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徹悟禅師念佛伽陀教義百偈摸象記1▪P4

  ..續本文上一頁釋尊于《阿彌陀經》中,婆心苦口,叁次勸衆生信願求生彼國。第一次“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文後雲:“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第二次“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文後,“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第叁次“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文後,“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一句彌陀,的的是無。镕他萬像,入我洪鑪。”

  “一句彌陀,的的是無”者,現前一念心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正隨緣而不變,即真如門。即不變而隨緣,即生滅門。只此一心,法爾具足真如、生滅二門。故淨土法門,雖是圓教有門。既稱圓教,故空有無礙,不妨即有而說空也。所謂唯心淨土是也。以離心了無一法可得故。故雲:“一句彌陀,的的是無”也。

  “熔他萬像,入我洪鑪”二句,舉喻以明。“萬像”指有形萬像,“洪鑪”喻自心。萬像熔入自心。譬一句洪名,雖出口入耳,宛有聲相,乃唯心所顯,當體即空也。

  “一句彌陀,亦無亦有。夢裡山川,鏡中華柳。”

  一句彌陀,若謂其有。則能念之念,無有形相。所念之佛,空響無實(質)。若謂是空,則能念之心,分明了了。所念之佛,宛有聲相。空有二邊,均難稱謂。故雲“一句彌陀,亦無亦有”也。然則畢竟是何境界,下引喻以明,彷佛似夢裏見山川,鏡中看花柳。宛然有相,當體即空,兩俱並存耳。

  “一句彌陀,非有非無,捺著便轉,水上壺蘆。”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念念轉換,蕅益大師雲:“夫念佛者,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聲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故雲:“一句彌陀,非有非無也。”“捺著便轉,水上壺蘆”二句,舉喻以明。以念性既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正念佛時,偶而失照,則又別生妄想。若正妄想時,忽起覺照,仍恢複佛念。轉換之相,如捺著便轉之水上壺蘆然。

  “一句彌陀,第一義谛。尚超百非,豈落四句。”

  淨土法門,一句彌陀,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夫緣起性空,既在同時,則任運便有空有又照之面目。故正念佛時,所念之佛號,曆曆分明,即妙有也。能念之心念,了不可得、即真空也。妙有真空,雙照雙泯,即圓融中道不思谛第一叉谛也。(亦即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故雲“一句彌陀,第一義谛”也。心性非空非有,離即離非,離四句,絕百非。故雲“尚超百非,豈落四句。”四句者:有句、空句、亦有亦空句,非有非空句。百非者,每句各具四句,則成十六句。又十六句各具過去、現在、未來叁際,則成四十八句,又分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再加原來四句,則成百句。

  “一句彌陀,妙圓叁谛。最清涼池,大猛火聚。”

  一切心境,性空緣起,又複緣起性空。約緣起而性空邊說,即是真谛,有即非有也。約性空而緣起邊說,即是俗谛,非有而有也。雙照真俗二谛,即是中谛。行人持名念佛,亦複如是。約所念之佛,宛有聲相邊說,即是俗谛,妙有也。約能念之心,了不可得邊說,即是真谛,真空也。妙有真空,圓融交徹,同時並存,即是中谛。但此叁谛,原是一體,舉一即叁,而叁即一,不可思議,圓融無礙,故雲:“一句彌陀,妙圓叁谛”也。“最清涼池。”者,叁谛圓融,乃圓教實理,唯佛徹證,馀皆分證,尚非二乘所知,何況外凡。故喻“最清涼池”也。“大猛火聚”者,凡有觸者,甯不被燒,喻叁谛之境,如大猛火聚,一切煩惱垢心觸之,當體燒毀而盡。比如起一妄念,若起觀照,了知此亦即空即假即中,則妄念當下轉爲正念矣。

  “一句彌陀,得大自在。轉變聖凡,融通世界。”

  “一句彌陀,得大自在”者,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隨悟淨緣,則爲佛法界及叁乘法界。隨迷染緣,則爲六凡法界。每起一念,必落十界中之一界。以十界之外,更無世界故。所以隨悟淨緣,最清淨者,無如念佛法界,即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一得往生,永離衆苦,但受諸樂,且得不退轉,一生成佛。故雲:“一句彌陀,得大自在”也。“轉變聖凡,融通世界”者,此言一切境界,由心轉變。吾人正念佛時,則根身、世界,轉爲佛法界。不念佛時,隨其念之善惡,則又轉爲別一法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非是凡心肉眼所能知見者。明此理,猶不肯念佛者,未之有也。故雲“轉變聖凡,融通世界”也。

  “一句彌陀,有功者賞。王膳盈前,髻珠在掌。”

  此偈喻念佛法門之超勝也。以仗彌陀宏誓力,行人信願持名力,臨終往生淨域,圓證叁不退,圓淨四淨土,不曆異生,定補佛位。有此殊勝功德利益,故雲:“一句彌陀,有功者賞”也。

  “王膳盈前,髻珠在掌”二句,引喻以明。王膳盈前,喻授記作佛。《法華經授記品》:“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複得王教,然後乃敢食。”髻珠在掌,喻得聞難信之法,了義之經。《法華經安樂行品》:“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夫念佛法門,所修時短,所獲甚深。即此一生,定預補處,故雲:“王膳盈前,髻珠在掌”也。

  “一句彌陀,裏仁爲美。居蔔來歸,枯樁非鬼。”

  此偈勸勉行人,念佛求生西方。將西方喻家鄉,彌陀喻慈親。幸弗再飄泊旅途而不肯歸去。

  裏仁,《論語》篇名。首載孔子曰“裏仁爲美,因以裏仁爲篇名。裏,居也。仁者之所居處,謂之裏仁。裏仁爲美。即是說,仁人之居處,最爲美善。此處喻極樂世界,乃念佛求往生者最美善之居處。因一經往生,見佛聞法,與諸上善人同會一處乃最美好之居處也。故雲:“一句彌陀,裏仁爲美”也。居蔔來歸者。蔔者,擇也。來歸。出《榖梁傳》。禮記,婦人出嫁,稱爲“于歸”。回父母家,稱爲“來歸”。此喻念佛之人往生極樂世界,新觐彌陀慈尊,猶如飄泊女兒回到父母身旁。故雲:“居蔔來歸”也。“枯樁非鬼”者,謂慎莫將枯木樁立在面前,誤認爲是鬼因害怕而裹足不前。此喻于念佛法門殊勝利益,懷疑不信而徬徨歧途之人,不異見枯木樁,誤認是鬼而裹足不齊。寄語飄泊遊子,從速醒悟,念佛求生,回歸極樂家鄉!彌陀慈父是不會舍棄所有願意回歸家鄉之遊子。

  “一句彌陀,非難非易。九品蓮華,一生心力。”

  非難者,念佛求生淨土,只要具足信願。仗彌陀宏誓願力,可以不斷惑業,帶業往生。故非難。非易者,謂行人信願持名,行住坐臥,一句佛句,常常在懷,縱不能達到一心無妄,但亦必須對娑婆事業看得破,五欲境界放得下,遇逆境時不結恨懷冤,時時保持忠恕慈和之清淨心地,方有往生西方之份。蕅益大師雲:“夫一心不亂,縱未斷惑,可不伏惑邪!倘娑婆事業,在在牽系。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遇逆緣時,結恨懷冤。而欲命終彌陀接引,此決不可得之數也。”故非易。“九品蓮華,一生心力”者,謂欲于彼土九品蓮華中托,必須拌此一生精力,念念執持名號,心心向往極樂,方克有濟。故雲:“九品蓮華,一生心力”也。

  “一句彌陀,就路還家。可惜癡人,棄金擔蔴。”

  淨土法門,不分仕農工商,無論上智下愚,皆堪修習。唯持一句萬德洪名,發願求生,皆可仗佛慈力,徑由此方五濁同居穢土,橫超至極樂同居淨土。此乃就路還家之妙法。不同仗自力了脫之難,故雲“一句彌陀,就路還家”也。印光大師雲:“一切大小乘法門,皆仗自己戒定慧力,了生脫死。勿道具縛凡夫不能了,即已證初二叁果之聖人亦不能了,四果阿羅漢方了,此約小乘說。若約圓教說,五品所悟,與佛同俦,而見惑尚未能斷。五品後心,斷見惑即證初信,此位菩薩約斷惑與小乘初果相同,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超越初果千萬億億倍。直至六信後心,斷思惑盡,則證七信。此位菩薩,方了生死。了生脫死,豈易言哉!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難,難如登天矣。”

  “可惜癡人,棄舍擔蔴”二句,舉喻。或者有人,曾學馀宗,存先入之見,爲彼說念佛法門,只須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彼不肯信。仍不願放棄原所修唯仗自戒定慧力了生死之通途法門。徹悟禅師深憫此輩,愚癡無知,與棄金而不取,仍去擔蔴無異。故雲“可惜癡人,棄舍擔蔴。”

  “一句彌陀,橫出娑婆。汝信不及,吾末如何。”

  徹悟禅師婆心苦切,說此念佛法門,唯仗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念念執持,即可橫出五濁,登彼九蓮。華開見佛,忍證無生,不曆異生,定補佛位。無奈有人總不肯信,汝若不信,吾亦無可如何矣。

  

《徹悟禅師念佛伽陀教義百偈摸象記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