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些生理學家尚進一步發現,人類的各種行爲能力及心理活動,主要是由于大腦皮層的控製,而這些腦細胞之間所形成的神經元(其功能相當于電晶體電路中構成聯系的配線),如果這些神經元愈是發達或複雜,則大腦的各種功能,例如記憶、推理、想像或反應的方式便愈爲靈敏、巧妙和迅速,而這些神經元的發展,在零歲和兩歲之間可說最爲迅速,據估計,在這短短的兩年之間,其發育進展的程度幾乎與兩歲至二十歲之間的發展完全相等,由此可見,出生之後至兩歲的期間,有計劃的學習活動(促進神經元的發展)是何等的重要。爲了證明這種觀點的正確性,西德有一位學者威士德(Frederic Vester)曾經以老鼠作實驗,他將剛出生的老鼠分成兩組,經過兩周後,便解剖老鼠的頭部,發現這兩組老鼠的腦細胞中,屬于視覺中樞的神經細胞平均有十四個接點(相當于神經元的數個),然後將其中一組(B組)的小老鼠之眼睛縫合起來,使其不見外物或接觸外物的刺激,而A組不縫眼,兩周後又解剖這兩組的頭部,結果發現A組老鼠的腦部接點數已經急速增加至八千,而B組老鼠的接點數卻始終未能增加,經過一個月後,他讓B組恢複視覺,不過事後不論如何,B組老鼠視神經細胞的接點數也都沒有什麼增加,而且一直都停留在原先的程度,永遠都跟不上A組,而成爲一群幾乎無法學習的白癡老鼠,這一個實驗也就再次的證明出生後及時獲得有效刺激的迫切性和必需性。
(6)印度狼童的實例和啓示:一九二○年有一對傳教士夫婦在印度加爾各答西南方的一個山上捕獲了兩只怪物,這兩只怪物渾身長毛,他們將這些毛發剃開之後,才知道是“人”,原來她們都是因爲出生後發現是女孩,而當地奇怪的習俗是生了女孩便要將她丟棄,因此她們的父母也不例外,將她們分別丟到山上,使其自生自滅,沒想到後來竟被野狼撫養長大。她們被捉後分別被命名爲“伽瑪大”和“亞瑪大”,前者年齡較大,約七足歲,後者較小,只有兩足歲左右,她們由于長期生活在狼的環境中,因此也就養成了與狼相似的各種習性,例如她們無法用兩只腳站立,只會四肢爬行,而且跑起來非常迅速,有時連狗都追不上,鼻子也特別敏銳,白天大都喜歡睡覺,晚上則精神奕奕,而且每天晚上都要定時(在十時、淩晨一點和叁點)嚎叫叁次,以便與郊區的狼群相呼應,她們眼光非常銳利,能在黑暗中看見各種物品,吃東西或喝水時完全與狗一樣,只用舌頭舔食,而且年齡較大的伽瑪大,喜歡吃生肉,對于腐肉尤感興趣,有一次在庭園中發現一只死雞,竟然咬著死雞跑到森林中加以生食,回來時嘴邊沾滿了雞血和雞毛。平時看到雞時也常有加以追逐和咬死的習慣和沖動。天氣變熱時,這些狼童就伸出舌頭像狗一般的喘氣,她們的肩膀異常寬大,身體很強壯,下肢呈彎曲狀,一聽到聲音就立即豎起耳朵,生氣時就像狗一般發出低沈的吠聲,如果看到有陌生人接近,則露出尖銳的牙齒,並發出吠聲加以警告。由于她們長期生長在野狼的環境中,缺乏人類的教養,因此事後的教學極爲困難,尤其是狼女,回到文明社會後的第二年才學會第一句話“水”,四年之後也才只學會了六句話,直到十七歲那一年因患尿毒症死亡時,前後訓練十年也只學會了四十五個單字而已,然而小狼女由于年紀較小,學習能力反而較佳,教育兩個月之後便學會了同樣的一個單字“水”。由此可見,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以及智慧能力,主要還是受到後天生活環境的影響最大,因此一個人所以會成爲一個“人”,所以會說什麼話、會有什麼樣的行爲舉止,甚至思想觀念,幾乎全然都在幼年的發育期間所逐漸塑造和薰陶而成的。近年來許多心理學家發現,爲什麼小雞或小鴨出生後能夠永遠追隨它們的母親,小鳥得什麼能夠正確辨認自己的母鳥而不會看錯“鳥”,其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爲動物在出生後這段期間(大約在一周內)記憶能力特別強,對于所見所聞的一切均能清晰而完整的加以記憶,而且保持終身難忘,此即所謂銘印的作用(imprinting)。由上述的幾個實例,我們便不難體認一個人的幼年時期是如何的需要教育和訓練。
(7)德國卡爾維德的實驗報告。一八一八年德國有一位牧師卡爾維德(Karl-Witte)曾經寫了一本書“卡爾維特的教育”,書中詳細描述他自己如何將一個資質平庸的兒子作有計劃的訓練,終于使他長大後成爲一位人人稱羨的天才,他由于始終堅信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教育,而不是先天資質或天賦才能,能夠影響兒童成爲英才或庸才的主要原因,並不在于天賦的多少,而在于出生後至五、六歲期間的教育如何......一個普通資質的嬰兒,若能給予良好的教育,一定也可以成爲極優秀的人!”他結婚後不久生了一個孩子,可惜活不到四個月就去世,一八○○年他又生了第二個孩子,他就替他取了一個與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卡爾維德,這個孩子由于反應很遲鈍,因此,大家都擔心他的資質並不優秀,然而這位牧師並不氣餒,而且毫不猶豫的從事“語言教學法”的實驗。他發現嬰兒能夠看見東西之後,便把手指放在他的眼前加以幌動,等嬰兒的視線跟著手指移動時,就以標准的德語說:“手指、手指。”而且反覆說明幾次,此外他又繼續教他身體上的各種器官以及他身邊各種物品的名稱,結果在耐心的教導之下,這個大家起先懷疑是白癡的孩子,不久竟然都能了解這些名稱的意義。此外,牧師還經常帶他到野外觀察各種大自然的事物,並且告訴他這些花草樹木、橋梁河流、鳥獸動物等等一切所見所聞的事物。而且只要有疑問都讓他自由發問,有意見也盡量使其充分表達。爲了培養兒童良好的氣質和道德的觀念,他們夫婦在家庭中都盡量不說粗魯、憤怒或爭吵的談話,並且隨時表現高尚文雅、端莊有禮的舉止,以便給予孩子最佳的榜樣。他表示:“我在家中絕不放置任何粗俗、低級的東西...每個房間的家俱都經過慎重的考慮和選擇,牆上的圖畫色調極優美。”“如果卡爾不喜歡吃某種食物,我們並不勉強他......我們夫婦沒有偏食的習慣,所以能給他良好的榜樣。”“我們也告訴他,克製欲望是必須的。”“不能對孩子太寬大,尤其是當他做壞事時,一定要教導和糾正。”“只要卡爾的動機是正當的,他的任何質疑我們都不加以禁止,並且在可能的範圍,我們都會給他答覆。”“卡爾最喜歡欣賞繪畫,所以我們就買了許多畫冊給他看,也說明給他聽,然後要他說明一遍畫冊的內容。”“我並沒有教他寫字,等到他想學寫字時才教他。”“每天用功的時間只有十五分鍾,在這期間務必要他集中心力和注意,所以卡爾在用功時都能專心一意,而變得很喜歡這段學習的時間。”爲了訓練孩子的語文能力和記憶力,牧師常講故事或念書給他聽,講完後還要求孩子重覆說一遍,由于這種不斷訓練的結果,卡爾在五歲時,就居然學會了叁萬個單字,而一般的孩子在五歲時平均只學會兩千零七十二個單字(根據美國史密斯女士的調查統計)可見語彙的增加遠遠超出其他一般的兒童。爲了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牧師常念故事書給他聽,但是常常在念到一半的時候表示現在爸爸沒有空再念,希望他自己去看,由于孩子很想把它看完,因此也就很熱心而自動的學習這些文字。此外,牧師又買了許多印有德文與拉丁文的字母以及○至九數目字的卡片,讓孩子學習,孩子會念了,就要他念給父母聽,如果念對了,就加以誇獎一番,如果念錯了,就多念幾次給他聽,不到幾天,他就把這些字母和數字全背下來,接著就教他拼音及單字,到六歲時,他便學會流利的讀寫德文和拉丁文,牧師又教他法語,而且盡量以有趣的遊戲的方法來教他,不到一年,他就可以閱讀簡單的法文書籍,後來又教他義大利文,不到半年,就能看懂義文書籍,七歲開始學英文,也只費了叁個月的時間,再學希臘文,一共費了六個月的時間,到了八歲,卡爾便已經能夠閱讀許多世界的名著。
這位牧師在教孩子語文時,絕不從文法開始,而是盡量讓孩子多看各種語文的書,譬如同樣是“伊索寓言”的故事書,就讓他看德文、義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英文等等不同的版本,而且他的教育也不止限于某一方面,除了文學之外,物理、化學、數學、自然科學也都同樣教他學習。卡爾在九歲時參加大學入學考試及格,十歲便進入來比錫大學,後來轉至哥丁根大學,十二歲時寫了一本叁角的書,次年出版,在這一年也取得了哲學博士的學位,十六歲時又得到法學博士學位,並且被任命爲柏林大學教授,十八歲赴義大利研究法學及但丁文學,成爲但丁權威。叁十四歲時轉至哈雷大學,至八十叁歲才去世。有些讀者可能認爲卡爾從小就如此的用功,身體必定不甚健康,童年必定不會很快樂,然而事實並不如此,他十歲那年,德國名詩人與語言學家海涅(Heinrich Heine, 1791-1856)曾經加以測驗,發現卡爾不僅是個驚文的語文奇才,而且精神愉快,身體也很健康。因此可以說是一個身心發展非常健全的孩子,並不因爲用功過度而有失常的現象。
(8)由世界一些優秀民族成就,原因的探討,也可以證明“強調幼年的教育,將來才能有輝煌的成就”。在日本有一位猶太人寫了一本書,書名是“猶太人的教育”,作者在書中說明了猶太人如何培養天才的秘訣。猶太人目前散布世界的人口總共只有一千六百萬人,比我們臺灣人口還要少,然而他們曆年來榮獲國際公認最具權威的諾貝爾獎,卻占全部得獎人的百分之叁十二之多,爲其他各民族之冠!目前猶太人移居美國的人口約有六百八十萬人,在比例上僅占全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叁點二,然而在美國大學攻讀博士的猶太人,目前竟然占全部博士班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九,而美國著名的大學中,猶太籍的教授竟然占了百…
《如何教育孩子成爲超級英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