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偏有緣故。此土衆生,無論僧俗男女老幼善惡之人,當其處極順逆苦樂境緣之時,多必由中而發,沖口而出,念佛一聲。然不念佛則已,凡念佛必念阿彌陀佛。此誰使之然,蓋衆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與佛緣深故也。
淨土法門是易行而難信之法,非深具善根福德之人,不能徹底相信,難免有種種疑惑産生。最常見的有這樣疑問:諸方皆有淨土,何故專贊西方,求願往生?答:一、求生西方一門,此不是人間任何一位知識法師私心所立,乃出于釋尊金口誠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指示衆生,求願往生。二,諸大乘經或顯或密,同皆指歸西方淨土,如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往生安樂世界,生蓮華中。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及華藏海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後圓滿佛果。又如首楞嚴經說,若能一念將此法門于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地獄所受苦因爲安樂國等等。叁、閻浮提衆生,心易散亂,佛令初心人專注一境,持念阿彌陀佛,念佛叁昧易于成就故。四、阿彌陀佛因地爲法藏比丘,曾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今果上成佛,四十八願攝生之緣強,能令衆生帶業往生,故令專念阿彌陀佛。五、十念爲因,因殊勝故。佛曾有願,若有衆生,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臨終十念,不論念佛久暫,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諸佛果上功德雖然平等,但因中願力不同,不若阿彌陀佛能普度一切衆生(以有四十八願故),故不念余佛,專念阿彌陀佛也。印光大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六、阿彌陀佛與此土衆生,偏有緣故,阿賴耶識中,多有彼佛種子,無論僧俗、男女老幼,無論處在順境,或者逆境,不念佛則已,若念佛,必念阿彌陀佛,而釋迦牟尼佛,爲此土教主,卻很多人不知,反不若彼佛能男女老幼普曉。何以能如此?蓋此土衆生,久蒙阿彌陀佛教化,與彼佛緣深,且彼佛名號,十方諸佛所同贊,十方衆生,都知阿彌陀佛,故釋尊令衆生專念彼佛也。
且此彌陀一經,羅什最初譯成,東林遠祖,即與一百二十叁人,結社念佛。其一百二十叁人,以次漸化,臨終皆留瑞應。雖鹦鹉,八八兒念佛,化時皆有瑞相。此非衆生與佛緣深,謂之何哉。又無量壽經雲,當來經道滅盡,我以願力,特留此經,更住百年,廣度含識。夫不留他經,而獨留此經者,豈非以此法門,下手易而攝機普,入道穩而獲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時愈後,此法愈當機矣。
此部阿彌陀經,乃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所譯,什師譯經,崇尚意譯,譯文流暢,如師所譯《法華》、《金剛》、《彌陀》、《維摩诘》等經典。人樂受持讀誦。此經愈爲家喻戶曉。此經初譯成,廬山東林寺初祖慧遠大師,即與劉遺民、雷次宗等一百二十叁人結白蓮社念佛,由劉遺民撰文立碑,誓願往生,其後一百二十叁人,臨終往生,皆有瑞相。但能念佛,即使鹦鹉、八哥等禽鳥,化去皆有瑞相,載諸傳記。由此可見,念佛往生,攝生之普廣,豈非此土衆生與阿彌陀佛緣深,還能說明什麼呢。又:《無量壽經》雲:當來經道滅盡,我以願力特留此經更住世百年,廣度含識。夫不留別經,而獨留《阿彌陀經》,(以此經人人會念,即略本無量壽經故)豈非念佛法門,下手易而攝機普,(但持名號,故下手易。叁根普被,故攝機普。)入道穩而獲益速。百丈禅師雲:“修行以念佛爲穩當”故入道穩。但得往生,圓證叁不退,圓淨四土,一生圓證阿鞞跋致,故獲益速。而且經道滅盡之後,更留阿彌陀佛名號,現在空中百年,但能稱名,亦得往生。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以此而知,愈至末法,此法愈爲當機矣。
世間衆生,當處急難痛苦之時,嗥叫父母,呼天喚地。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盡我輪回,以其同在生死輪回故耳。叁乘聖人,雖出生死,無大悲心,無益于我。諸菩薩等,雖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證各有分限,未能普利衆生,滿一切願。十方諸佛,雖皆證窮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縱感極而見,不過暫時離苦,終非究竟。唯阿彌陀佛,但得一見,即頓脫生死,永斷苦根矣。
此段是說,世間父母,人間國王,天上帝釋,不能救我出生死,免輪回。以彼等同在生死輪回之中,無此力量耳。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叁乘聖人,彼等雖出分段生死,由無無大悲心,也不能度我出生死輪回,無益于我。十方諸大菩薩,雖有度生之大慈悲心,以四十二品無明尚未破盡,其神通道力,各有分齊限量,也不能普利衆生,滿一切衆生之願。十方諸佛,雖然五住究盡,二死永亡,證窮法界(法界即真如自性異名)但因中攝生願力不同,我感之不易,縱然偶然感通,見到彼佛,不過暫時令我離苦,不能令我永遠脫生死輪回,終非究竟。唯有阿彌陀佛,但得一見,即可頓脫生死輪回,永斷六道苦根。
唯此一句阿彌陀佛,是所當盡心竭力者。予曾有偈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然而念佛不難,難于堅久。果能堅持一念,如生鐵鑄成,渾鋼打就。如一人與萬人敵,千聖遮攔不住,萬牛挽不回頭。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應。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謂佛言無驗,佛心難感者,夫豈可哉。但得一念感通,便頓出生死,直登不退,穩成佛果。豈易事也哉。
如此看來,我等末世障重凡夫,欲出生死輪回,非念阿彌陀佛不可。所以這句彌陀名號,我們所當盡敬竭誠地去念。徹祖有偈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吾人心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四聖,便念六凡,徹祖此語,當永銘記也。但念佛不難,難在持之以恒,切忌一日捕魚,叁日曬網。果能堅持此一句名號,如持金剛王寶劍相似,如一人與萬人敵,(萬人喻八萬魔軍)勇往直前,突圍而出。若能如是堅持念去,必能達到心佛相應,若能心佛一如,必有不思議感應。若不能如此苦切用心,則必無明顯感應。而說佛言無有應驗,佛心難以感通,豈可如是說哉!(不是佛難感通,是你自己不用功啊)果能持名不辍,臨終之時,一念感通(正念分明)便頓出生死,直登不退,一生圓成佛果,然則此一句佛號,豈可輕易從事,不去牢牢執持也。
《徹悟禅師語錄卷上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