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些生理学家尚进一步发现,人类的各种行为能力及心理活动,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控制,而这些脑细胞之间所形成的神经元(其功能相当于电晶体电路中构成联系的配线),如果这些神经元愈是发达或复杂,则大脑的各种功能,例如记忆、推理、想像或反应的方式便愈为灵敏、巧妙和迅速,而这些神经元的发展,在零岁和两岁之间可说最为迅速,据估计,在这短短的两年之间,其发育进展的程度几乎与两岁至二十岁之间的发展完全相等,由此可见,出生之后至两岁的期间,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促进神经元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为了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西德有一位学者威士德(Frederic Vester)曾经以老鼠作实验,他将刚出生的老鼠分成两组,经过两周后,便解剖老鼠的头部,发现这两组老鼠的脑细胞中,属于视觉中枢的神经细胞平均有十四个接点(相当于神经元的数个),然后将其中一组(B组)的小老鼠之眼睛缝合起来,使其不见外物或接触外物的刺激,而A组不缝眼,两周后又解剖这两组的头部,结果发现A组老鼠的脑部接点数已经急速增加至八千,而B组老鼠的接点数却始终未能增加,经过一个月后,他让B组恢复视觉,不过事后不论如何,B组老鼠视神经细胞的接点数也都没有什么增加,而且一直都停留在原先的程度,永远都跟不上A组,而成为一群几乎无法学习的白痴老鼠,这一个实验也就再次的证明出生后及时获得有效刺激的迫切性和必需性。
(6)印度狼童的实例和启示:一九二○年有一对传教士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方的一个山上捕获了两只怪物,这两只怪物浑身长毛,他们将这些毛发剃开之后,才知道是“人”,原来她们都是因为出生后发现是女孩,而当地奇怪的习俗是生了女孩便要将她丢弃,因此她们的父母也不例外,将她们分别丢到山上,使其自生自灭,没想到后来竟被野狼抚养长大。她们被捉后分别被命名为“伽玛大”和“亚玛大”,前者年龄较大,约七足岁,后者较小,只有两足岁左右,她们由于长期生活在狼的环境中,因此也就养成了与狼相似的各种习性,例如她们无法用两只脚站立,只会四肢爬行,而且跑起来非常迅速,有时连狗都追不上,鼻子也特别敏锐,白天大都喜欢睡觉,晚上则精神奕奕,而且每天晚上都要定时(在十时、凌晨一点和三点)嚎叫三次,以便与郊区的狼群相呼应,她们眼光非常锐利,能在黑暗中看见各种物品,吃东西或喝水时完全与狗一样,只用舌头舔食,而且年龄较大的伽玛大,喜欢吃生肉,对于腐肉尤感兴趣,有一次在庭园中发现一只死鸡,竟然咬著死鸡跑到森林中加以生食,回来时嘴边沾满了鸡血和鸡毛。平时看到鸡时也常有加以追逐和咬死的习惯和冲动。天气变热时,这些狼童就伸出舌头像狗一般的喘气,她们的肩膀异常宽大,身体很强壮,下肢呈弯曲状,一听到声音就立即竖起耳朵,生气时就像狗一般发出低沉的吠声,如果看到有陌生人接近,则露出尖锐的牙齿,并发出吠声加以警告。由于她们长期生长在野狼的环境中,缺乏人类的教养,因此事后的教学极为困难,尤其是狼女,回到文明社会后的第二年才学会第一句话“水”,四年之后也才只学会了六句话,直到十七岁那一年因患尿毒症死亡时,前后训练十年也只学会了四十五个单字而已,然而小狼女由于年纪较小,学习能力反而较佳,教育两个月之后便学会了同样的一个单字“水”。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智慧能力,主要还是受到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最大,因此一个人所以会成为一个“人”,所以会说什么话、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甚至思想观念,几乎全然都在幼年的发育期间所逐渐塑造和薰陶而成的。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发现,为什么小鸡或小鸭出生后能够永远追随它们的母亲,小鸟得什么能够正确辨认自己的母鸟而不会看错“鸟”,其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动物在出生后这段期间(大约在一周内)记忆能力特别强,对于所见所闻的一切均能清晰而完整的加以记忆,而且保持终身难忘,此即所谓铭印的作用(imprinting)。由上述的几个实例,我们便不难体认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是如何的需要教育和训练。
(7)德国卡尔维德的实验报告。一八一八年德国有一位牧师卡尔维德(Karl-Witte)曾经写了一本书“卡尔维特的教育”,书中详细描述他自己如何将一个资质平庸的儿子作有计划的训练,终于使他长大后成为一位人人称羡的天才,他由于始终坚信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教育,而不是先天资质或天赋才能,能够影响儿童成为英才或庸才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天赋的多少,而在于出生后至五、六岁期间的教育如何......一个普通资质的婴儿,若能给予良好的教育,一定也可以成为极优秀的人!”他结婚后不久生了一个孩子,可惜活不到四个月就去世,一八○○年他又生了第二个孩子,他就替他取了一个与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卡尔维德,这个孩子由于反应很迟钝,因此,大家都担心他的资质并不优秀,然而这位牧师并不气馁,而且毫不犹豫的从事“语言教学法”的实验。他发现婴儿能够看见东西之后,便把手指放在他的眼前加以幌动,等婴儿的视线跟著手指移动时,就以标准的德语说:“手指、手指。”而且反覆说明几次,此外他又继续教他身体上的各种器官以及他身边各种物品的名称,结果在耐心的教导之下,这个大家起先怀疑是白痴的孩子,不久竟然都能了解这些名称的意义。此外,牧师还经常带他到野外观察各种大自然的事物,并且告诉他这些花草树木、桥梁河流、鸟兽动物等等一切所见所闻的事物。而且只要有疑问都让他自由发问,有意见也尽量使其充分表达。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气质和道德的观念,他们夫妇在家庭中都尽量不说粗鲁、愤怒或争吵的谈话,并且随时表现高尚文雅、端庄有礼的举止,以便给予孩子最佳的榜样。他表示:“我在家中绝不放置任何粗俗、低级的东西...每个房间的家俱都经过慎重的考虑和选择,墙上的图画色调极优美。”“如果卡尔不喜欢吃某种食物,我们并不勉强他......我们夫妇没有偏食的习惯,所以能给他良好的榜样。”“我们也告诉他,克制欲望是必须的。”“不能对孩子太宽大,尤其是当他做坏事时,一定要教导和纠正。”“只要卡尔的动机是正当的,他的任何质疑我们都不加以禁止,并且在可能的范围,我们都会给他答覆。”“卡尔最喜欢欣赏绘画,所以我们就买了许多画册给他看,也说明给他听,然后要他说明一遍画册的内容。”“我并没有教他写字,等到他想学写字时才教他。”“每天用功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在这期间务必要他集中心力和注意,所以卡尔在用功时都能专心一意,而变得很喜欢这段学习的时间。”为了训练孩子的语文能力和记忆力,牧师常讲故事或念书给他听,讲完后还要求孩子重覆说一遍,由于这种不断训练的结果,卡尔在五岁时,就居然学会了三万个单字,而一般的孩子在五岁时平均只学会两千零七十二个单字(根据美国史密斯女士的调查统计)可见语汇的增加远远超出其他一般的儿童。为了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牧师常念故事书给他听,但是常常在念到一半的时候表示现在爸爸没有空再念,希望他自己去看,由于孩子很想把它看完,因此也就很热心而自动的学习这些文字。此外,牧师又买了许多印有德文与拉丁文的字母以及○至九数目字的卡片,让孩子学习,孩子会念了,就要他念给父母听,如果念对了,就加以夸奖一番,如果念错了,就多念几次给他听,不到几天,他就把这些字母和数字全背下来,接著就教他拼音及单字,到六岁时,他便学会流利的读写德文和拉丁文,牧师又教他法语,而且尽量以有趣的游戏的方法来教他,不到一年,他就可以阅读简单的法文书籍,后来又教他义大利文,不到半年,就能看懂义文书籍,七岁开始学英文,也只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再学希腊文,一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到了八岁,卡尔便已经能够阅读许多世界的名著。
这位牧师在教孩子语文时,绝不从文法开始,而是尽量让孩子多看各种语文的书,譬如同样是“伊索寓言”的故事书,就让他看德文、义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英文等等不同的版本,而且他的教育也不止限于某一方面,除了文学之外,物理、化学、数学、自然科学也都同样教他学习。卡尔在九岁时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及格,十岁便进入来比锡大学,后来转至哥丁根大学,十二岁时写了一本三角的书,次年出版,在这一年也取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十六岁时又得到法学博士学位,并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教授,十八岁赴义大利研究法学及但丁文学,成为但丁权威。三十四岁时转至哈雷大学,至八十三岁才去世。有些读者可能认为卡尔从小就如此的用功,身体必定不甚健康,童年必定不会很快乐,然而事实并不如此,他十岁那年,德国名诗人与语言学家海涅(Heinrich Heine, 1791-1856)曾经加以测验,发现卡尔不仅是个惊文的语文奇才,而且精神愉快,身体也很健康。因此可以说是一个身心发展非常健全的孩子,并不因为用功过度而有失常的现象。
(8)由世界一些优秀民族成就,原因的探讨,也可以证明“强调幼年的教育,将来才能有辉煌的成就”。在日本有一位犹太人写了一本书,书名是“犹太人的教育”,作者在书中说明了犹太人如何培养天才的秘诀。犹太人目前散布世界的人口总共只有一千六百万人,比我们台湾人口还要少,然而他们历年来荣获国际公认最具权威的诺贝尔奖,却占全部得奖人的百分之三十二之多,为其他各民族之冠!目前犹太人移居美国的人口约有六百八十万人,在比例上仅占全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二,然而在美国大学攻读博士的犹太人,目前竟然占全部博士班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九,而美国著名的大学中,犹太籍的教授竟然占了百…
《如何教育孩子成为超级英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