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P7

  ..续本文上一页次第定。

  答:此依四禅四定及灭受想定(灭受想背舍)九种禅定,次第修炼之法也。行者总合定观二法,一心齐入,从初调心,入一禅,不令异想间杂,次第深入,至灭受想,令诸禅功德转深微妙。如炼真金,光色更增,价值亦倍。故又名炼禅。

  问:何谓师子奋迅三昧。

  答:此将九种禅定,互相熏习,悉今通利,故又名熏禅。行者依九次第定,从初禅次第入二禅,三禅,乃至灭受想定。从灭定起,还入非非想定。从非非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定。如是次第还入,乃至初禅。能前进,能却行,如师子之奋迅状。故名师子奋迅三昧。

  问:何谓超越三昧。

  答:此修习九禅定,不依次第,超入超出之法也。若具足超越,即是菩萨。以能自在远超故。不具足超,即是声闻。以不能自在远超故。若行人入此三昧,具足修一切法门,是时观定等法,转深明利,更复出生百千三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又名修禅。

  问:何谓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答:此乃九种大禅之名。菩萨依此等禅,乃能进修深广之大行。一曰自性禅,二曰一切禅,三曰难禅,四曰一切门禅,五曰善人禅,六曰一切行禅,七曰除烦恼禅,八曰此世他世禅,九曰清净净禅。义理甚深,非浅言所能显。故姑从略(释见智者大师所著法界次第初门)。

  问:宗门大彻大悟者。虽有悟证浅深不同,姑就其下劣大彻大悟者而论,未审已断净见惑否。

  答:大彻大悟,乃宗门之极则,何云下劣。然既大彻悟,即已明心见性,应已净见感矣。

  问:祖师禅与如来禅如何分别。

  答:祖师释直指一心,不容拟议思量,皆属于顿。达摩所示者。如来禅有渐有顿,止观互修,以达即止即观。如圆觉经二十五轮等是。

  问:闻如来禅有顿有渐,祖师禅唯顿无渐。然则宗门大彻大悟者,即已荐入祖师禅否。入祖师禅已,向上再有事乎。又已破尘沙惑否。

  答:大彻大悟,即是入祖师禅。但净见惑,未破尘沙惑也。

  问:大彻大悟,是否见真谛,是否已证初果。

  答:初果须陀洹断三界见惑,乃小乘之见道。大彻大悟,乃大乘禅宗见道之称。不可强同。

  问:有云禅定数年或数十年,其心已静,其神随之清,智亦生矣,于是能自知前后因果及预知吉凶,然否。世间有此类人欤。

  答:定能发慧,事诚有之。世间有此人也。

  问:面壁九年证果,确否。

  答:面壁九年,相传禅宗初祖达摩之事。然达摩面壁修定,乃修养待时,非从此证果也。

  问:于坐禅之中,思惟经义,念念不休,亦知念时念念不可得。不知与坐禅宗旨相违背否。又此之思惟与观义相当否。正思维与正观如何分别。

  答:此与坐禅宗旨不违。但须修止得力,则此思维不同胡乱妄念,方可为观。思维与观,通别之名也。

  问:大乘起信论云:唯除坐时专念于止,余四威仪中皆应止观俱行。不知坐时亦许专修观否。又中论所谈八不妙理,论者或称为八不禅。然则修中道正观,亦可称修禅。如是则禅之一字,不专属于止耶。云何论言坐禅时专念于止。

  答:经云:致心一处,无事不办。此坐禅之旨趣也。其要不外止观二法。先系心一处,(如念佛心系佛号)今心得定谓之止。再用定心观察理趣,(如念佛则观佛像)谓之观。又止观必须双修。坐专修止,作准备功夫也。因坐易定,故非不可修观。

  问:睡是五盖之一,佛教中有代睡方法否。开昔释迦修行坐而不睡。不知所修何法。有何书可看。如坐禅三昧等书如何。闻沪上某君能静坐二三小时,可如常人睡八九小时恢复精神。不知所行何法。希告知。

  答:佛教节制睡眠,以为清心寡欲之助。至于禅定,初学当以童蒙止观为要。沪上某君,是否指蒋君竹庄。蒋君即著因是子静坐法者,何不直接请问。

  问:尝读静坐法精义,谓静坐时当一心守住两目间,或两眉间,此系千古不传之秘。并广引经文以证其是。闻同善社坐法亦与此相同然学人曾遇一善知识语予曰,有守即有执著,终是色身神识上功夫,不能求解脱也。坐法当以一无所守,只摄心在内,不向外驰,久之自有妙用。两说相违,究当何从。

  答:禅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三种。有守者为世间禅之初步,故非解脱法门。出世间禅,当修八背舍定,不能执著也。至一无所守,但摄心者,是出世间上上禅。即真如三昧修法。固不可与有守静坐同年而语矣。

  问:修习止观,所谓回光返照,乃照何处。若谓照我心,我心究又在何处。若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能生心,何谓无住。

  答:修习止观,止是定,观是慧,乃定慧双修之法。先止一切杂念,提起自心慧照,不照外境,返照内心,心无形相亦无住所,不必求其住处,有住则有著,应无所住,但一味回光返照,不起分别,惺惺寂寂,方是定慧均等,止观双修之法。来问既能生心,何谓无住,是未明金刚般若之旨,以菩萨无住相布旋,应不住于相而生布施之心,非无事为无住也。菩萨终日生布施之心,终日不住布施之相。修习止观之法,亦复如是。终日生心修习止观,终日不住止观之相。

  问: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不知何解。

  答:不净观者,观一切物悉皆不净也。先从自身观起,若眼有泪,鼻有涕,耳有末,口有唾,身有污汗,乃至脓血遍体,尿屎满腹,纵日日澡浴而秽不加损,其不净也如此。他身亦然。推而广之,遍观一切。此为不净观。慈悲观者,以善待人,犹母视子者曰慈。矜人之苦,犹母怜子者曰悲。作此观者,先须设想有人于此,我爱之,我怜之,久久纯熟,乃推而及于一切人物。此为慈悲观。因缘观者,凡事必推究其所由来,曰观因。必旁察其所,由致,曰观缘。如缘觉圣人,推察生死之由,而观十二因缘之类。此为因缘观。数息观者,缘鼻息之出入而数之,由一至十,由十之一,久久观数,必至入定。念佛观者,即念一句阿弥陀佛中号,至一心不乱是也。凡此五观,皆是习定,因以停心,故曰五停心观。然此五观各有对治之病,谓多贪者宜观不净,多嗔者宜观因缘,多散者宜观数息,多障者宜观念佛。修行者,因病用药可也。

  问:静修法师之五停心,数息分风喘气息,解出入不尽曰喘,结滞曰气。而宝静法师之二十五方便,调息分风气喘息,出解气喘适相互换,未知孰是。

  答:天台禅门口诀及四教仪集注,均作结滞曰气,出入不尽曰喘。当以静修师为是。

  问:坛经有[前念不生曰心,后念不灭曰佛,]二语。而祖师教人善恶有无诸念均不可生,动念即乖,此之所谓后念者,究指何念。请示。

  答:生本不生,心体方彰。灭亦无灭,佛用现前。动念即乖者,即上句不生义,非下句不灭义也。虽然有生有灭,是名念。不生不灭,即是性矣。

  问:一心不乱,是否已断爱憎。是否已超三界。

  答:一心不乱时,是定中景象,可称已超三界。若出定后,依然三界也。惟临终时一心不乱,所谓如入禅定,即生净土而超三界矣。

  问:或谓宗门单提话头,话头二字,是否指禅宗要诀。

  答:话头不是要诀,乃是一椿故事。其要盖在参究耳。话头原不过一句无意味语,行者将此一语把住在胸,顷刻不离,要使一切内外心境妄想一齐断却,更不相续,便得豁然开朗,亲见本来面目。

  问:半月刊第六期[时报所载坐化僧人之考证]一节文内,有[参狗子话头]一句。不悉如何解法。请详示。

  答:禅宗教人明心见性,先令人心中放下一切念头,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使心凝静为入手,名曰参究,或曰参话头。但所参话头,随师随人,授受不同。此狗子话头,按五灯会元去,[赵州从谂禅师时,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又有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否,师曰有。]狗子有佛性无佛性,是一个疑问,即是一句话头。心内把狗子有无佛性一话横在胸中,疑来疑去,离一切妄念,心地渐渐凝静,是为参狗子话头。

  问:参禅至存亡自由地位,死后能否脱离转回。

  答:参禅若果到存亡自由地位,乃一自由一切自由,说什么离与不离。幸勿**言。

  问:现今有用科学方法,说明禅宗原理及方法之书否。

  答:禅宗须离心意识参,非科学所能范围,安得有此。

  问:诸大丛林亦许居士坐香否。最长之香烧几许时间。腿子痛时,亦许暂放否。又参念佛是谁,话头如何参究。是心中称念弥陀名号而疑之耶。抑单提念佛是谁四字,不须称念四字名号耶。若一面称念一面参究,一心何能二用。若单提话头,不须称念,则本无念佛之人,云何作是谁之疑。请为解释。答:丛林坐香,居士可以参加。最长者不下二小时。放腿许否,居士必可融通也。又初坐心散,须提佛念,(即四字)随即起{谁念}之疑情。此疑情怀在心中不舍时,即其心定。倘疑情一舍,心即散失,须再提佛念,再起疑情。若此[谁念]疑情能常怀不舍,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则必有打破疑团之一日。又疑情并非将此话头在心念也。若但心念话头,与念佛何异。

  问:语录中尝有[寂不离照照不离寂]二语,是否定慧均修之意。

  答:寂照一体用也。体不离用,曰寂不离照。用不离体,曰照不离寂。此就性德言也。若言修德,则即曰止观。

  问:有表姊王依贞,修禅定十余年。去春忽感佛指点禅功,并能略知三世因缘等,约两月后失去。近来间能出神而无大效用。此属正道否。

  答:令姊所习,恐系外道性命双修之法,非佛法也。佛法禅定最简者,有小止观。可参考。

  问:民十三晚间静坐,恍若入定,约二时许,醒来微汗,极其愉畅。又民十九秋,因避匪祸,遁入深山丛草中,自午后四时静坐起至夜深九时止,大雨滂沱,如失知觉,经援救者唤醒,亦觉愉快异常。此种景况,不知是否确入禅定。

  答:确是入定景象。当是宿世善根所发。宜保护,勿幸异也。

  问:修禅定何以能得成佛。

  答:凡夫常在生死,为造业故。造业,为起烦恼故。烦恼生于无明,无明由于心动。故心能不动,则…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 (法义研求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