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禅師語錄卷上4
不唯宗教兩門如是,即普天之下,士農工商,諸子百家,縱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門之外。以彼去來動靜,鹹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謂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夾路桃花風雨後,馬蹄無地避殘紅。
不但宗教二門都是念佛法門即普天之下各行各業之人,縱絕不知念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門之外,何以故?因爲日用之間,去來動靜,鹹皆依循本具佛性在起作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聞,手能執捉,足會運奔,皆仗佛性之力也。真如古人說,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夾路桃花風雨後,馬蹄無地避殘紅。
一氣,代表太極,無極,爲萬物生起之原,古有一氣生兩儀,(謂天地)兩儀化育萬物之說,首句是說一氣雖無象無言,有象之萬物皆仗彼含育生長,萬靈的有情衆生,到處蒙其無私惠賜,想辭謝不要它也不可能。下兩句比喻,真像道路兩邊的桃花,在風雨交加下飄落滿地,騎馬人行于道中,要想馬蹄避開落紅而不踐,也不可能。一氣,喻無所不在之佛性也。
一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爲淨土正宗。叁以攝心專注而念,爲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
此段開示,十分重要,可以作我們淨業行人修學念佛法門的指南針。一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就是爲了生死。不要回避這個生死問題,也回避不了。修學念佛法門,若生死心不切,就不能得其實益。我等無量劫來,在六道中流轉,所積累的死後枯骨,堆起來高過于須彌山。一羅漢得宿命通,觀察累劫中在地獄所受苦次數之多,害怕得流出血汗。所以我們要發了生死的心,而且要生死心切。生死心若切,就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矣。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發下化衆生之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發上求佛道之願。這是修學佛法的通途。《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應發真正菩提心也。念佛人的菩提心,就是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如有一人,念佛不發往生西方的心,所修惟得人天福報,則此人與五逆十惡之人本質上沒有區別,其墮地獄遲速,僅隔一步之遙而已。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爲淨土正宗。淨宗修法就是這麼簡單,深願持名。這句彌陀名號,猶如金剛王寶劍,威力無窮,能斬斷煩惱葛藤,魔障絲蘿。真信切願持之,就能往生西方。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預知末世衆生,不能自力斷惑了生死,在法藏菩薩因地時,經過五劫思惟,于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大願,用這句名號救度障重衆生,生彼淨土。《無量壽經》雲:“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印祖說:“念一句佛號,成佛尚有余。”他老人家念60年佛,成了一代祖師。有人認爲我文化不高,沒有辦法,只好念念佛,這種想法,完全錯了,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念彌陀一佛功德,圓攝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功德,無欠無缺。何以故?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圓攝一切功德也。永明壽禅師,一代宗匠,大善知識,日課佛名十萬聲,難道也是只會念佛的下根人。宋長廬宗赜禅師舉行念佛蓮華勝會,夢中有華嚴經中普賢、普慧二菩薩要求入會參加。所以念佛法門,諸聖冥贊。這是上根利智的行門,一生成佛的捷徑,大家不必叁心二意,腳踏實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了。
叁以攝心專注而念,爲下手方便。這裏提出二個條件,一攝心,二專注。如何攝心?人有六根,只要收攝意根和耳根,心念耳聽,其余四根不攝自攝。將六根收攝在一句佛號上,就有很大威力,如日下照鏡,將日光聚成焦點,就能點燃鏡下的白紙。其消業障,增福慧,比散心念佛不知要好多少倍。如何專注?就是全神貫注在句佛號上面,必須懇切至誠,若心不懇切至誠,就無法專注。若猶湧妄波,則可用記數念佛方法,從一至十,或從一至五,從六至十,終而複始,定可止妄而專注于佛號一境矣。其他尚有觀想、記數、隨息、追頂等念佛方法。印祖說,觀想雖好,是上根所修,中下根心粗境細,很難得益。隨息,隨得不好,也會成病,追頂亦然,唯記數一法,息妄效果好,且最能養神,末世衆生,欲得念佛專注一心,不用記數,大難!大難!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修心就是修念頭,妄心就是貪嗔癡的念頭,于順境上起貪,于逆境上起嗔,于五塵中庸境上看不破,處處執著,即癡。因貪嗔癡,起惑造業,因業感受苦報。故念佛人,一定要對治貪嗔癡煩惱。如何對治?就用專心念佛來戰勝它,佛念一起,煩惱自去。比如光明若至,黑暗自消。佛號似洪爐,煩惱似片雪。片雪近洪爐自消。如提不起這句佛號,煩惱就會反客爲主,傷害我的法身慧命。一定要戰勝它,是爲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爲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爲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爲淨行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爲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矣。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爲入道根本。學佛之人,一定要戒殺生、偷盜、邪淫、大妄語。這是一切戒法的基礎,四重戒法不持,學佛法得不到真實利益。觀經淨業叁福,特別強調要嚴持淨戒,“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威儀即戒法細則)所以念佛求往生的人,一定要齋戒清淨,才能往生西方。若破四重戒,即能障道,已得者會失,未得者,永遠不得,故應嚴守此四重戒法,作爲入道之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爲修道助緣。念佛的人,不要圖安逸,貪享受,應助人爲樂。凡有義舉善事,當仁不讓,勇于擔荷。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須知吾人無始劫來,所造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應該忏悔、念佛和種種苦行,以消除業障,增長善根。
七以一心不亂,爲淨行歸宿。念佛達到一心不亂,爲我們追求目標,念佛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從事相上達到一心不亂,心佛融爲一體,但猶不明理性。理一心是從事一心基礎上明白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理,非別有理一心也。事一心不亂屬定,理一心不亂,則由定發慧,證念佛叁昧。念佛能達一心固好,若未能一心,卻不能存一恐不得往生之疑心,否則因疑成障,致自失往生利益,不可不知。
八以種種靈瑞,爲往生證驗。念佛法門爲什麼要談瑞相?因爲念佛一法,是難信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等覺菩薩只能知其少分,其余權乘小果,皆非智力所及,何況凡夫。釋迦如來在方等會上說《無量壽經》,是說十萬億佛土之外的他方佛,與會大衆未能徹底無疑,佛對阿難說,欲見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應面向西方頂禮。阿難就西向頂禮,起立擡頭,就見到阿彌陀佛巍巍金身,現在其前。證明佛語不虛,西方確有阿彌陀佛。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但現在能見,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是往生之後才見佛,爲使大家增長對念佛法的信心,就必須將臨終往生者的種種瑞相加以記錄,編輯成書,前人所編集的《淨土聖賢錄》。《近代往生傳》就是這方面的先例,啓人信心,影響頗巨。但由于過去新聞媒體傳播不暢,和文化事業不發達,念佛往生者被記錄下來極少數,大多是未予記述,自然散失。經中說,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臨終往生之人,光明滿室,天樂鳴空,異香遠聞,的往生瑞相,並不多見。凡是臨終者頭頂最後冷卻、四肢柔軟,面帶微笑,都應視爲往生西方的瑞相證驗,可以展轉口頭宣揚,或撰文向佛教刊物投稿。以增長念佛求往生人的信心。此八種事,要痛快講,要詳細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衆生所以輪回者,六道也。余趣衆生,爲驚瞋苦樂所障,無暇向道。可以整心慮,趨菩提,唯人道爲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豈易得乎。
一切衆生,由貪嗔癡,造殺盜淫,輪回六道,無有出期。縱欲歸向佛道,思求脫六道輪回之苦,其余五道衆生,均爲或苦或樂環境所障,無暇向道。天道衆生,衣食自然,不假造作,只知享天快樂,不肯修道。修羅衆生,有天樂,無天德,嗔恚、嫉妒、我慢、爭鬥之心,特別旺盛,亦無暇向道。畜道衆生,愚蠢無知,只知覓食,睡眠,也不能修道。餓鬼道衆生,業力所感,饑不得食,渴不得飲,也無暇修道。地獄道衆生,爲臥抱鐵床銅柱,受苦無間,更不能向道。真正能辦心道業,趣向菩提者,只有人道耳。但由于過去生中,持五戒者少,故得人身者少。佛一日,曾抓一把土在手,問阿難:我手上土多,還是大地土多?阿難答: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我手上土,失人者,如大地土。故人身豈易得乎!
人道衆生,從生至壯,以及老死,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世間塵勞生死業緣耳,佛法豈易聞乎。
上段說,人身難得,此段言佛法難聞。人生在世,從少至壯,從壯至老死,成家立業,生男育女,爲衣食奔波勞碌,被聲色貨利驅使,一生之中,未聞到佛過,便骨肉歸于丘垅者,比比皆是,佛法豈易聞乎!
得人身已難,況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難。聞佛法已難,況聞彌陀名號,淨土法門尤難。何幸而得難得之人身。何幸而聞難聞之佛法。聞之而猶不肯信,不深爲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願,猶不信也。願而無行,猶弗願也。行而不猛,猶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願不切。願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總之生真信難。信果真矣,願自能切。願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願,加以勇猛行力,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見彌陀,決定證叁不退,決定一生補佛。既得生淨土矣,曠大劫來生死業根,則從此永斷。既一生補佛矣,至極尊貴無上妙覺…
《徹悟禅師語錄卷上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