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農佛學答問卷一 (四聖應化門)▪P6

  ..續本文上一頁界如彼者否。有則是在何方,已得何名。由今以後,或一劫乃至十百千萬億劫之內,得別有極樂世界亦如彼否。有則應在何方,當得何名,或有或否,都以何故。

  答:菩薩莊嚴佛土,成佛時佛土之名。往往由前佛授記。阿彌陀佛國土,雖未見由佛授記之事,然當法藏比丘(彌陀佛初發心時之身)初修行時,在世自在王佛前,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發願成佛時國土第一妙好,國內衆生快樂安隱,猶如泥洹。(泥洹即涅槃苦集已盡常樂之境也)此國名安養或稱極樂之所由來也。彼佛國有安樂之實,(見彌陀經等)故有安樂之名,不但我佛稱之,即他方世界佛亦如是稱之。極樂國土,爲彌陀造成,其前並無此名,此前世界何名,經無明文。他方佛土,如極樂國者亦有之,如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國土,藥師經雲,[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爲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此其證也。彌陀佛國,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可知未來久遠劫內,當不複有其他極樂世界。然據觀音勢至授記經,阿彌陀佛正法滅後,觀世音菩薩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衆寶普集莊嚴。然則淨土佛國名隨佛異,而衆生無盡,佛亦無盡,佛國亦無盡。

  問:世之學佛者,終日稱持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諸佛菩薩誕辰,悉依念誦集要法則,于觀世音稱普陀琉璃世界,……文殊稱五臺金色世界……普賢稱峨眉銀色世界,……地藏稱九華幽冥世界。……蓋此四世界亦屬娑婆之中,何又有此四種名號,抑非屬娑婆耶。但此四大名山,嘗聞朝參遊曆之十述及道場勝境,較之他山香火踴躍,並非金銀琉璃建設而另成世界。即九華幽冥世界,亦非幽暗之象。不過因諸菩薩成道于各山爲一教主,故有如是名稱。設若此論,阿彌陀佛亦成道西方,爲一極樂世界教主,則彌陀經中種種極樂勝景,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恐如琉璃金色銀色幽冥之贊詞,則西方淨土,豈不亦如此土乎。然已發心學佛求生淨土之輩,首先具信願行叁字,信其必有極樂世界,固然深信不疑。未發心者,必疑極樂與此四世界名稱相同,而實境亦如此土何必終日喃喃求生西方,分娑婆穢土極樂蓮邦爲二世界乎。

  答:四大名山,爲四大菩薩于娑婆人道中應化之境,即是凡聖同居土。琉璃金色銀色叁世界,是叁菩薩之實報莊嚴土。雖同在一處,聖自受用,而凡不見。幽冥世界,是地藏菩薩攝化衆生之土,亦是凡聖同居土,但與叁惡道同居,而非與人道同居,故人亦不見。贊叁菩薩舉勝土,所以贊其智也。贊地藏舉劣土,所以歎其悲也。若阿彌陀佛之極樂世界,分明在娑婆西方十萬億佛土之外,原與娑婆不涉,雖亦圓具四土,而其凡聖同居,亦是淨而非穢,不若四大名山之爲同居土,但穢而非淨也。總之普陀五臺峨眉九華,皆是娑婆穢土,而西方即是極樂淨土,本不相侔,豈可等觀。琉璃金銀等世界,惟菩薩各自受用,而我人不得受用,故疑其虛。極樂世界不惟彌陀受用,即我人之往生者皆得受用,豈容疑哉。

  問:常寂光土,未知是否即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之真如。

  答:常寂光土即指法性。來問是也。

  問:彌陀經中之淨土莊嚴,是否指同居土。其方便實報寂光叁土,又不同耶。

  答:是同居淨土。至方便實報,當然勝進。寂光土則但是真如之理,爲叁土之體,非別有一土者。

  問:有多種書皆謂西方淨土爲彌陀願力化現,且由百億淨土中擇出。尊答(半月刊內)引鼓王經,謂即彌陀降生之國,成佛後更加嚴師者。未知孰是。

  答:此應分別說之。但說淨土,都指彌陀報身佛土。鼓音王經,是指彌陀應身佛土。前者爲實報莊嚴淨土,後者爲凡聖同居淨土。

  問:極樂四土,一曰常寂光土,二曰實報莊嚴土,叁曰方便有余土,四曰凡聖同居土,四土各據一方乎,抑常寂光居中,再外爲實報莊嚴土,再外爲方便有余,再外爲凡聖同居土乎。

  答:真性無爲,不落諸數,一尚不有,爲有四乎。國土亦唯心也。十方世界,各有淨穢,唯極樂之四土,皆淨而無穢也。四土原在一處,斷斷不可作上下中邊之見。人若向自心中去得一分垢,世界就露出一分淨。譬如有姿色淫女當前,破戒人見之則好,持戒人見之則惡,女身一也,美惡二也。經雲,境緣無好醜,好醜由于心。足證唯心之旨。

  問:西方淨土,無成住壞空等劫,阿彌陀佛有無量壽,壽既無量,何以觀音勢至授記經內雲,阿彌陀佛正法滅。請訓示。

  答:彌陀佛正法滅,觀音即成佛經繼之,猶是正法不滅之象。佛壽無量,雲涅槃者,猶世間寺中住持一期退位耳。不同化佛之涅槃。

  (七)觀世音菩薩

  問:觀世音菩薩在空王劫前,早成佛竟,號正法明如來,以大悲故,現爲菩薩。然經載久遠劫前,蓮華化生二童,一名寶意,一名寶上,問佛以花香等供養以何爲勝,而佛答以慈心回向菩薩爲最勝,二童乃發菩薩提大悲之願,後作觀音勢至二大土。是則觀音先成佛欤,抑先爲蓮花化生之童子欤。倘先成佛,則已妙覺,不必去問香花供養之孰貴。倘先作此童,則觀音後證佛果,而勢至大士竟未成佛,果何故耶。祈開示,解所知障。

  答:菩薩境界,不可思議。已成佛後既可再作菩薩,其隨緣化現或先或後,何庸多作計較。

  問:經謂觀音即過去正法明佛,今人以菩薩稱之,得毋謬欤。

  答:所雲正法明,乃觀音之本也。人所稱觀世音,是正法明果後示現之迹也。迹是菩薩,稱之何妨。

  問:觀音大士生于何何地。

  答:菩薩大士已證無生,不可作凡夫有生計度。然觀音是彌陀輔弼,則亦往生極樂人也。

  問:心經中觀自在菩薩,是否觀音大士。

  答:就別而言,是觀音大士。就通而言,則凡行深般若者,皆得受自在之號。

  問:俗語有送觀音千手觀音之別,經目又有十八臂四十八臂之異。敢問一人四名乎,抑四人四名乎。

  答:大士普門示現,法身是一,應身有多,何止四名已也。

  問:六觀音中有准提觀音一種,世俗所奉准提大士,即系觀音化現,然乎否乎。答:准提是觀音化現。

  問:准提菩薩像與千手觀音相似,人都謂一,未知相差在何。

  答:准提十八臂,觀音千手,准提面上叁眼,觀音眼在手掌,此其不同也。

  問:觀音大士與白衣觀音大士,是一是二。

  答:觀音大士化身甚多,白衣觀音是其一也。

  問:觀音菩薩有白衣飄海送子千手等種種之別,未知是一是異。或謂觀音菩薩念六字大明咒而頓超八地。未知究竟如何。又楞嚴經有觀世音如來之名,未知其傳記如何。又謂觀音菩薩于往劫中已成爲佛,名正法明如來,未知本迹如何。

  答:觀音應化,不一不異。六字大明咒功德,當閱經說。觀世音如來,是觀音菩薩最初發心時所受教之佛。無別傳記。正法明如來亦然。

  問:觀世音菩薩于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又見觀世音菩薩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王如來。是否二號可同稱。

  答:正法明是過去佛名堂,普光功德山王是當來佛名。一加過去二字,一加當來二字可也。

  問:觀世音菩薩如何具千手千眼,是何妙用。請詳示。

  答:菩薩誦大悲咒後,頓生千手千眼。眼爲察看衆生之用,手爲救護衆生之用。欲廣度衆生,所以需多手眼耳。

  問: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是否爲察看救護衆生之用。但無量數衆生,豈千手眼所能足用。又何以其他佛菩薩均無,而觀音獨有。

  答:千手千眼之千字,不可泥作定數,總之表數無量而已。觀音菩薩昔以傳說大悲咒因緣,弘願所感而現是相。一切佛菩薩均能化身無數,若合爲一身亦可有無量手眼也。但未有表示事實耳。

  問:觀音大士未成佛時,有雲男身,有雲女身。且塑畫大士像多系女身。未知孰是。

  答:大士叁十二應身,有現作女身者,故今塑畫有作女身耳。並非定是女身也。

  問:閱魚藍寶卷,金沙灘將遭水災,而荷觀音大士現賣魚郎救度之。現在黃河水災如此之大,彼大士何勿本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心,現身而一加援救乎。藉此可以增進衆生信心,棄惡爲善,豈不一舉而二善哉。

  答:此次水災中蒙大士救免者,時有所聞。倘人人能信仰大士,則早不成此災矣。

  問:觀音神變,屢見記錄。前報紙載南海故事,姑嫂往普陀進香,舟抵南海,姑適經期至,乃守居舟中,待嫂上山禮佛畢,已午飯後,憶及小姑肚饑,即攜飯入舟,小姑雲,方有一老妪攜來白飯一碗,已充饑矣。又觀音靈感近聞二編,載彭烈文居士在戰場上疲餓已甚,迳見火光,趨至一老妪售粥幸得果腹。此皆大士化身所賜。惟此飯此粥從何而來,要求居士解答。

  答:觀音系法身大士,古佛再來,已證法性,于法自在。既能變化有情之老妪,又何不能變化無情之粥飯乎。況此等變化,得神通者類能爲之,本不足奇。若論原理,則以一切色法,皆四大種之所造,此四大種性具于如來藏,即吾人之心性無法不具者也。有定力者心力強。心力強者,能隨心變化矣。

  問:普門品中[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是何解義。

  答:此喻菩薩慈悲說法,滅除衆生之煩惱。悲體即悲性,是憤怒相,故喻如雷震之警戒也。慈意是擁護相,故喻如大雲之普覆也。所說之法,能拔苦益物,故喻如甘露之澍也。叁者備而煩惱除矣,喻如焰滅也。

  問:普門品雲,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果位同是菩薩,似猶有高低之別,其差別何在。

  答:菩薩六度萬行,莊嚴佛果,精進不懈。無盡意菩薩一聞供養觀音功德即解璎珞以供觀音,乃菩薩行道之本分,非有高低于其間也。

  問: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觀自在菩薩章,[伊尼鹿皮作下裙]一句,殊深疑惑。蓋大住大悲行門,教化衆生,何以鹿皮護身,爲學者表率。且伊尼二字何解。

  答:此菩薩現居士身,故不妨以鹿皮作裙相。菩薩大悲,能令鹿出叁界。原子核在區區…

《古農佛學答問卷一 (四聖應化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