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正念念佛?
——寬見法師在河北遷安佛七的開示
(弟子根據錄音整理)
阿彌陀佛!上體下慧老和尚慈悲,上常下如大和尚慈悲,上定下空大法師慈悲,還有上常下進大法師慈悲,還有土登活佛慈悲。
今天,非常有幸,體老召喚我,我馬上從北京趕了過來。到了這兒我非常震撼,我很欽佩大和尚的這種氣魄,你看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大講堂矗立在這兒,這麼多的信衆能夠在這裏一起如法地修行、念佛,能夠聆聽十方的善知識來這裏爲大家開示,這真的是多生多世福報的顯現,這必須有大的心願、大的心量,發大願、發大菩提心才能夠達成。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體老常年佛七不斷,體老的佛七可以說是在我們大陸都是享譽已久,參加體老的佛七,沒有一個不是法喜充滿的。今天我們能夠來到這裏,隨體老一起打這一個殊勝的佛七,今天是第叁天,想來大家每一個人都已經有很深的體會和收獲了吧?(答:有。)有沒有感到我們狂躁的身心現在已經安靜下來啊?(答:有。)有沒有感覺到我們內心那種躁動的火焰現在也開始平息下來啊?(答:有。)有沒有面對人生、面對逆境、面對困惑、面對不順,感覺自己有更大的力量了啊?(答:有。)
佛法不僅僅是一種文字,不僅僅是一種知識,佛法首先是一種實證的經驗,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先不要談出世的解脫,學習佛法首先能夠指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熄滅煩惱,解決我們的困惑。所以,我們要樹立起正知正見來認知佛法,避免導入學佛的誤區當中。現在我們國家的宗教政策越來越好,我們學佛人呢可以自由自在地學習佛法。然而,佛法博大精深,我們學佛的人雖然很多,但是真正學佛能夠上道的人還是鳳毛麟角,誤區還是非常非常多。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善知識的引導,要依止善知識,如果說沒有善知識,我們即使是再精進修行,就好比是什麼呢?好比是一個瞎子,你把他放在茫茫的原始森林當中,他要想從這個森林當中走出去,可不可能啊?(答:不可能。)必須要有向導和明眼的善知識手把手地牽著我們,走出這種無明的、黑暗的原始森林。所以說我們現在在這個時代,邪知識如恒沙衆,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而真正能遇到善知識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稀有難得。真正的善知識,往往都非常謙虛,也非常低調。真正的善知識,也不會在他的腦門上貼一個標簽:“我是善知識。”但是邪知識很可能會給自己貼種種的標簽,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樹立起正知正見,把自己的眼睛擦亮,學會去明辨是非美醜。所以,要有對佛法的一種正確的認識。
我們今天坐在這參加)體老的佛七的人,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可能還是當地的人比較多一些吧?你們太有福報了,恭喜你們,阿彌陀佛!我們學佛有一個廣大的心量,其實打佛七,或者說我們修淨土,其實所有的宗派,它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佛講的所有的這些宗派都是互不矛盾的,我們不要把各個宗派看成是互相獨立、各不相幹的,其實不是這樣子。有些人說我就是念佛的,有些人說我就是學禅的,有些人就說我就是學密的,好像把這個學佛搞成是軍閥割據似的,你是哪個部隊的,我是念佛這個部隊的,你是修禅這個部隊的。不是這個樣子。我們都是佛的弟子。《法華經》裏頭講,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爲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佛之所以出世說法的目的,無非就是能夠開顯佛之正知正見,爲衆生示現佛的正知正見,令衆生悟佛的正知正見,最後入佛的正知正見。這個所謂正知正見呢,也就是去洞察諸法實相,洞察人生的真谛。我們觀察這個世界,觀察人生,用的都是什麼啊?用的都是顛倒妄見、顛倒夢想,所以《心經》裏講,要遠離顛倒夢想,才能得到究竟涅槃。我們既然是顛倒夢想,與這個人生的真谛那就差得非常遠。所以,一直以來我們根深蒂固認爲是正確的東西,其實很可能是錯誤的。就像剛才我們說的,這個學佛不要搞這個軍閥割據,其實不管是顯,是密,是南傳佛教,北傳佛教,或者是漢傳佛教,其實它們的實質都是一樣的。我們學佛不管你是學哪一個宗派,其目的首先第一個都要解決我們的煩惱,我們六根所面對的這一切的境界。由于我們的無明、貪愛,由于我們的我執和自他的分別,有你的、我的,生起貪嗔癡等諸般煩惱,而這一切的煩惱就必須要運用佛法智慧來對治它。不管你是學禅也好,學密也好,學淨也好,其實也都是這個目的——對治我們的煩惱。當然,煩惱有淺層的,有深層的。先能夠對治我們淺層的煩惱,最後才能談到出世的解脫,乃至究竟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我們不要忘失這個,我們要把學佛的這個原理還吃透,我們在這裏念佛,念佛的原理是什麼呢?爲什麼我們每天要在這裏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的目的是什麼呢?是不是阿彌陀佛需要我們念他啊?是不是阿彌陀佛心裏很空虛,需要我們大家念他啊?不是,我們念佛是念給誰聽的?(答:自己。)念佛不是念給佛聽的,我們念佛是念給自己聽的呀!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有一個不變的佛性,這個佛性與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也是不一不異,常住不滅。這也就叫如來藏。它就像一個摩尼寶珠,其實我們是人人本具,就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靜坐七日七夜,終于夜睹啓明星而開悟,于是就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說,其實我們這個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我們這個佛性,這個如來藏,其實是人人本具的,它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佛性也是一樣,不增不減,也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但是爲什麼我們現在有沒有發現我們的佛性呢?其實大多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也不敢想,我們有這一個佛性,如果說我們有這一個佛性,那麼我們爲什麼有那麼多的煩惱和困惑呢?那爲什麼我們眼睛一望過去,還有很多的迷茫啊,還有很多的黑暗啊,還有很多的恐懼啊?我們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是不是就恐懼啊?你看,我們現在坐在這裏,大家歡不歡喜啊?(答:歡喜)哎,可是,如果說是半夜一點鍾,大地漆黑一片,你獨自一個人,讓你坐在這裏,伸手不見五指,歡不歡喜啊?(答:歡喜。)當然還會有歡喜的,那是因爲,你心裏頭有光明。但大多數人恐怕就沒有在這裏這麼自在。哇!伸手不見五指啊!我前面有個什麼東東啊?後面有個什麼東東啊?忽然聽到一聲響,哇!什麼來了,是嗎?所以說,因爲我們看不見,我們就會感覺到恐懼。爲什麼看不見呢?沒有光明,黑暗,我們不能夠掌控,我們對周圍的環境不能夠掌控,這時候就會導致我們落入恐怖、未知的這種境界。但是,如果把這個光一下照進來,你周圍看得清清楚楚,你的恐懼還會有嗎?至少消失了一大半,往前看看,往左看看,往右看看,往後看看,什麼都沒有,沒事了。或者再一看,哇!有佛,有菩薩,對不對?你還會怕嗎?不怕了。所以說,我們也是如此,你看我們爲什麼有那麼多的煩惱、恐懼、疑惑,有時候會心裏堵得慌,有時候真是覺得這心裏頭很沈很沈啊,像落了個大石頭似的;有沒有一想到明天就會感覺有一種無力和焦躁,有沒有啊?(答:有。)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爲我們面對一些境界,不明白會發生什麼,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因緣和果報,所以我們就會陷入一種恐懼當中。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做一個明白人,如果說成爲一個明白人,你再也不會有恐懼了。
孔子曰,叁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個不惑就是沒有疑惑,這個沒有疑惑重不重要啊?(答:重要。)就是看明白了,人生看透了,世界看透了。你說“這人完了,要遁入空門了,看破了”,這個“看破了”不是貶義詞啊。看破了是什麼,看破了就是看透了,把這個世間完完全全地看透了。所以說再也沒有恐懼,就像我們把這個山河大地,把這個世間出世間,把這十法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也不會有恐懼了。我記得有一首歌唱到:“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爲什麼我們世俗人也會發出這種呐喊呢?就是因爲沒有慧眼,看不清楚,看不明白,所以我們才感到無奈、空虛。即使你有很多的錢,你也會恐懼,大家說沒錢慌不慌啊?慌是吧,有錢慌不慌啊?(答:慌。)有錢還是慌啊!我也見過有錢人,有錢不見得就不慌啊,有錢人可能還是慌啊,沒錢有沒錢的慌,有錢有有錢的慌,慌的這個東西不一樣,但慌的結果是一樣的,都還是慌啊。其實呢,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看不明白。我們講一些佛法的最基本的道理,我們學習佛法,那麼佛法主要是講的是什麼啊?能不能用最簡單的,用兩個字能不能概括一下,佛法講的是什麼?(答:因果。)因果,答對了!因果這兩個字兒簡不簡單啊?(答:簡單。)真的很簡單嗎?你明白因果是怎麼回事兒,好了,可以當我老師了。你真明白因果是怎麼回事兒,就沒有煩惱了,絕不會再有煩惱了!深信因果就足夠使你成爲聖人,不說其他了,你能深信因果,已經可以證得初果,須陀洹果。你就深信因果,就修這個因果觀,就足以成爲聖人。
我們的煩惱都是從哪兒來啊?從無明而來。無明是什麼呢?都是對于我、我執,看不透,放不下,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是由于對自我的執著而來。我們每個人最想要的都是什麼東西啊?喜歡什麼?名、色、財、食、睡,五欲,是不是啊?而這個五欲,是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呢?(答:不是。)往往是什麼?想要,就是得不到。得不到就怎麼樣?煩惱,對吧?你看看我們不管是工作當中,做生意,還是在家庭裏頭,往往都是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離不開,對吧?煩不煩惱啊?那你要是在這裏學佛了,你怎麼樣對治這個煩惱啊?就用因果兩個字兒。打個比方,你也做生意,他也做生意,做的都是同樣的生意,怎麼他就這麼順呢,怎麼我就不行呢,什麼原因呢?煩不…
《如何以正念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