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徹悟禅師語錄卷上3

  徹悟禅師語錄卷上3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

  徹祖曰: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但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而且也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的大法綱宗。佛法就是令一切衆生返妄歸真,究竟成佛之法,“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一切境界,唯心所造。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念佛時,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之佛,是本覺,始本合一,即究竟覺,豈非一代時教所說,爲念佛法門的注腳。廣而說之,法門有八萬四千之多,略而說之,唯此二句而已。印祖說,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在于普賢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及華藏海衆,導歸極樂,最後才圓滿佛果。可見念佛法門是一代時教成始成終的總持法門。不但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佛法綱宗,實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法藏綱宗,所以佛說彌陀經時,六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相而證明贊歎也。亦可以說,一切法門皆是念佛一門也。(不出念自佛,念他佛,自他俱念叁法故也)此宗若透,何宗不透。此是心是佛,是心是佛之法既明,則何法不明,所謂一切唯心造故,所謂學雖不多,可齊等于上賢,上賢即上根利智的善知識也。

  真法無性,染淨從緣。一真既舉體成十界,則十界全體即一真。是故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

  真法,或名一真法界,或名實相,真法無性,是約真谛說,它一法不立,但能隨染淨之緣,現起十界之相,十界之相,有相可睹,即是俗谛,一真既舉體現成十界,則十界全體即是一真。就是說,十界之俗谛,也不離一真法界之真谛。真俗圓融,即是不思議之中谛,諸法實相也。實相即是心性異名。一心具叁大之義,體大、相大、用大。體大即性體,不生不滅,千古不變。相大,即性量,周遍十方,具恒河沙稱性功德。用大即性具,出生十法界染淨因果。所以善于談心性之人,必不棄離于事相的因果,何以故?因爲知道事相也是心性所顯,而深信因果事相者,終必大明乎心性,發慧大悟自心,此乃必然之理也。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裏信入。

  此段開示,將能念之心是什麼性質?所念之佛是什麼內容?心佛之間的互動關系如何?從理論高度加以诠釋,歸結到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是全一真如的理體,因一念妄動,成了阿賴耶識的八識妄心,它是真妄和合的,一半是真如,一半是妄心。真心如水,妄心如波,波水相依在一起。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猶如全水成波,全波即水一樣。能念之心,就是這個狀態。它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隨緣是心之用,起善念是心的淨用,起惡念是心的染用。不變是心之體,不管起淨用還是起染用,心之體總是不變,呈不生不滅狀態。一天到晚,均是這樣,所以說,終日隨緣,終日不變。苟明此理,即可從此契入念佛法門。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者,這一句所念佛號,乃法藏菩薩因地發了四十八大願,經無央數劫修行,以行填願,今行圓果滿成佛,號阿彌陀,故這句彌陀名號,包含了彌陀因地四十八願,果上依正莊嚴種種萬德,是從佛萬德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說,“全德立名”。這句彌陀名號,既是從因地四十八願,果上圓滿萬德,徹證不生不滅的無量光壽自性而建立起來的,離開佛的萬德,離開無量光壽這個主要德能特徵,就無能建立這句名號,因爲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啊!所以說,“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者,我們念這句名號,就是將阿彌陀佛的萬德,呼召過來,變成我們自己的萬德。何以能夠如此?因爲我們也有本具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自性啊!照即無量光,寂即無量壽,所以能將彌陀萬德轉化成我的萬德。而且全攝彌陀萬德以爲己之萬德,罄無不盡,一點也沒有遺漏,一點也沒有欠缺,所以說,“以名召德,名外無德”。正持名時,生心佛心,完全合在一起,如水投水,似空印空。能念之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者,凡夫迷惑顛倒,有能有所,所以不契圓常,理上實則是能所不二的。雖然,能所不二,生佛無別,但生佛之相,卻宛然存在。本離四句,本絕百非者,四句,即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百非,從四句引伸出來,四句各含四句,成十六句,過現未各有十六句,成四十八句,加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成九十六句,再加基本四句,便成一百句,總稱百非。這種能所不二,生佛宛然的現象,和四句百非是絕緣的。也就是說,不能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四句和百非所能解釋得通的。本遍一切,本含一切者,能念之心,本遍一切虛空法界,所念之佛,也本含一切虛空法界。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者,絕待者,無有對待,絕去了對待。圓融者,不二就是圓融。能所不二,空有不二,性相不二,事理不二,因果不二是也。總之,念佛一法,能所絕去對待。全顯不二,即是圓融,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思議。蓮宗行人,當從這裏契入信心。若己智未能徹了,但當仰信佛祖的聖言量就是了。

  殺生一事,過患至爲深重。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生可殺乎。造重業,縱殺心,結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殺所致。是以殺心漸猛,殺業漸深,漸以殺人,以及殺其六親,甚而積爲刀兵大劫,可悲也矣。蓋皆由不知戒殺之所致。苟知戒殺,牲且不忍殺,況殺人乎,況殺六親乎。牲不忍殺,刀兵大劫,何所從來。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殺,亦戒殺之漸。但不知殺父兄者,由于不戒殺始也。

  殺生一事,過患至爲深重。是以慈心不殺,爲十善之首。五戒之先,首重戒殺。良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殺彼生命,無異殺佛,生可殺乎!一切衆生,由惑造業,因業感報,在六道輪回中頭出頭沒,都曾互爲過去父母,六親眷屬,只緣形體改易,不覺不知。殺生,無異殺過去父母,六親眷屬,生可殺乎!況且殺業既結,必酬殺報,經中說;人死爲羊,羊死爲人,盡未來際,遞相吞啖,生可殺乎!縱殺業,結深怨,感苦果,皆由殺生造成,生可殺乎!若殺業不止,殺心漸猛,殺業漸深,愈演愈烈,初則殺動物,漸則殺人,爲爭城奪地,不惜發動二次世界大戰,死人以千萬計,如此刀兵大劫,皆自殺業累積而成,豈不可悲!推其原故,皆由不知戒殺所致,若知戒殺,則牲畜也不敢殺,何況殺人。則刀兵大劫,從何釀成哉。語雲:“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欲免殺劫,從戒殺始。

  人之所以不戒殺者,由于不達因果之理。因果者,感應也。我以惡心感之,人亦以惡心應。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應。人但知感應見于現生,而不知感應通于叁世也。人但知感應見于人道,而不知感應通于六道也。果知感應通于叁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殺可不戒乎。縱知感應通于六道,亦不知感應通于世出世間也。以無我心感,則聲聞緣覺之果應之。以菩提心六度萬行感,則菩薩法界果應之。以平等大慈,同體大悲感,則佛法界果應之。噫,感應之道,可盡言哉。

  原人之所以不戒殺者,由于不知因果之理,苟知殺人者,必受人殺之報,殺人無異殺己。人雖至愚,亦不敢殺人矣。苟知一切蠢動含靈,殺彼充我口腹,未來必受被他殺,充彼口腹之果報,則動物亦不敢殺矣。所以提倡因果報應是免除殺劫治本之法也。因果者,感應也。我以惡心感,人亦以惡心應,我以善心感,人亦以善心應。感應不但見于現生,而且通于叁世六道。具體例子,《曆史感應統記》《法宛珠林》《經律異相》等書均有記述。感應(因果)亦通于出世間。以無我心修四谛、十二因緣法感,則聲聞緣覺果應之。以菩提心六度萬行感,則菩薩法界果應之。以平等大慈同體大悲感,則佛法界果應之。徹祖嘗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也。”噫!感應之道,可盡言哉!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爲宗。此唯心之義,須以叁量楷定。叁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者,謂親證其理也。如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是念才動,忽失聲置缽,遂悟萬法唯心。高麗惟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冢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見其水爲墓中控出,遂惡心大吐,乃悟萬法唯心,便回本國著述。此皆現量親證也。比量者,借衆相而觀于義,比喻而知也。諸喻之中,夢喻最切。如夢中所見山川人物,萬別千差,皆不離我能夢之心。離夢心外,別無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現前一切萬法,但唯心現也。聖言量者,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千經萬論,皆如是說。

  此段是說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爲宗,用現量,比量,聖言量叁法,楷定其必然如此。一、現量。現量即是人們親證其理。文中舉二例:(一)、羅什大師七歲時隨母入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作念,我年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此念一動,忽失聲佛缽落地。夫佛缽重量是一,未舉念前,我能頂戴。才一動念,力不能勝,什師遂悟萬法唯心。(二)、高麗惟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冢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見其水爲墓中流出,遂惡心大吐。夫所飲水從墓中出,未知之…

《徹悟禅師語錄卷上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