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忍其皮也。至谓为学者表率,则华严境界,情与无情同一法界,正不得生取舍于其间矣。伊尼鹿名。
问:[诸佛菩萨殊胜因缘]载二月十九为观音圣诞,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九月十九为观音胜缘。云与此土众生有缘,故于九月十九亦列为纪念日。除二月六月外,九月当别有所本。求详示。
答:菩萨纪念,大概只有一次。而观音独有三次者,即是其应现之繁,与众生多缘之事实。但二月十九为诞日,载在丛林清规中。其余二日,未见出处。
(八)地藏王菩萨
问:地藏王菩萨究司何事。
答:此大士誓愿宏深,常救地狱众生出苦。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且阅地藏本愿经,便知其详。
问:地藏于远劫前为长者子,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众生广设方便,尽今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但十方世界众生无边,欲求度尽,势不可能。然则地藏因发宏愿,将永无成佛之一日乎。
答:众生无边,菩萨愿亦无边,岂有不可能者。至成佛与否,原是受报与不受报之语,岂真地藏之德尚不及佛者乎。观音文殊,皆是古佛再来,安知地藏菩萨非早已成佛乎。
问:阅地藏本迹灵感录第三页,知列地藏菩萨两边者,右为道明和尚,左为道明之父闵公。今阅佛学半月刊第四十九期,慧舟答景瑞居士问中,称列地藏左边者名目连和尚,列右边者名道明大师。二说未知孰是。
答:以灵感录为是。(半月刊第五十二期第二十六页,已更正。)
问:世俗传传萝菔者,即目连尊者也。又说目连尊者,即地藏菩萨也。因目连曾以锡杖打破铁围城,舍利珠照开地狱门。而赞工藏偈中,又有云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因此故又称目连即地藏也。祈开示以免误会。
答:目连尊者,即佛之大弟子摩诃目犍连,译义为采菽氏。地藏菩萨,即常怛发愿度脱苦恼众生之大士。有地藏本愿经及地藏十轮经专载其事,不可混淆。锡杖为比丘行道之器,宜目连所执。明珠乃地藏利生之具。舍利珠杜撰可笑,传萝菔俚俗不堪,不足道矣。
(九)一切圣境之研究
问:何为圣种。
答:凡夫造业受报,常在六道,生死轮转,不得出离。反是即谓之圣。其种有四,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四如来。
问:何为声闻。
答:闻佛说法音声而得道果,故曰声闻。其类有四,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问:声闻四果其义若何。
答:须陀洹此云预流。谓初预圣流,七番生死,得阿罗汉。斯陀含此云一往来。一番生死,便得阿罗汉。阿那含此云不还。尽此一生,便得阿罗汉。阿罗汉此云无生。谓永不复来三界受生也。此为四果之极。
问:何为缘觉。
答:谓观因缘生法而证觉道,故曰缘觉。其出离三界。与罗汉同,而德乃较胜。
问:从初果须陀洹至妙觉,其间修证次第地位,可否简单示明。或应看何经论,可经备知。
答:须陀洹是小乘果名,妙觉是大乘果名,应分别论之。小乘位有七贤四圣。七贤者,五停心别想念总想念暖顶忍世界第一也。四圣者,须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来)阿那含(不来)阿罗汉(无生)也。大乘位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如初住中开出十信,则为五十二位。若第十回向中开出四加行,则为五十六位。妙觉是佛位。通常除佛位,故称菩萨四十一位,或五十一位,或五十五位。若欲详悉其名,可考教乘法数,及大小佛学辞典。若欲明其修证,小乘果位看俱舍论贤圣品,大乘果位看大乘入道次第章,及华严经楞严经。再如统大小乘而比较之,则看天台宗之四教仪。(有集注)及教观纲宗,或贤首宗之五教仪。
问:断尽何惑,方证须陀洹果。证须陀洹果者,已证真谛否。
答:证须陀洹果者,才见真谛,未证真谤也。
问:三界唯识而有,然阿罗汉已超三界,则情识破尽,固不待言,既情识已尽,则能所已忘,因何谓之偏空,抑情识未净耶。
答:罗汉但证人空,未证法空,是以但得自度而无度人方便。故曰偏空。
问:何为十六罗汉。
答:十六罗汉皆佛弟子。罗汉中之长老,其名曰宾度罗跋罗堕阇尊者,迦诺迦跋蹉尊者。迦诺跋厘阇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讵那尊者,须跋陀罗尊者,迦理尊者,伐阇弗罗尊者,戌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罗怙罗尊者,那伽犀尊者,因竭陀尊者,代那波斯尊者,阿氏多尊者,住茶半托迦尊者。
问:诸罗汉名其义可得闻乎。
答:曾见经论者,如宾度罗跋罗堕阇即宾头卢堕颇罗堕,此云不动利根。诺讵那即诺矩罗,此云鼠狼山。须跋陀罗,此云善贤,罗怙此云执日。余均未见翻者。
问:十八罗汉出自何时,其历史有可考否。
答:皆出佛世,其略史载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问:何谓菩萨。
答:具称当云菩提萨埵。此谓觉有情。为内怀佛道外现凡相者。
问:何谓四向。
答:谓声闻众之未获四果者。即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以其趣向果信而造修,故曰向。
问:何谓三贤。
答:菩萨修行成佛,经历四十一位。初三十位为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十位谓之三贤,以其尚未证真,故但曰贤。
问:何谓十圣。
答:即四十一位之后十一位。所谓十地等觉则为十圣。以既证真,故曰圣也。
问:何为十住。
答:修菩萨行者,已满十种信心。得住佛种。(将来发达即成佛果)故曰住。其十次第,曰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是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问:何为十行。
答:十住已满,自德已立,堪以度人,故曰行。其十次第,曰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
问:何为十回向。
答:十行已满,不居其功,故曰回向。其十次第,曰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
问:何为十地。
答:回向已满,方登佛地,渐次圆满。其名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问:十地及等觉有十一位,何以只称十圣。
答:等觉一位,为第十地之极,故与十地合为一位而只称十圣也。
问:千百年前之罗汉与菩萨,已成菩萨与佛者,当不知凡几。今仍沿用旧称曰罗汉曰菩萨。在已成佛菩萨者。原无所计较。在崇信佛菩萨者,似不能不作一间题。不识有研究之必要乎。
答:学佛者,当依法不依人。今之称罗汉菩萨与佛者,俱依其法而称之也。但依经典定名,不应妄生分别。
问:菩萨名位,不知缘何而起,得众共认。印度自佛灭后,菩萨阿罗汉代有其人。而吾国独付阙如。即若比丘中之智者杜顺南岳六祖等居士中之传大士庞公等,纵不敢上跻马鸣龙树无著。至语功德于狮子觉等小菩萨,恐未遑多让,而竟无以菩萨称者,何耶。
答:佛法入我国后,已在像法时代。虽有大德,无人证明其行位,故未便滥称。
问:华严经言,菩萨境界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未知到何级断见思,何级破尘沙,何级豁无明。又何谓圆教别教通教。如六祖能大师之境界,已能超轮回证无生否。
答:天台宗以佛教法应机不同,分为四类。见思惑重者。为说三藏教。见思惑轻者,为说通教。见思者三界内凡夫之惑也。无明重者,为说别教。无明轻者,为说圆教。无明者,根本烦恼界外菩萨之惑也。圆教机初信。先断见,七信断思尽,与别教七住,通教已办地,藏教四果齐。圆教机十信,断界同外尘沙尽,与别教十回向,通教菩萨地(但界内)齐。圆教机初住,豁破无明,与别教初地齐。别教十地。与圆教十住齐。别教等觉,与圆教初行齐。圆教二行以后所断微细无明,非别教所能知矣。详见教观纲宗。能大师已证无生。按菩萨见思惑尽,即证无生也。
问:有人谓孔颜乃菩萨化身。江易围先生亦云,孔老乃菩萨示现觉世者。衡诸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之交,似应宜有然者。老居士于意云何。
答:从理而言,自可云然。就事而言,未必尽是。如来法身遍满法界,所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无情且可为佛之化身矣,况孔颜哉。然应具道眼观之,不可同于俗眼也。
问:准提有称准提王如来者,有称准提王菩萨者,究竟以何为是。并又有称佛母准提,此名为何。亦请示知。
答:菩萨因名,如来果名,可俱用也。因此等菩萨,都是已证佛果,还作菩萨者。佛母即菩萨之异名。
问:普贤行愿品偈语,既是普贤菩萨所说,何以有[如彼普贤菩萨行愿我与彼皆同等,愿诸智慧悉同彼,]等之语。且偈语中如此者甚多,不知何故。
答:有二义。一谓代众生作发愿口吻,二谓泛指一切能修普贤行愿之菩萨也。按菩萨以其德行为名,原无人我之相,固不可以凡夫知见为例。
问:余尝疑佛弟子除诸声闻外,若菩萨中之交殊慈氏药王药上,现有生地,其余即普贤未必实有其人。或者说大乘经时所化之假名,故动云数万亿。其名字纯以表德,漫无姓氏国籍,如庄列中所托之某子而已。普贤更可疑,往往目赞曰修普贤行。岂远劫前有菩萨名普贤者,而袭用其名,如吾地羿与子都之类欤。
答:菩萨有从他世界来,故记载不详。以德立名,凡圣同例。有何疑乎。
问:文殊表智,普贤表行,观音表德。鄙意以文殊亦具普贤行,观音德。普贤亦具文殊智,观音德。观音亦具文殊智,普贤行。此即帝网行重重相摄未知然否。
答:诚然。所以分别者,为应度者说耳。
问:太虚法师所讲佛说八大人觉经[……天魔即他化自在天魔,欲界六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为天魔。天魔亦有粗细,粗者为欲界自在天魔,……细者为住不可思议逆行菩萨。……]查华严经十地菩萨,多作各种天王。夫菩萨…
《古农佛学答问卷一 (四圣应化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