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如彼者否。有则是在何方,已得何名。由今以后,或一劫乃至十百千万亿劫之内,得别有极乐世界亦如彼否。有则应在何方,当得何名,或有或否,都以何故。
答:菩萨庄严佛土,成佛时佛土之名。往往由前佛授记。阿弥陀佛国土,虽未见由佛授记之事,然当法藏比丘(弥陀佛初发心时之身)初修行时,在世自在王佛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发愿成佛时国土第一妙好,国内众生快乐安隐,犹如泥洹。(泥洹即涅槃苦集已尽常乐之境也)此国名安养或称极乐之所由来也。彼佛国有安乐之实,(见弥陀经等)故有安乐之名,不但我佛称之,即他方世界佛亦如是称之。极乐国土,为弥陀造成,其前并无此名,此前世界何名,经无明文。他方佛土,如极乐国者亦有之,如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国土,药师经云,[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此其证也。弥陀佛国,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可知未来久远劫内,当不复有其他极乐世界。然据观音势至授记经,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观世音菩萨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国土,众宝普集庄严。然则净土佛国名随佛异,而众生无尽,佛亦无尽,佛国亦无尽。
问:世之学佛者,终日称持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诸佛菩萨诞辰,悉依念诵集要法则,于观世音称普陀琉璃世界,……文殊称五台金色世界……普贤称峨眉银色世界,……地藏称九华幽冥世界。……盖此四世界亦属娑婆之中,何又有此四种名号,抑非属娑婆耶。但此四大名山,尝闻朝参游历之十述及道场胜境,较之他山香火踊跃,并非金银琉璃建设而另成世界。即九华幽冥世界,亦非幽暗之象。不过因诸菩萨成道于各山为一教主,故有如是名称。设若此论,阿弥陀佛亦成道西方,为一极乐世界教主,则弥陀经中种种极乐胜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恐如琉璃金色银色幽冥之赞词,则西方净土,岂不亦如此土乎。然已发心学佛求生净土之辈,首先具信愿行三字,信其必有极乐世界,固然深信不疑。未发心者,必疑极乐与此四世界名称相同,而实境亦如此土何必终日喃喃求生西方,分娑婆秽土极乐莲邦为二世界乎。
答:四大名山,为四大菩萨于娑婆人道中应化之境,即是凡圣同居土。琉璃金色银色三世界,是三菩萨之实报庄严土。虽同在一处,圣自受用,而凡不见。幽冥世界,是地藏菩萨摄化众生之土,亦是凡圣同居土,但与三恶道同居,而非与人道同居,故人亦不见。赞三菩萨举胜土,所以赞其智也。赞地藏举劣土,所以叹其悲也。若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分明在娑婆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原与娑婆不涉,虽亦圆具四土,而其凡圣同居,亦是净而非秽,不若四大名山之为同居土,但秽而非净也。总之普陀五台峨眉九华,皆是娑婆秽土,而西方即是极乐净土,本不相侔,岂可等观。琉璃金银等世界,惟菩萨各自受用,而我人不得受用,故疑其虚。极乐世界不惟弥陀受用,即我人之往生者皆得受用,岂容疑哉。
问:常寂光土,未知是否即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之真如。
答:常寂光土即指法性。来问是也。
问:弥陀经中之净土庄严,是否指同居土。其方便实报寂光三土,又不同耶。
答:是同居净土。至方便实报,当然胜进。寂光土则但是真如之理,为三土之体,非别有一土者。
问:有多种书皆谓西方净土为弥陀愿力化现,且由百亿净土中择出。尊答(半月刊内)引鼓王经,谓即弥陀降生之国,成佛后更加严师者。未知孰是。
答:此应分别说之。但说净土,都指弥陀报身佛土。鼓音王经,是指弥陀应身佛土。前者为实报庄严净土,后者为凡圣同居净土。
问:极乐四土,一曰常寂光土,二曰实报庄严土,三曰方便有余土,四曰凡圣同居土,四土各据一方乎,抑常寂光居中,再外为实报庄严土,再外为方便有余,再外为凡圣同居土乎。
答:真性无为,不落诸数,一尚不有,为有四乎。国土亦唯心也。十方世界,各有净秽,唯极乐之四土,皆净而无秽也。四土原在一处,断断不可作上下中边之见。人若向自心中去得一分垢,世界就露出一分净。譬如有姿色淫女当前,破戒人见之则好,持戒人见之则恶,女身一也,美恶二也。经云,境缘无好丑,好丑由于心。足证唯心之旨。
问:西方净土,无成住坏空等劫,阿弥陀佛有无量寿,寿既无量,何以观音势至授记经内云,阿弥陀佛正法灭。请训示。
答:弥陀佛正法灭,观音即成佛经继之,犹是正法不灭之象。佛寿无量,云涅槃者,犹世间寺中住持一期退位耳。不同化佛之涅槃。
(七)观世音菩萨
问:观世音菩萨在空王劫前,早成佛竟,号正法明如来,以大悲故,现为菩萨。然经载久远劫前,莲华化生二童,一名宝意,一名宝上,问佛以花香等供养以何为胜,而佛答以慈心回向菩萨为最胜,二童乃发菩萨提大悲之愿,后作观音势至二大土。是则观音先成佛欤,抑先为莲花化生之童子欤。倘先成佛,则已妙觉,不必去问香花供养之孰贵。倘先作此童,则观音后证佛果,而势至大士竟未成佛,果何故耶。祈开示,解所知障。
答:菩萨境界,不可思议。已成佛后既可再作菩萨,其随缘化现或先或后,何庸多作计较。
问:经谓观音即过去正法明佛,今人以菩萨称之,得毋谬欤。
答:所云正法明,乃观音之本也。人所称观世音,是正法明果后示现之迹也。迹是菩萨,称之何妨。
问:观音大士生于何何地。
答:菩萨大士已证无生,不可作凡夫有生计度。然观音是弥陀辅弼,则亦往生极乐人也。
问:心经中观自在菩萨,是否观音大士。
答:就别而言,是观音大士。就通而言,则凡行深般若者,皆得受自在之号。
问:俗语有送观音千手观音之别,经目又有十八臂四十八臂之异。敢问一人四名乎,抑四人四名乎。
答:大士普门示现,法身是一,应身有多,何止四名已也。
问:六观音中有准提观音一种,世俗所奉准提大士,即系观音化现,然乎否乎。答:准提是观音化现。
问:准提菩萨像与千手观音相似,人都谓一,未知相差在何。
答:准提十八臂,观音千手,准提面上三眼,观音眼在手掌,此其不同也。
问:观音大士与白衣观音大士,是一是二。
答:观音大士化身甚多,白衣观音是其一也。
问:观音菩萨有白衣飘海送子千手等种种之别,未知是一是异。或谓观音菩萨念六字大明咒而顿超八地。未知究竟如何。又楞严经有观世音如来之名,未知其传记如何。又谓观音菩萨于往劫中已成为佛,名正法明如来,未知本迹如何。
答:观音应化,不一不异。六字大明咒功德,当阅经说。观世音如来,是观音菩萨最初发心时所受教之佛。无别传记。正法明如来亦然。
问: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又见观世音菩萨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王如来。是否二号可同称。
答:正法明是过去佛名堂,普光功德山王是当来佛名。一加过去二字,一加当来二字可也。
问:观世音菩萨如何具千手千眼,是何妙用。请详示。
答:菩萨诵大悲咒后,顿生千手千眼。眼为察看众生之用,手为救护众生之用。欲广度众生,所以需多手眼耳。
问: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是否为察看救护众生之用。但无量数众生,岂千手眼所能足用。又何以其他佛菩萨均无,而观音独有。
答:千手千眼之千字,不可泥作定数,总之表数无量而已。观音菩萨昔以传说大悲咒因缘,弘愿所感而现是相。一切佛菩萨均能化身无数,若合为一身亦可有无量手眼也。但未有表示事实耳。
问:观音大士未成佛时,有云男身,有云女身。且塑画大士像多系女身。未知孰是。
答:大士三十二应身,有现作女身者,故今塑画有作女身耳。并非定是女身也。
问:阅鱼蓝宝卷,金沙滩将遭水灾,而荷观音大士现卖鱼郎救度之。现在黄河水灾如此之大,彼大士何勿本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之心,现身而一加援救乎。藉此可以增进众生信心,弃恶为善,岂不一举而二善哉。
答:此次水灾中蒙大士救免者,时有所闻。倘人人能信仰大士,则早不成此灾矣。
问:观音神变,屡见记录。前报纸载南海故事,姑嫂往普陀进香,舟抵南海,姑适经期至,乃守居舟中,待嫂上山礼佛毕,已午饭后,忆及小姑肚饥,即携饭入舟,小姑云,方有一老妪携来白饭一碗,已充饥矣。又观音灵感近闻二编,载彭烈文居士在战场上疲饿已甚,迳见火光,趋至一老妪售粥幸得果腹。此皆大士化身所赐。惟此饭此粥从何而来,要求居士解答。
答:观音系法身大士,古佛再来,已证法性,于法自在。既能变化有情之老妪,又何不能变化无情之粥饭乎。况此等变化,得神通者类能为之,本不足奇。若论原理,则以一切色法,皆四大种之所造,此四大种性具于如来藏,即吾人之心性无法不具者也。有定力者心力强。心力强者,能随心变化矣。
问:普门品中[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是何解义。
答:此喻菩萨慈悲说法,灭除众生之烦恼。悲体即悲性,是愤怒相,故喻如雷震之警戒也。慈意是拥护相,故喻如大云之普覆也。所说之法,能拔苦益物,故喻如甘露之澍也。三者备而烦恼除矣,喻如焰灭也。
问:普门品云,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果位同是菩萨,似犹有高低之别,其差别何在。
答:菩萨六度万行,庄严佛果,精进不懈。无尽意菩萨一闻供养观音功德即解璎珞以供观音,乃菩萨行道之本分,非有高低于其间也。
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伊尼鹿皮作下裙]一句,殊深疑惑。盖大住大悲行门,教化众生,何以鹿皮护身,为学者表率。且伊尼二字何解。
答:此菩萨现居士身,故不妨以鹿皮作裙相。菩萨大悲,能令鹿出三界。原子核在区区…
《古农佛学答问卷一 (四圣应化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