。
答:念佛名号真正意义,一信抑佛德故,名以表德也。二令心有系故,即居士所举。三入佛愿海故,佛自愿众生念其名也。四求佛感应故,犹子之呼父母也。
问: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现在念佛人何以不念无量寿佛名。
答:阿弥陀本具无量光无量寿两义。念无量寿不如念阿弥陀之全。又念无量寿有义可思量,心易分别,不若但念阿弥陀名,心无分别也。又称名法门起于小本阿弥陀经。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一心不乱,故今念佛但称阿弥陀佛。
问:念佛名号有莫大功德,其原理究竟何在。
答:佛乃至极之德号,福慧慈悲莫与伦匹。佛具如是之德,故有如是之名,是名副其实也。名副其实,则名实不二,既名实不二,故名之所在,即实之所在。夫世人签名尚生效力,而况佛名号乎。
问:识心念佛,固然是极有利益。然经载从前有一人于无意中念一声佛,后来也得到利益。其中所以然,究竟何在。
答: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众生心念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念佛得益之所以然也。诚心念者,其得益速而且著。不诚心者,得益犀而且隐。其不同处,在心而不在佛。故能同得利益耳。
问:念佛四十八法云,[当思我此一声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同思议也。]云云。敢问一声佛号,如何能布施此许多众生。众生受若何利益。并请详示其以佛号布施众生之方法。
答:此义重在一思字,即作如是观也。心无边际心内众生亦无边际。即此一心念一声佛,佛声亦无边无际。正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能如是布施耳。众生所受利益,与我念佛利益等。其方法,即运心作观也。
问:余读省庵大师之四十八愿发愿文,甚愿依之而行,因其悲愿至广,用心至周,实与地藏宏愿相等。然思既然是好,何以省庵大师后诸大德如彻悟大师,蕅益大师,目今印光法师,谛闲法师,及其余净宗诸师,未见提创,岂不相宜乎。请教。
答:念佛重在发愿。诸师之不提倡省庵之愿者,或嫌其繁耳。须知一切生西愿文,义亦赅摄。教化众生,利在易行。故多从简。
问:观六祖坛经中,均以虚空为旨其言西方,则曰东方人欲生西方,则西方人将求生何方耶。此似西方乃人想像之处,未必是有。然弥陀经中则言极乐世界甚详。又似有也。究系如何,乞垂告之。
答:性空相有,乃佛法中道之义。六祖以人不识性,故以虚空为皆,非谓相无也。其言西方云云,亦犹斯旨耳。弥陀经谈相,安得不有。
问:日本布教师神月管长来台湾时,有比丘向彼问有极乐国土乎。答曰:[十万八千程,十恶八邪也,观无量寿经云,西方去此不远,唯心净土也,六祖云,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明指无西方净土,颇疑,未详如何。
答:布教师所答,但言其理,未详其事。闻者不察,执理废事,遂疑无西方净土。若言其事,则西方对东方而言,净土对秽土而言。如认为有东方秽土娑婆世界者,即不得不认西方净土为有也。
问:讲催眠学理的人,说一个人念佛能治好自己的病,或见神佛来临,皆由自己之思想与信抑力演成功效与幻景,并不是获什么神佛的庇佑,真正甚么神佛来现形。这种理论,与净土门的宗旨大相庭径。究竟孰是孰非,宜何取舍。
答:观经云,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本无心外之法。既云由信仰力演成功效,如何再说不获佛佑,不是真正。净土法门,理亦犹是。其不同者,但催眠是术,念佛是道耳。
问:尝闻念佛人云,佛经中有临终一忏罪业消尽之说。窃谓此种说数,非所以劝人念佛,适足以开播虚之门。盖为恶者恃此为护符,得以终身恣肆,反笑一般居士之朝课暮课持之如不及者为多事矣。是说也,果明载于内典耶。抑后人捏造耶。未读一经,不敢臆度。还以质诸先生。
答:此系净土宗观经十念往生之说。但此亦未可侥幸得者。经中自有余文,未可断章取义,藉为口实也。
问:科学家以为修净土者临终见佛来迎,乃思念存想专注于佛有以致之,为心理作用,并非佛之灵感。如周铁山居士见佛接引之事,亦有以为弥留之际,心神恍惚所起心理作用。然居士病中神识清明,毫无昏迷之状,且示疾即预知时至,毫无痛苦,常人能如是乎。是知心理作用之说,似难成立但不无研究价值。望解释之。
答:常人多以[心理作用]四字为不信佛法之中实。岂知即此[心理作用]正是佛法所说[万法唯心]信此心理作用,即是信佛所说矣。与彼愚人闻朝四暮三则悲,闻朝三暮四则喜,何以异乎。
问:省元法师梦醒,见佛菩萨像满虚空中,闻某法师亦曾三见阿弥陀,平日念佛能所不二,亲证三昧,能见圣众现前,临命终时方能见圣众来迎,若平时用功未曾见佛,临终万难见此瑞相。此说然否。
答:此策励之语,非定如此也。经中下品恶人临终念佛,且能见佛。况平日念佛者耶。
问:往生极乐者莲花化生,则有形色。弥陀说法,亦当同类。然则按引娑婆世界,众生,(灵魂)当以无形法身接引。何能舍彼土色相而遽显法身乎。
答:法身是体,报化身是用。有体必有用,用即从体。现弥陀接引众生。中下品皆是化佛来迎。来问末句,殊有误会。
问:有等人欲求往生,而念佛精劝,早晚功课较僧为严,但心术不端,造言妄语,诬人之短,而贪嗔痴心并无间断,此人果能到极乐世界而无罪否。抑或受恶口恶心之罪过欤。果属将功抵过,而仍如平常人乎。
答:人果有求生西方之愿,而又精勤念诵,即使三毒未除,亦必事后深悔。但得临终念佛一心,亦得决定往生也。如其口是心非,临终决不能无障碍,安得如愿往生乎。
问:为佛办事,舆己修身,果孰为胜。譬如与办佛教,收回寺产,选僧整师,屡与私人交涉,因难万分,不能偷闲念佛,与每日念经礼佛转为自己求往生者,果能同一流乎。未知为佛办事,较诸自己修身,异乎同乎。
答:佛门办事,但为护法,功德当胜于自修。而顾人者,仍当念佛回向求生极乐,则与专修者无二无别。一切善业犹船,念佛犹摇橹,发愿回向有转柁,未必资也。居士以无暇念佛为虑,须知念力坚强,即十念亦得往生。容何伤。
问:未受居士戒,但精勤念佛,亦能往生否。
答:虽未受戒,能不杀生,亦得往生。
问:在家二众,惟制邪淫,夫妇非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作承宗祀想,不以为乐。但余恐能存此想而不动爱欲者,千万人中难逢一二。夫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佛念不一,三昧难成。欲求往生,岂不难哉。
答:此我佛之所以赞叹出家也。然为居士说法,不得不姑作退一步讲。为居士者,亦只要如是存心,即可节欲,减少爱情。又能知欲之障道,深生厌离,结果亦必不为所牵,而一心念佛。既厌娑婆,定欣极乐。发愿往生,沛然莫御矣。
问:[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通宗通教之人,方是真念佛人,]然则欲念佛者,须深明佛经了解佛义,而后方能谓之真心修持乎。假若一般不识字者,而有愿守佛戒念佛,其能得了生脱死往生极乐世界乎。
答:当机立悟,即虽谓[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可也。通宗通教云者,并不限于文字般若。
问:照弥陀经云,当发愿生西。然照金刚经说,厌三途苦,愿生西,是有众生相。
答:厌三途苦,愿生西,是有众生相,金刚经并无此说。然发愿者,即发菩提心也。生西者,即悟无生也。发菩提心,为金刚经中事。无生,为金刚经中理。净土般若,原无二致。
问:学净宗者,当坚持阿弥陀佛一念,不使须臾忘。但据金刚经云,如法执不忘,是有寿者相。著相即众生,无相即佛。不知所从。请示。
答: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筏须到岸然后可舍,未生西前念不可舍。若在此岸而舍筏,如何到彼岸。若未生西而舍佛念,如何到极乐耶。净土般若,义岂有违。思之。
问:或谓电峰门下,不念弥陀。诸佛国土,在一心中,亦如片云点太清裹。即使住极乐世界八十小劫,与娑婆一书夜,了无延促之相。公竟云何,愿有以教我。
答:永明寿禅师有净禅四料简。如何说不念弥陀。心包太虚,理实如是。不但无边刹土,不隔毫端。即十世古今,亦不离当念。法住法位,安有大小,岂容延促。斯乃已证无生了悟实相之谈。岂所论于欣厌取舍求愿往生之士哉。
问:佛书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共分九品,一菩萨既以菩提心救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往生极乐,因何又分九等之阶级。然则西方极乐世界亦有阶级之分乎。
答:[九品]云者,九种品类之意也。基于观无量寿经,系指众生之机而言,乃净土行人净业之等差,非阶级之义也。又次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五愿,名为普等三昧愿观之,固无阶级之分。
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极乐国土既有形色,必有败坏。彼佛寿命用语其人民,岂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之理哉。
答:极乐形色是清净法身所显,是佛的不可思议境界。非同凡夫…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