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忍其皮也。至謂爲學者表率,則華嚴境界,情與無情同一法界,正不得生取舍于其間矣。伊尼鹿名。
問:[諸佛菩薩殊勝因緣]載二月十九爲觀音聖誕,六月十九爲觀音成道,九月十九爲觀音勝緣。雲與此土衆生有緣,故于九月十九亦列爲紀念日。除二月六月外,九月當別有所本。求詳示。
答:菩薩紀念,大概只有一次。而觀音獨有叁次者,即是其應現之繁,與衆生多緣之事實。但二月十九爲誕日,載在叢林清規中。其余二日,未見出處。
(八)地藏王菩薩
問:地藏王菩薩究司何事。
答:此大士誓願宏深,常救地獄衆生出苦。所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且閱地藏本願經,便知其詳。
問:地藏于遠劫前爲長者子,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爲是罪苦衆生廣設方便,盡今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但十方世界衆生無邊,欲求度盡,勢不可能。然則地藏因發宏願,將永無成佛之一日乎。
答:衆生無邊,菩薩願亦無邊,豈有不可能者。至成佛與否,原是受報與不受報之語,豈真地藏之德尚不及佛者乎。觀音文殊,皆是古佛再來,安知地藏菩薩非早已成佛乎。
問:閱地藏本迹靈感錄第叁頁,知列地藏菩薩兩邊者,右爲道明和尚,左爲道明之父闵公。今閱佛學半月刊第四十九期,慧舟答景瑞居士問中,稱列地藏左邊者名目連和尚,列右邊者名道明大師。二說未知孰是。
答:以靈感錄爲是。(半月刊第五十二期第二十六頁,已更正。)
問:世俗傳傳蘿菔者,即目連尊者也。又說目連尊者,即地藏菩薩也。因目連曾以錫杖打破鐵圍城,舍利珠照開地獄門。而贊工藏偈中,又有雲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因此故又稱目連即地藏也。祈開示以免誤會。
答:目連尊者,即佛之大弟子摩诃目犍連,譯義爲采菽氏。地藏菩薩,即常怛發願度脫苦惱衆生之大士。有地藏本願經及地藏十輪經專載其事,不可混淆。錫杖爲比丘行道之器,宜目連所執。明珠乃地藏利生之具。舍利珠杜撰可笑,傳蘿菔俚俗不堪,不足道矣。
(九)一切聖境之研究
問:何爲聖種。
答:凡夫造業受報,常在六道,生死輪轉,不得出離。反是即謂之聖。其種有四,一聲聞,二緣覺,叁菩薩,四如來。
問:何爲聲聞。
答:聞佛說法音聲而得道果,故曰聲聞。其類有四,一須陀洹,二斯陀含,叁阿那含,四阿羅漢。
問:聲聞四果其義若何。
答:須陀洹此雲預流。謂初預聖流,七番生死,得阿羅漢。斯陀含此雲一往來。一番生死,便得阿羅漢。阿那含此雲不還。盡此一生,便得阿羅漢。阿羅漢此雲無生。謂永不複來叁界受生也。此爲四果之極。
問:何爲緣覺。
答:謂觀因緣生法而證覺道,故曰緣覺。其出離叁界。與羅漢同,而德乃較勝。
問:從初果須陀洹至妙覺,其間修證次第地位,可否簡單示明。或應看何經論,可經備知。
答:須陀洹是小乘果名,妙覺是大乘果名,應分別論之。小乘位有七賢四聖。七賢者,五停心別想念總想念暖頂忍世界第一也。四聖者,須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來)阿那含(不來)阿羅漢(無生)也。大乘位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四十二位。如初住中開出十信,則爲五十二位。若第十回向中開出四加行,則爲五十六位。妙覺是佛位。通常除佛位,故稱菩薩四十一位,或五十一位,或五十五位。若欲詳悉其名,可考教乘法數,及大小佛學辭典。若欲明其修證,小乘果位看俱舍論賢聖品,大乘果位看大乘入道次第章,及華嚴經楞嚴經。再如統大小乘而比較之,則看天臺宗之四教儀。(有集注)及教觀綱宗,或賢首宗之五教儀。
問:斷盡何惑,方證須陀洹果。證須陀洹果者,已證真谛否。
答:證須陀洹果者,才見真谛,未證真謗也。
問:叁界唯識而有,然阿羅漢已超叁界,則情識破盡,固不待言,既情識已盡,則能所已忘,因何謂之偏空,抑情識未淨耶。
答:羅漢但證人空,未證法空,是以但得自度而無度人方便。故曰偏空。
問:何爲十六羅漢。
答:十六羅漢皆佛弟子。羅漢中之長老,其名曰賓度羅跋羅墮阇尊者,迦諾迦跋蹉尊者。迦諾跋厘阇尊者,蘇頻陀尊者,諾讵那尊者,須跋陀羅尊者,迦理尊者,伐阇弗羅尊者,戌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羅怙羅尊者,那伽犀尊者,因竭陀尊者,代那波斯尊者,阿氏多尊者,住茶半托迦尊者。
問:諸羅漢名其義可得聞乎。
答:曾見經論者,如賓度羅跋羅墮阇即賓頭盧墮頗羅墮,此雲不動利根。諾讵那即諾矩羅,此雲鼠狼山。須跋陀羅,此雲善賢,羅怙此雲執日。余均未見翻者。
問:十八羅漢出自何時,其曆史有可考否。
答:皆出佛世,其略史載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問:何謂菩薩。
答:具稱當雲菩提薩埵。此謂覺有情。爲內懷佛道外現凡相者。
問:何謂四向。
答:謂聲聞衆之未獲四果者。即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以其趣向果信而造修,故曰向。
問:何謂叁賢。
答:菩薩修行成佛,經曆四十一位。初叁十位爲十住十行,十回向。此叁十位謂之叁賢,以其尚未證真,故但曰賢。
問:何謂十聖。
答:即四十一位之後十一位。所謂十地等覺則爲十聖。以既證真,故曰聖也。
問:何爲十住。
答:修菩薩行者,已滿十種信心。得住佛種。(將來發達即成佛果)故曰住。其十次第,曰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是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問:何爲十行。
答:十住已滿,自德已立,堪以度人,故曰行。其十次第,曰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無屈撓行,無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難得行,善法行,真實行。
問:何爲十回向。
答:十行已滿,不居其功,故曰回向。其十次第,曰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諸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隨順一切衆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入法界無量回向。
問:何爲十地。
答:回向已滿,方登佛地,漸次圓滿。其名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問:十地及等覺有十一位,何以只稱十聖。
答:等覺一位,爲第十地之極,故與十地合爲一位而只稱十聖也。
問:千百年前之羅漢與菩薩,已成菩薩與佛者,當不知凡幾。今仍沿用舊稱曰羅漢曰菩薩。在已成佛菩薩者。原無所計較。在崇信佛菩薩者,似不能不作一間題。不識有研究之必要乎。
答:學佛者,當依法不依人。今之稱羅漢菩薩與佛者,俱依其法而稱之也。但依經典定名,不應妄生分別。
問:菩薩名位,不知緣何而起,得衆共認。印度自佛滅後,菩薩阿羅漢代有其人。而吾國獨付阙如。即若比丘中之智者杜順南嶽六祖等居士中之傳大士龐公等,縱不敢上跻馬鳴龍樹無著。至語功德于獅子覺等小菩薩,恐未遑多讓,而竟無以菩薩稱者,何耶。
答:佛法入我國後,已在像法時代。雖有大德,無人證明其行位,故未便濫稱。
問:華嚴經言,菩薩境界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未知到何級斷見思,何級破塵沙,何級豁無明。又何謂圓教別教通教。如六祖能大師之境界,已能超輪回證無生否。
答:天臺宗以佛教法應機不同,分爲四類。見思惑重者。爲說叁藏教。見思惑輕者,爲說通教。見思者叁界內凡夫之惑也。無明重者,爲說別教。無明輕者,爲說圓教。無明者,根本煩惱界外菩薩之惑也。圓教機初信。先斷見,七信斷思盡,與別教七住,通教已辦地,藏教四果齊。圓教機十信,斷界同外塵沙盡,與別教十回向,通教菩薩地(但界內)齊。圓教機初住,豁破無明,與別教初地齊。別教十地。與圓教十住齊。別教等覺,與圓教初行齊。圓教二行以後所斷微細無明,非別教所能知矣。詳見教觀綱宗。能大師已證無生。按菩薩見思惑盡,即證無生也。
問:有人謂孔顔乃菩薩化身。江易圍先生亦雲,孔老乃菩薩示現覺世者。衡諸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身之交,似應宜有然者。老居士于意雲何。
答:從理而言,自可雲然。就事而言,未必盡是。如來法身遍滿法界,所謂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無情且可爲佛之化身矣,況孔顔哉。然應具道眼觀之,不可同于俗眼也。
問:准提有稱准提王如來者,有稱准提王菩薩者,究竟以何爲是。並又有稱佛母准提,此名爲何。亦請示知。
答:菩薩因名,如來果名,可俱用也。因此等菩薩,都是已證佛果,還作菩薩者。佛母即菩薩之異名。
問:普賢行願品偈語,既是普賢菩薩所說,何以有[如彼普賢菩薩行願我與彼皆同等,願諸智慧悉同彼,]等之語。且偈語中如此者甚多,不知何故。
答:有二義。一謂代衆生作發願口吻,二謂泛指一切能修普賢行願之菩薩也。按菩薩以其德行爲名,原無人我之相,固不可以凡夫知見爲例。
問:余嘗疑佛弟子除諸聲聞外,若菩薩中之交殊慈氏藥王藥上,現有生地,其余即普賢未必實有其人。或者說大乘經時所化之假名,故動雲數萬億。其名字純以表德,漫無姓氏國籍,如莊列中所托之某子而已。普賢更可疑,往往目贊曰修普賢行。豈遠劫前有菩薩名普賢者,而襲用其名,如吾地羿與子都之類欤。
答:菩薩有從他世界來,故記載不詳。以德立名,凡聖同例。有何疑乎。
問:文殊表智,普賢表行,觀音表德。鄙意以文殊亦具普賢行,觀音德。普賢亦具文殊智,觀音德。觀音亦具文殊智,普賢行。此即帝網行重重相攝未知然否。
答:誠然。所以分別者,爲應度者說耳。
問:太虛法師所講佛說八大人覺經[……天魔即他化自在天魔,欲界六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爲天魔。天魔亦有粗細,粗者爲欲界自在天魔,……細者爲住不可思議逆行菩薩。……]查華嚴經十地菩薩,多作各種天王。夫菩薩…
《古農佛學答問卷一 (四聖應化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