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 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既舉。則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義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猶不念佛者。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
◎ 所念之佛,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德外無名。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裏信入。
◎ 造重業,縱殺心,結深怨,感苦果,皆由殺生。
殺生一事,過患至爲深重。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生可殺乎。造重業,縱殺心,結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殺所致。是以殺心漸猛,殺業漸深。漸以殺人,以及殺其六親。甚而積爲刀兵大劫。可悲也矣。蓋皆由不知戒殺之所致。茍知戒殺,牲且不忍殺。況殺人乎。況殺六親乎。牲不忍殺,刀兵大劫。何所從來。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殺,亦戒殺之漸。但不知殺父兄者,由于不戒殺始也。
人之所以不戒殺者,由于不達因果之理。因果者,感應也。我以惡心感之,人亦以惡心應。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應。人但知感應見于現生,而不知感應通于叁世也。人但知感應見于人道,而不知感應通于六道也。果知感應通于叁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殺可不戒乎。
◎ 一句彌陀,唯心爲宗。叁量楷定。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爲宗。此惟心之義,須以叁量楷定。叁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者,謂親證其理也。如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是念才動,忽失聲置缽。遂悟萬法唯心。高麗元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冢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見其水爲墓中控出,遂惡心大吐。乃悟萬法唯心。便回本國著述。此皆現量親證也。比量者,借衆相而觀于義。比喻而知也。諸喻之中,夢喻最切。如夢中所見山川人物。萬別千差,皆不離我能夢之心。離夢心外,別無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現前一切萬法,但唯心現也。聖言量者,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千經萬論,皆如是說。
◎ 謂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何所造。
所以理具,但具事造。離事造外,無別所具。由有事造,方顯理具。事若不造,爭知理具。所以事造,只造理具。離理具外,別無所造。只此一念心中,本具十界萬法。即此一念隨緣,能造十界萬法。理具。如金中本具可成瓶盤钗钏之理。事造。如隨工匠爐錘之緣,造成瓶盤钗钏之器。又理具。如面中本具可成種種食物之理。事造。如水火人工之緣,造成種種食品也。
◎ 真心。妄心。名體同異。
佛法中有名同而體異者。有名異而體同者。名同體異。如心之一名。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集起心。有堅實心。肉團心。同外匹大,無所知識。緣慮心。通于八識,以八種識皆能緣慮自分境故。此則是妄。集起心。唯約第八,以能集諸法種子。能起諸法現行故。此則真妄和合。堅實心者。即堅固真實之性。乃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今言唯心者。乃堅實純真之心也。名異體同者。如諸經中所說真如。佛性。實相。法界等。種種極則之名。皆此堅實純真心也。
◎ 本有。現前。
諸經皆言無始本有真心。夫既曰本有,即今豈無。而今現有,即本有也。若無無始,則無現前。若離現前,豈有無始。是故不必高尊本有,遠推無始。但現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現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離此現前一念之外,豈別有真心自性哉。古德雲,威音那畔,(謂無量劫前)不離今世門頭。衆生現行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體。其庶幾乎。
由上四義。以顯唯心。故一以唯心爲宗也。
◎ 一句彌陀,以唯佛爲宗。
又一句阿彌陀佛,以唯佛爲宗。以一切萬法,既唯心現。全體唯心。心無彼此,心無分際。于十界萬法,若依若正。假名實法。隨拈一法,皆即心之全體。皆具心之大用。如心橫遍,如心豎窮。以唯心義成,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唯法。乃至唯微塵,唯芥子。一切唯義俱成。一切唯義俱成,方成真唯心義。若一切唯義不成,但有唯心之虛名,而無唯心之實義。以一切唯義俱成,故曰法無定相,遇緣即宗。唯微塵。唯芥子。尚可爲宗。八萬相好莊嚴之果地彌陀,反不可以爲宗耶!故以唯佛爲宗。
◎ 一句彌陀,以絕待圓融爲宗。
又以絕待圓融爲宗。于十界萬法,隨拈一法,無非即心全體。具心大用。橫遍十方,豎窮叁際。離于四句,絕于百非。獨體全真,更無有外。彌滿清淨,中不容他。一法既爾,萬法皆然。各約諸法當體。絕待無外,是爲絕待。又以十界萬法。各各互遍,各各互含。一一交羅,一一該徹。彼彼無障無礙,各各無壞無雜。如當臺古鏡,影現重重。如帝網千珠,回環交攝。此約諸法疊互相望,是爲圓融。今合絕待圓融爲一宗。正絕待時即圓融,正圓融時便絕待。非離絕待別有圓融。絕待,絕待其圓融。非離圓融別有絕待。圓融,圓融其絕待。絕待圓融。各皆不可思議。今共合爲一宗,則不思議中不思議也。
◎ 一句彌陀,以超情離見爲宗。
又超情離見爲宗。以但約諸法絕待,離過絕非。已超一切衆生情妄執著,叁乘聖賢所見差別。若約諸法圓融,圓該四句,融會百非。尤非凡情聖見之所能及。故總立超情離見爲宗。
初以唯心爲宗。次以唯佛爲宗。叁以絕待圓融爲宗。末以超情離見爲宗。總此四重宗旨,方是一句彌陀正宗宗旨。豈易言哉。
◎ 念佛法門,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無有一法能出其外。
此一念佛法門,如天普蓋,似地普擎。無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華嚴全經,雖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該盡無余。四十一位因心,無一心而不趨向果覺。四十一位所修種種法行,豈非皆念佛法行也。而末後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爲全經一大結穴。不其然乎。又華嚴者,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佛果。此萬行非念佛行耶。
法華一經。從始至終,無非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此非始終唯一念佛法門耶。
楞嚴最初顯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也。其次揀選圓通,示成佛之妙行也。後曆六十聖位。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佛地之極果也。背此則成七趣沈淪,向此則明五魔擾亂。末後雲,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曆。若能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末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地獄所受苦因,爲安樂國。此則徹始徹終,唯一念佛法門也。總佛一代時教,叁藏十二部。半滿權實偏圓頓漸種種法門。無非顯示唯心自性,圓成無上妙覺而已。得非總一大念佛法門耶。
至如禅宗。達磨大師西來,但當曰,直指人心見性便了。而雲成佛者,非宗門亦念佛門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則公案,不過指點當人本源心性。顯示本有清淨法身。法身橫遍豎窮,無所不遍。而參禅人。要須時時現前,頭頭相應。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門哉。
不唯宗教兩門如是。即普天之下,士農工商,諸子百家。縱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門之外。以彼去來動靜,鹹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謂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夾路桃花風雨後,馬蹄無地避殘紅。
◎ 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一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爲淨土正宗。叁以攝心專注而念,爲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爲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爲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唯淨心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爲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 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爲能耳。
衆生所以輪回者,六道也。余趣衆生,爲驚瞋苦樂所障,無暇向道。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爲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豈易得乎。人道衆生,從生至壯,以及老死。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世間塵勞生死業緣耳。佛法豈易聞乎。得人身已難,況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難。聞佛法已難,況聞彌陀名號,淨土法門尤難。何幸而得難得之人身。何幸而聞難聞之佛法。聞之而猶不肯信,不深爲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願,猶不信也。願而無行,猶弗願也。行而不猛,猶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願不切。願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總之生真信難。信果真矣,願自能切。願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願,加以勇猛力行,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見彌陀。決定證叁不退。決定一生補佛。既得生淨土矣,曠大劫來生死業根,則從此永斷。既一生補佛矣,至極尊貴無上妙覺,則便得圓成。此一念真信所關系者,豈淺淺哉。茍非障道緣薄,生死業輕。久種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爾。然吾人無量劫來。業力輕重,善根深淺,皆莫得而知。但業力由心轉變,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懇切開示。而學道者,不可不竭力奮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動心。皆可轉變業力。皆能栽…
《徹悟禅師語錄撷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