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 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 所念之佛,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德外无名。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
◎ 造重业,纵杀心,结深怨,感苦果,皆由杀生。
杀生一事,过患至为深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可杀乎。造重业,纵杀心,结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杀所致。是以杀心渐猛,杀业渐深。渐以杀人,以及杀其六亲。甚而积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盖皆由不知戒杀之所致。茍知戒杀,牲且不忍杀。况杀人乎。况杀六亲乎。牲不忍杀,刀兵大劫。何所从来。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杀,亦戒杀之渐。但不知杀父兄者,由于不戒杀始也。
人之所以不戒杀者,由于不达因果之理。因果者,感应也。我以恶心感之,人亦以恶心应。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应。人但知感应见于现生,而不知感应通于三世也。人但知感应见于人道,而不知感应通于六道也。果知感应通于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杀可不戒乎。
◎ 一句弥陀,唯心为宗。三量楷定。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惟心之义,须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谓亲证其理也。如罗什大师。七岁随母入佛寺。见佛钵,喜而顶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钵甚重,何能顶戴。是念才动,忽失声置钵。遂悟万法唯心。高丽元晓法师。来此土参学。夜宿冢间,渴甚。明月之下,见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饮之,殊觉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见其水为墓中控出,遂恶心大吐。乃悟万法唯心。便回本国著述。此皆现量亲证也。比量者,借众相而观于义。比喻而知也。诸喻之中,梦喻最切。如梦中所见山川人物。万别千差,皆不离我能梦之心。离梦心外,别无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现前一切万法,但唯心现也。圣言量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千经万论,皆如是说。
◎ 谓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何所造。
所以理具,但具事造。离事造外,无别所具。由有事造,方显理具。事若不造,争知理具。所以事造,只造理具。离理具外,别无所造。只此一念心中,本具十界万法。即此一念随缘,能造十界万法。理具。如金中本具可成瓶盘钗钏之理。事造。如随工匠炉锤之缘,造成瓶盘钗钏之器。又理具。如面中本具可成种种食物之理。事造。如水火人工之缘,造成种种食品也。
◎ 真心。妄心。名体同异。
佛法中有名同而体异者。有名异而体同者。名同体异。如心之一名。有肉团心。有缘虑心。有集起心。有坚实心。肉团心。同外匹大,无所知识。缘虑心。通于八识,以八种识皆能缘虑自分境故。此则是妄。集起心。唯约第八,以能集诸法种子。能起诸法现行故。此则真妄和合。坚实心者。即坚固真实之性。乃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今言唯心者。乃坚实纯真之心也。名异体同者。如诸经中所说真如。佛性。实相。法界等。种种极则之名。皆此坚实纯真心也。
◎ 本有。现前。
诸经皆言无始本有真心。夫既曰本有,即今岂无。而今现有,即本有也。若无无始,则无现前。若离现前,岂有无始。是故不必高尊本有,远推无始。但现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现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离此现前一念之外,岂别有真心自性哉。古德云,威音那畔,(谓无量劫前)不离今世门头。众生现行无明,即是诸佛不动智体。其庶几乎。
由上四义。以显唯心。故一以唯心为宗也。
◎ 一句弥陀,以唯佛为宗。
又一句阿弥陀佛,以唯佛为宗。以一切万法,既唯心现。全体唯心。心无彼此,心无分际。于十界万法,若依若正。假名实法。随拈一法,皆即心之全体。皆具心之大用。如心横遍,如心竖穷。以唯心义成,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唯法。乃至唯微尘,唯芥子。一切唯义俱成。一切唯义俱成,方成真唯心义。若一切唯义不成,但有唯心之虚名,而无唯心之实义。以一切唯义俱成,故曰法无定相,遇缘即宗。唯微尘。唯芥子。尚可为宗。八万相好庄严之果地弥陀,反不可以为宗耶!故以唯佛为宗。
◎ 一句弥陀,以绝待圆融为宗。
又以绝待圆融为宗。于十界万法,随拈一法,无非即心全体。具心大用。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于四句,绝于百非。独体全真,更无有外。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一法既尔,万法皆然。各约诸法当体。绝待无外,是为绝待。又以十界万法。各各互遍,各各互含。一一交罗,一一该彻。彼彼无障无碍,各各无坏无杂。如当台古镜,影现重重。如帝网千珠,回环交摄。此约诸法迭互相望,是为圆融。今合绝待圆融为一宗。正绝待时即圆融,正圆融时便绝待。非离绝待别有圆融。绝待,绝待其圆融。非离圆融别有绝待。圆融,圆融其绝待。绝待圆融。各皆不可思议。今共合为一宗,则不思议中不思议也。
◎ 一句弥陀,以超情离见为宗。
又超情离见为宗。以但约诸法绝待,离过绝非。已超一切众生情妄执著,三乘圣贤所见差别。若约诸法圆融,圆该四句,融会百非。尤非凡情圣见之所能及。故总立超情离见为宗。
初以唯心为宗。次以唯佛为宗。三以绝待圆融为宗。末以超情离见为宗。总此四重宗旨,方是一句弥陀正宗宗旨。岂易言哉。
◎ 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有一法能出其外。
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华严全经,虽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该尽无余。四十一位因心,无一心而不趋向果觉。四十一位所修种种法行,岂非皆念佛法行也。而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全经一大结穴。不其然乎。又华严者,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佛果。此万行非念佛行耶。
法华一经。从始至终,无非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此非始终唯一念佛法门耶。
楞严最初显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也。其次拣选圆通,示成佛之妙行也。后历六十圣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佛地之极果也。背此则成七趣沈沦,向此则明五魔扰乱。末后云,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若能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末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地狱所受苦因,为安乐国。此则彻始彻终,唯一念佛法门也。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满权实偏圆顿渐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已。得非总一大念佛法门耶。
至如禅宗。达磨大师西来,但当曰,直指人心见性便了。而云成佛者,非宗门亦念佛门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则公案,不过指点当人本源心性。显示本有清净法身。法身横遍竖穷,无所不遍。而参禅人。要须时时现前,头头相应。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门哉。
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 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唯净心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 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
众生所以轮回者,六道也。余趣众生,为惊瞋苦乐所障,无暇向道。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岂易得乎。人道众生,从生至壮,以及老死。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世间尘劳生死业缘耳。佛法岂易闻乎。得人身已难,况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难。闻佛法已难,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何幸而得难得之人身。何幸而闻难闻之佛法。闻之而犹不肯信,不深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既得生净土矣,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则从此永断。既一生补佛矣,至极尊贵无上妙觉,则便得圆成。此一念真信所关系者,岂浅浅哉。茍非障道缘薄,生死业轻。久种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尔。然吾人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浅,皆莫得而知。但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恳切开示。而学道者,不可不竭力奋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可转变业力。皆能栽…
《彻悟禅师语录撷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