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父子血統精氣神之關系,昕夕冥想,絕無感召。迄不入夢。其已受生他往乎。乞以理示慰。
答:令郎親恩未報而殁,即是討債而來。債已清訖,則情已斷,何能入夢。即得夢,亦是單方面之妄想耳。
問:倫常以外無大道,倫常爲叁教所同尊倘一經輪回,則現世之母子。安能保其來世仍爲母子乎。是亂倫之事,難必其絕無也。以此理推之,殊覺疑悶難解。
答:人無天眼,不識宿命亂倫之事,當然難免。故佛悲憫教人出世修梵行也。
問:有人于此,平日無惡不作,臨終卻能悔過發菩提心。就造業受報之說觀之,必生惡道無疑。就臨終一念觀之,此人或生善道。未知佛經有說及否。
答:作惡報惡,勢所必然。臨終發心。百無一二。到得此時,果能改悔發心亦是宿善成熟時也。如人負債,強者先牽,乃我佛之常談,經中焉得不說。
問:有二人,一人平日喜行善事,戒殺放生念佛,若臨終時不能自主,生煩惱心,或愛心,是否因是而即入畜生等諸惡道。另一人平日不念佛不作善事,而臨終時能自主念佛,是否因是而生佛道或天道。
答:吾人生死相續,即是因熟成果之關系。臨終而起惡念,則是惡因熟而惡果成。若發善念,則是善因熟而善果成。故臨終念佛願生西方者,即得生西方。若平日不念佛,想于終時念佛,恐無是事。
問:凡人命終,必生七趣,對于前生應不記憶。然每有臨死之人見親屬祖先亡者皆至。若謂幻想錯覺,則有未嘗謀面,而衣物容貌一一宛然。若謂真系鬼來則親屬祖先豈有盡居鬼趣,盡未投生之理,若既投生,前生親屬何由更知,前生相貌,何由更現。又中元祭祖,每有小兒祖宗皆來,亦同一不可解也。又凡人見鬼,盡有生前。修淨業人臨終淨土相現,亦多有已生親屬皆肖生前者。若此之類,是否幻化原容俾人易識。抑亦本應曆生形貌均相似耶。此某未能了然者也。
答:七趣衆生天仙鬼趣,均有神通能知前世事,人亦間有得通者。臨死人見親屬祖先亡者,當系幻想所成。間有鬼物托昌,使存者爲禱禳以獲享也。中元祭祖所見者,亦此之類。所見肖行前者,即與見者發生感應之條件,以不肖則見亦不知矣。
問:人有知前世事者,其理若何。
答:吾人心念相續作用。本有憶念過去之功能。故往昔之事,一經追想,如在目前。知前世事,理猶是耳。但心受劇烈觸之後,憶念功能易致消滅,前世事以曾經一番生死痛苦,故往往不複記憶。若能靜其念慮複其功能,謂之宿命通。然或幼時能知,長則遺忘,或在定能知,出定則否,或但能略知,而不能盡如。若悉知悉見者,唯佛一人而已。
問:一切衆生不出輪回,此理已明。但初生小兒無有知識,所有知識由經驗漸漸而來,何以知識不能與生俱來。
答:知識之種,實是與生俱來。但隨經驗而發展耳。猶今歲田中之一稻,雖經水土肥壅而生長,其谷種實由去年傳來也。
問:佛說叁世因果,皆假施設,此意余稍悟解。但據科學家調查,謂現在人類數目,均超過過去數目。此種原理,究由何而增加耶。
答:叁世因果,事理真實,並非假設。至人類數目之增減,原不能以一期間爲定論。彼科學家調查,不出數十百年,是否真確,尚屬疑問。若論增加理由,就佛學言之,不是從叁惡道中升入者多,即是從叁界天中降來者多耳。
問:舉目曠觀,善人必少于惡人,則善者必超生西方,或天上人間,惡者則墮于惡趣,處惡趣之中,而欲其修善難矣。(如隨入畜生道中而爲雞則必食蟲其爲惡也大矣何能超生哉)以此論之,則娑婆世界之人,將漸少而絕滅矣。然今人之較昔人口有增減,是何故耶。
答:娑婆世界共有叁千大千世界,即百億個四天下也。今子所計,乃不出閻浮提一天下安足以爲有增無減之證耶。況以善少惡多及墮易升難而論,從惡道中升上者固少,從天道中降下者恒多,此亦增減之由矣。
問:世界人類因惑造業,死後以第八阿賴耶識成就一切心色,其功能發展即可轉生,依惑業之善惡而受報,叁世互通,循此信征。惟一人之識與業,僅能轉生一人,抑可分而轉生多人。若一人止轉其一,則世界人數目見其多,其所多也,究從那一人之識業而受報。或雲畜類之惡業圓滿,亦可轉生善道而爲人,但世界畜類亦未見其少。故儒家不說生死因果,科學家則絕對認系生理上之作用。只是佛說既通叁世,其究竟業報有確數比例否,有經典明載否。
答:善世生善道者多,惡世生惡道者多。即今人畜界增,可知天道定必減少。比數經雖無文,升降之勢,必定如是。
問:衆生輪回業報,何不現,生即報,使人共生畏懼,實爲賞善罰惡最良方法。而佛教因果報應必通叁世,隔世無征,勸懲匪易。不報在近而報在遠,此何故也。
答:造業有先後,受報亦應有先後。如必欲其現世即報也,試問臨死最後之業,造畢而死已墮後世,如其不報,則此固無果矣。因必有果,故其報不于後世,何可得哉,又初生者尚未造業,應無現報,苟無現報,如何得生。故初生之報,其業不在前世,又何可得哉。既有一牙,即必有叁世矣。又業報相償,有因有緣,因雖唯一,緣乃多端。緣有順逆,若遇順緣,其報即速。若遇逆緣,其報即遲。如是則一生之業,因其受報之緣有不同,遂生遲速先後之殊致。苟遲至死而緣猶未順,則其報勢必至後世而後受矣。此所以有生報也。若至後一世而緣猶未順則必至再後世或後多世而後可受報。此所以有後報也。既有此現報生報後報叁種受報之差,則由今望後,則成未來之叁世由後望今,則成過去之叁世。再就因業而言,亦有強弱之不同,強者受報速,弱者受報遲,造業之強弱不次,則受報之順序必至參差矣。此之參差,亦成叁世。此乃業報之自然,古德所以歎業海茫茫而起無限之悲也。奈何奈何。
問:心識永遠不沒,且有六道輪回,請將不沒及輪回之事理,詳實舉示以釋群疑。
答:此問題含義甚廣,未能具談。且略說之。貴友以生理而談心理,故認心理現象爲即生理之細胞作用。其實以心爲依身而存在猶可,若謂有身而無心則不可。(因彼從解剖物體而知有該項細胞時,實無心理現象在此細胞表示,故所雲雲但憑空推測,全非事實。)夫心理上之感覺,一部分誠有[依耳目諸官而有知]之必要,其他若思慮情想意志記憶等心理,不必藉諸官之接觸而能自由作用者,即不能以身而範圍之故就現實而論。無不以身心二端,等爲人生之本也。佛學家言,人生身心相依,而心用爲勝。以身是色法,有質有礙,心非色法,無質無礙。故心在夢時,即能離身而起作用,心作觀時,且能空其身而有作用。不過既屬人生,以業報關系身心相聲而有安危與共之勢,故身心相依而亡。佛學亦有此說。然此所謂存亡,但就一世之身心而言。若統叁世之身心而言,身爲物質所成,物質不滅,故身亦不滅,以還能組成故。心爲功能所集,功能不滅,故心亦不滅,以還能集起故。此亦科學與佛學相同之說也。其不同者,科學則主以心從身,佛學則主以身從心耳。今欲顯此以身從心之事實,且舉世人造業爲例。如對所需之物,必先作意欲取,然後舉手往取。又如建築某項工程,必先用心計畫,然後購料饬工以營之。習慣之事,若不用心,正由用心積累之力未衰。故能令身隨順而動。如機器然。當其正鼓動時,雖不藉于他力,然其最初一動,必藉他力而來。故身猶機器也,必猶原動力也,身若無心,猶機器之無原動力者,欲其能自動得乎。(身有病時,或不隨心,乃特別情形,不可以例常,)佛學言心,有心王有心所。心王有八,眼耳鼻舌身識等爲前五識意識爲第六,尚有第七第八兩識。前六識心,爲世人所共曉,後兩識心爲佛學所發明。且前六識心有間斷。(熟睡無夢及悶絕時)後二識心無間斷。第八識名藏識,爲世間心色之起源,根身世界之基本也。此識不滅,世間不斷,故前身已壞,複成後身。又此識爲第七識所執藏認爲自我恒審思量故前身已舍,複取後身。此輪回之所由致也。然第八識之成身,(同時並成身所依之世界)及第七識之執我,雖有此功能,若無意識所造之業力,亦不能使成熟而實現。猶生米煮飯,須用火功也。且第八識之成爲後世身心世界之基本者,(此名爲異熟果,爲與業因異時而熟之果)受前世善惡業力所感而異其苦樂之趣,何以故,此果爲酬因之報,必相應故。如造器然,其工優者其器良,其工劣者其器** 。此輪回之所以有六道之差別也。唯識頌曰,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此之謂也。習氣者,業取等熏習第八識而成之氣分也。第八識持此業取之氣分,至異時而成熟,則實現後世之身心世界。二取者,取名言取我執也。此中業習氣爲引發後身所趣之緣,名言習氣爲生所現後身之因緣,我執習氣即能使所現後身與他人後身不同者也。輪回之理,不皎然明白哉。按識本生滅相續。若成佛時轉識成智,無生滅矣。故來問心識不沒。當作相續解,不能作不生滅解。且生滅相續,故有生死輪回。若不生滅,則爲涅槃矣。又輪回事實,今古談因果之書汗牛充棟,所載皆有根據注明。如周安士全書,六道集節要,及近時報紙類皆有記載者,不遑列舉,何必親見然後爲信。昔有某居士詢某科學家曰,子之曾祖名誰,科學家告之,居士曰,子親見否,答曰,年代相懸,如何得見,居士曰,子既未親見,如何信有曾祖,某科學家恍然。寫至此,然憶及去年大公報載有借屍還魂一事,此段新聞,當可憑信,因錄附于後。
(濟南通信)據東平通信。該懸城西四十裏,李家橋莊,有褚懷義者。年四十六歲,務農爲業,家産富有,宅舍峻壯,子年已長,有女九歲,乳名小香,夫婦珍愛之,女嬌慧活潑,繞膝嬉戲,呼父呼母,家庭景氣頗佳。不意于今春叁月間,女忽染患瘡疹,竟致夭折。褚某舉家悲傷,然返魂無術,亦只有抱恨無窮耳。春去夏來,條至五月,褚懷義因事赴周堤口探親,道經王家樓時,忽遇一乞婦幼女據趨其前,…
《古農佛學答問卷二 (六凡輪轉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