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教育孩子成爲超級英才▪P3

  ..續本文上一頁分之叁十至五十的比例,這種傑出的表現,著實令人不勝驚訝!爲什麼猶太人的成就能夠如此的傑出呢?主要的原因很可能與他們特別重視家庭教育與早期的幼年訓練有極爲密切的關系,一般猶太人的孩子從叁歲起就必須接受文字的教育,而且不管這些文字的內容兒童是否能夠了解,都必須不斷反覆加以背誦和學習,此外,猶太人的父母不是每天經常跟嬰兒說話,就是播放音樂給嬰兒欣賞,或由父母輪流唱歌給嬰兒聽,他們時常在嬰兒的搖籃或床邊四周挂著許多圖畫,使嬰兒能夠經常觀看,並且常常更換這些圖畫,以便刺激他們認知的能力。由于猶太人如此普遍的重視幼兒教育,因此他們的孩子大都能夠奠定未來學習的良好基礎,難怪長大之後也就人才輩出。

  除了猶太民族之外,古代的希臘也出現了不少震古铄今的著名人物,例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斯多德、阿基米德、畢達格拉斯......等等,然而雅典的人口在全盛時期也不過是五十萬人而已,而且五分之四都是奴隸,自由民不過僅僅十萬人而已,然而爲什麼他們也會孕育出那麼多的曠世奇才呢?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主要還是得力于他們非常重視幼年教育的習俗,他們認爲小孩最遲在叁歲之前一定要接受教育,不僅要學會閱讀,而且還要學會寫字、說話和音樂,因爲這些都是充實內在美的必備條件,與體操運動鍛煉體醜的外在美一樣的重要。由于過去特別強調幼年時期的認知教育,因此也就培育了不少的人才。我國古代也有類似的風尚,孩子從小便要背誦許多經典詩文,因此也産生了許多博學的大儒,不過自民國以後,西風東漸,重視兒童個性的心理學發達之後,國人便不再強調幼年時期的訓練,結果與後來的希臘一樣,不僅國語文程度一落千丈,而且在科學、藝術,及文化道德方面均缺乏深具創意的偉大人物,這實在是一種值得吾人深思猛省的一個教訓。

  蘇俄一向都被視爲一個農業國家,工業與教育一般都被視爲比較落後,然而事實上並不盡然,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目前它的戰略武器之性能,與美國相比幾乎都有過而無不及的現象,因此他們的科技也大都居于領先的地位。事實上這也是他們重視教育的結果。例如根據最近的統計,他們高中學生修習微積分的共有五百萬人,而美國高中生念微積分的只有十萬五千人。此外蘇俄的教育家古兒布士卡雅曾說:“教育需從出生那一天就開始,最重要的是學前時期的訓練。”另一位教育家馬卡列因克也表示:“五歲前的教育最重要,人類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九成均在此。”蘇俄就學年齡雖然是七歲,然而托兒所和幼椎園卻非常富有彈性,凡是出生後兩個月至七歲的各種年齡之幼童均可以入學,學習的教材程度也很高,而且幼稚園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那就是一律使用英語來教學,由此可見其刻意培養下一代的用心昭然若揭。

  在美國方面,近來對于學前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轉變,例如在一九二○年代,幼稚園只是重視幼兒身體的保健和生活習慣的養成,到了一九四○年代便改爲重視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和情緒方面健全的發展,然而到了一九六○年代,卻同時重視社會、情緒、知覺、認知與語言方面力求均衡的發展。一九六五年詹遜總統還訂定了一個著名的幼兒頭腦開發計劃(Head Start Project),以便大力提高少數民族的兒童閱讀和寫字的能力,以提高他們的學業程度。此外還動用大量的經費拍攝精心設計的電視教育影片“芝麻街”(Sesame Street)每天播出半小時,使學齡前的幼兒也能獲得非常良好的教育,近來有不少學者更進一步強調,最有效的教育應該從零歲開始,這些學者除了前述的格林都曼之外,哈佛大學的懷特博士也曾經表示:“目前美國有許多教育研究者,包括我自己在內,都已經承認,教育工作應該是從誕生之後便要開始。”“過去幾千年來教育家努力的對象主要都是集中在六歲至十六歲的孩子身上,可是現在世界上的教育家已經明白,教育必須從出生後開始,因此相信今後的十五年內,全世界的教育將産生極大的變化。”由于不斷的強調這種幼年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許多父母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紛紛將子女送往各地這類的訓練機關接受訓練,以便大量提高智慧、語言、數學、藝術、體能或運動技巧方面的能力,有些父母爲了能夠自行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本身也不惜花費十分昂貴的代價,親自參加有關培養“超級嬰兒”的講習會,面對這一股熱潮,哈佛大學的小兒科專家布禮澤頓(T. B.Brazelton)不得不感慨的說:“今天的美國,每一個人都想養一個最聰明的孩子,而不再培養最能適應、也最幸福的兒童。”

  (9)格林都曼的研究和結論:在所有主張開發幼兒智力和潛能的學者當中,最爲著名的乃是美國的格林都曼博士,由于二十幾年前有一位母親帶著一個腦部有嚴重障礙,到了叁歲還不會走路和說話的女孩來請他指導,後來這位母親在他的指示下買了一些初級英文字母課本,並教這一女孩閱讀,結果竟然出現奇迹,很快就學會閱讀,到了六歲時竟然具備了六年級的閱讀程度,這一件事給予都曼極大的啓示,既然嚴重腦傷的孩子都能夠在短短的兩年半中由指導閱讀而超越其他常態的兒童,那麼正常的兒童如果接受同樣的指導,相信也可以收到驚人的效果,因此他便組織一個龐大的研究團體,成員包括醫生、教育家、腦外科醫生、兒童心理學家、幼兒能力開發專家等等,經過二十幾年的深入探討研究之後,終于獲得下列一些驚人的結論:

  [1]、幼兒從兩歲開始就有閱讀的能力,而且越接近零歲,學習語言能力也就愈強,甚至還不會說話的一歲幼兒也有閱讀的能力。

  [2]、幼兒具有強烈的閱讀欲望以及學習的欲望,如果父母不加以限製,則到六歲入學前,他們便可能具備極爲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的總量有時往往要超過以後一生所學的全部。

  [3]、幼兒時期乃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喜歡學習的階段,然而這種求知欲卻往往不幸被父母成人所扼殺。

  [4]、只有幼兒才能具備魔術般的吸收能力。因此由出生到八歲的這段期間乃是最重要的時期,八歲之後便要走下坡,而對學習最具關鍵的時期是一歲到五歲,這時候縱然一次學習五國語言也不會感到困難。

  [5]、父母應該提供兒童學習大量知識的機會,可惜一般的成人往往低估兒童的能力,因此所給予的大都是無法滿足兒童興趣和能力的不適當材料。

  [6]、八歲以前所學習的知識經驗印象最爲深刻,可以終身難忘。

  [7]、學習的能力是年齡愈高,能力愈低,呈現逐年遞減的現象。

  [8]、如果注意指導,一個兩歲一個月大的幼兒,可以達到一般七歲兒童的閱讀能力。

  [9]、閱讀書籍能夠促進腦神經的發達,而且完全不會有不良的後果。

  [10]、凡是優秀的天才,大都在年幼時便具備了良好的閱讀能力,因此從小便應該盡量訓練其閱讀能力,將來才可能成爲傑出的人才。

  [11]、限製了幼兒的閱讀能力,等于是在限製其智力的發展,相反的,培養其閱讀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其智能測驗的成績。

  [12]、要使腦部發展,目前最主要,也最具挑戰性的工作,就是提早教文字,因爲這是能改變個人,也能改變世界的一種革命性的教育方式。

  在十年前有一位非常轟動的韓國神童,名叫金恩榮(Kim Ung Yong),叁歲便能解答高等數學的問題;並開始學習微積分,而且能寫能講中、韓、英、德四國語文,甚至還出版了一本詩集“問天星”。一九六七年曾應邀在日本東京電視臺接受訪問。他的表現不僅使提出問題的大學教授大爲驚訝,而且能夠即席寫出一首英文詩,爲萬千的觀衆歎爲觀止。然而他這種非凡的成就一部分也是由于早年的訓練而來的,他的父母都是韓國的大學教授,他生後八個月,就每天教他漢字(中文),起先是一天一字,然後一天兩字、叁字,到後來六十張漢字卡片兩天內就完全記得,叁歲時,不論什麼書籍都會閱讀,而且能夠了解,七歲便考進美國大學,到美國讀書。除此之外,美國士多娜夫人的孩子十歲也考上大學,英國吉姆斯參森教授的兩個孩子,一個十歲,一個十二歲,也同時都考上英國的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西迪士教授的孩子也在十一歲時就進入哈佛大學,這些孩子所以能夠成爲天才或神童,事實上都不是偶然的,他們都是幼年時代接受特殊訓練的結果,因此杜曼博士有機會都建議父母,如果想要節省以後教育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應該盡早教孩子閱讀文字,最好由二歲甚至一歲、或十個月就開始,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10)目前有不少的實驗可以證明,如果對于幼兒能夠加以刻意的訓練,則其智商可以大幅度的獲得提高。其中非常著名的一個,便是美國威斯康新大學的一群心理學家在米路瓦基(Milwaukee)的貧民區所作的實驗,這一個地區的居民一向以智能不足者居多,他們選擇了母親的智商低于七十五的嬰兒四十個,然後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的二十個嬰兒作控倒組,不作任何特別的指導,而另一組的二十個嬰兒則全部安置在環境優異的特殊托兒中心,這些嬰兒從叁個月開始便分別接受語言及數學課程的訓練,以及其他各種有利于認知發展的刺激,如此繼續到將近小學的時候,發現他們的智商平均竟然高達一百二十四,最低的也達到一百,而且沒有一個是屬于低能的,而另外二十個沒經特殊訓練的控製組的兒童,到達小學的時候,其智商平均僅爲八十五,而且百分之六十均被診斷爲智能不足兒童,可見良好的刺激環境是何等的重要。

  另外一個有趣的實驗乃是日本一位學者伏見猛彌先生,他在東京飯田橋教育中心設立了一所專門發展兒童智能的訓練班,他曾經作過統計,在他班上受過教育的兒童一共有一百零二人,剛入學時這些兒童的平…

《如何教育孩子成爲超級英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