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徹悟禅師語錄卷上2

  徹悟禅師語錄卷上2

  既生彼土,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衣食居處,出于自然。水鳥樹林,皆悉說法,同居土中,橫見上叁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叁種不退,一生便補佛位。

  既得生彼極樂國土,即有如下勝益:一、見佛聞法益。能常常見佛,時時聞法。二、衣食居處自然益。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居處七寶宮殿,自然化現。叁、聽無情說法益。流水光明,風動行樹鈴響羅網,皆說妙法,行人聞之,皆增進念叁寶之心。四、圓淨四土益。身在同居,能橫見上方便、實報、寂光叁土聖人。五、上善俱會益。與諸上善人(一生補處菩薩)俱在一起,獲親近之益。六、圓證叁種不退益。(一位不退,不退凡夫地,二行不退,不退大乘度生行,叁念不退,不退失中道正念。)七、只此一生,便補佛位益。(如此土彌勒菩薩)

  然則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忏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學者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最後徹祖總結道: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不必開悟)不待發慧,不須斷煩惱(即見思惑)修法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指圓證叁不退、圓淨四土)至極究竟(指一生成佛)諄勸學大乘者,通途法門與淨土念佛法門之不同處,當細心玩味,莫要一時貢高,欲仗自力了生死,而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一窮人遙望,見錢一串,就而取之,乃蛇也,遂瞠立于其傍。複一人至,得錢一串攜去。夫錢非蛇也,而蛇現者,唯業所感,唯心所現也。錢上之蛇,固是業感心現。而蛇上之錢,獨非業感心現乎。

  一切境界,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舉一公案:一窮人遙望,見一串錢,近前而取,乃蛇也。瞠目立于其傍。後有一人來,見是錢一串,遂俯拾而去。夫見錢與見蛇,皆當人唯業感,唯心現。前之窮人,見錢而蛇現者,乃其唯惡業所感,唯心所現也。後一人,唯見蛇上之錢者,亦其唯業所感,唯心所現也。業感不同,故所見有異。

  錢上之蛇,一人之別業妄見也。蛇上之錢,多人之同分妄見也。一人之妄見,其妄易知,多人之妄見,其妄難知。

  錢上之蛇現者,是窮人獨特業力所見。一人之別業妄見也。,不見蛇,唯見錢者,是多人共業力所現。多人之同業妄見也。一人獨見之妄見難知,如患目眚者,見空中華,衆人所不睹,故其妄易知。天上出現彗星災象,國人所共睹,故其妄難知。(實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

  以易知例難知,難知亦易知矣。然則蛇固蛇也,錢亦蛇也。皆唯心現。推此而往,內而根身,外而境界,由一方而至十方,以及四大部洲,叁千大千世界,皆此錢上之蛇也。但唯心之蛇既現,便能螫人。唯心之錢既現,便得享用。非謂唯心,便無外境。

  以易知的別業妄見,比例難知的同分妄見,然則蛇固唯業所感,錢亦唯業所感,皆唯心現。推而廣之,內而根身,外而境界,從一方而至至十方,以及四大部洲,叁千大千世界,皆此錢上之蛇也,但唯心之蛇既現,便能螫人。唯心之錢既現,便能享用,非謂唯心,便無外境也。

  且娑婆之穢苦,安養之淨樂,皆唯心現。唯心之穢苦既現,則遭大逼迫。唯心之淨樂既現,則得大受用。既穢苦淨樂皆唯心現,何不舍唯心之穢苦,以取唯心之淨樂。而乃久經長劫,甘爲八苦之所交煎也哉。

  可知娑婆之穢苦,安養之淨樂,皆唯業感,唯心現。一則以穢業感,一則以淨業感。唯心之穢苦既現,則遭大逼迫,唯心之淨樂既現,則得大安用。既然穢苦淨樂皆唯心現,何不舍棄娑婆唯心穢土之苦,以取極樂唯心淨土之樂。而竟安于娑婆忍土,久經長劫,甘心爲八苦之所交煎也哉!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

  人生難免一死,死歸何處?臨終唯二種力在起作用,一者心力,二者業力。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此心力也。如人負債,重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雖大,心力尤大,何以故,以業由心造,心能轉業故。所以心力重,業力強,方能牽引阿賴耶識去投生受報。

  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

  若以重心修淨業,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業必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臨終,定生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平時歪向西邊,他日若倒,決不會倒向余方。

  何爲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于深,願貴于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何爲重心?重心即是信深願切,什麼才算信深願切?就是一切邪說不能搖惑,一切境緣不能引轉我原有修習淨業的決心。

  若正修淨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禅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于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爲說勝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陳曰,我先禀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

  設譬以明信深:若禅宗初祖達摩大師現身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禅法令舍置念佛,釋迦如來現身令舍念佛法門修更爲殊勝法門亦不敢自違修念佛法門的本願。雖佛祖現身尚不能改變其原來信仰,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能搖惑其信心,若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

  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其願可謂切矣。

  設譬以明願切:若赤熱鐵輪在頂上旋轉,此地獄苦境也,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轉輪王勝妙五欲(色聲香味觸)現前,此樂境也,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之境界,尚不改往生之願,何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所能引轉我往生之願哉!若能如是願,其信可謂切矣。

  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果得染緣已盡,則臨終時,雖欲輪回境界再現在前,亦不可得。

  信深願切,即是重心,以重心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則易純,(指信願切,知見正)業強則易熟(信深願切念佛,則淨業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回境界再現在前,亦不可得。

  果得淨業已熟,則臨終時,雖欲彌陀淨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

  果能淨業成熟,則臨終時,雖想彌陀淨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

  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後佛現,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夫臨欲命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謂千古修淨業者之標榜矣。

  然此堅定信願,須在平時操之有素,臨終自然不入歧路,引古德臨命終時,六欲天童子次第接引皆不去,專待佛來始合掌而逝爲證。

  有禅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既同是一夢,修之何益。余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極苦,何若夢受極樂之妙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夢之又夢,展轉沈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覺之又覺,漸至于大覺者也。夢雖同,所以夢者未嘗同也。可概論乎。

  一切諸法,皆是緣起法,緣起性空,皆如夢境。《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故禅人有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是夢,極樂也是夢,既同是夢境,修之何益之問。徹祖答曰:不然!不能混爲一談。娑婆之夢與極樂之夢,有本質不同。七地菩薩(即遠行地)以前,包含七地在內,以修行時,未離心意識,皆有作意,以尚存功用之念,固然是夢中修道。凡夫更不必言。但無明大夢,雖等覺大士,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夢猶未醒,直至等覺後心,進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方才成佛。無明大夢,方徹底醒來。然而當夢眼未開之時,夢中之境,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極苦,何若夢受極樂之妙樂。何況娑婆之夢,夢境唯增長貪嗔癡,從夢入夢,轉增迷惑。極樂之夢,夢境唯見佛聞法,上善俱會,乃從夢入覺,覺之又覺,直至夢醒,朗然大覺。然則娑婆之夢,極樂之夢,夢雖同,所夢之境,一增迷,一增覺,何嘗相同,豈可一概而論。

  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爲要。以持名念佛,乃諸佛甚深行處。唯除一生所系菩薩,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聖賢,但當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況下劣凡夫乎。

  《大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淨土念佛一門,信尤爲重要。以一句佛號,乃本彌陀果德建立,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持名念佛,乃諸佛甚深境界,唯佛與佛,方能徹知。唯除一生所系菩薩(即等覺菩薩)可知少分,其余叁賢十聖,但當遵信(謂唯仰信佛語不虛)而已。以非其智慧道力所能知也。何況下劣凡夫。

  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無善法。五十五位,以信爲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故菩薩造起信論,祖師作信心銘。以信心一法,爲入…

《徹悟禅師語錄卷上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