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卷上4
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不但宗教二门都是念佛法门即普天之下各行各业之人,纵绝不知念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何以故?因为日用之间,去来动静,咸皆依循本具佛性在起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手能执捉,足会运奔,皆仗佛性之力也。真如古人说,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一气,代表太极,无极,为万物生起之原,古有一气生两仪,(谓天地)两仪化育万物之说,首句是说一气虽无象无言,有象之万物皆仗彼含育生长,万灵的有情众生,到处蒙其无私惠赐,想辞谢不要它也不可能。下两句比喻,真像道路两边的桃花,在风雨交加下飘落满地,骑马人行于道中,要想马蹄避开落红而不践,也不可能。一气,喻无所不在之佛性也。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此段开示,十分重要,可以作我们净业行人修学念佛法门的指南针。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为了生死。不要回避这个生死问题,也回避不了。修学念佛法门,若生死心不切,就不能得其实益。我等无量劫来,在六道中流转,所积累的死后枯骨,堆起来高过于须弥山。一罗汉得宿命通,观察累劫中在地狱所受苦次数之多,害怕得流出血汗。所以我们要发了生死的心,而且要生死心切。生死心若切,就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矣。
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发下化众生之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上求佛道之愿。这是修学佛法的通途。《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应发真正菩提心也。念佛人的菩提心,就是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如有一人,念佛不发往生西方的心,所修惟得人天福报,则此人与五逆十恶之人本质上没有区别,其堕地狱迟速,仅隔一步之遥而已。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净宗修法就是这么简单,深愿持名。这句弥陀名号,犹如金刚王宝剑,威力无穷,能斩断烦恼葛藤,魔障丝萝。真信切愿持之,就能往生西方。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预知末世众生,不能自力断惑了生死,在法藏菩萨因地时,经过五劫思惟,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用这句名号救度障重众生,生彼净土。《无量寿经》云:“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印祖说:“念一句佛号,成佛尚有余。”他老人家念60年佛,成了一代祖师。有人认为我文化不高,没有办法,只好念念佛,这种想法,完全错了,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念弥陀一佛功德,圆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无欠无缺。何以故?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圆摄一切功德也。永明寿禅师,一代宗匠,大善知识,日课佛名十万声,难道也是只会念佛的下根人。宋长庐宗赜禅师举行念佛莲华胜会,梦中有华严经中普贤、普慧二菩萨要求入会参加。所以念佛法门,诸圣冥赞。这是上根利智的行门,一生成佛的捷径,大家不必三心二意,脚踏实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了。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这里提出二个条件,一摄心,二专注。如何摄心?人有六根,只要收摄意根和耳根,心念耳听,其余四根不摄自摄。将六根收摄在一句佛号上,就有很大威力,如日下照镜,将日光聚成焦点,就能点燃镜下的白纸。其消业障,增福慧,比散心念佛不知要好多少倍。如何专注?就是全神贯注在句佛号上面,必须恳切至诚,若心不恳切至诚,就无法专注。若犹涌妄波,则可用记数念佛方法,从一至十,或从一至五,从六至十,终而复始,定可止妄而专注于佛号一境矣。其他尚有观想、记数、随息、追顶等念佛方法。印祖说,观想虽好,是上根所修,中下根心粗境细,很难得益。随息,随得不好,也会成病,追顶亦然,唯记数一法,息妄效果好,且最能养神,末世众生,欲得念佛专注一心,不用记数,大难!大难!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修心就是修念头,妄心就是贪嗔痴的念头,于顺境上起贪,于逆境上起嗔,于五尘中庸境上看不破,处处执著,即痴。因贪嗔痴,起惑造业,因业感受苦报。故念佛人,一定要对治贪嗔痴烦恼。如何对治?就用专心念佛来战胜它,佛念一起,烦恼自去。比如光明若至,黑暗自消。佛号似洪炉,烦恼似片雪。片雪近洪炉自消。如提不起这句佛号,烦恼就会反客为主,伤害我的法身慧命。一定要战胜它,是为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学佛之人,一定要戒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这是一切戒法的基础,四重戒法不持,学佛法得不到真实利益。观经净业三福,特别强调要严持净戒,“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威仪即戒法细则)所以念佛求往生的人,一定要斋戒清净,才能往生西方。若破四重戒,即能障道,已得者会失,未得者,永远不得,故应严守此四重戒法,作为入道之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念佛的人,不要图安逸,贪享受,应助人为乐。凡有义举善事,当仁不让,勇于担荷。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须知吾人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应该忏悔、念佛和种种苦行,以消除业障,增长善根。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为我们追求目标,念佛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从事相上达到一心不乱,心佛融为一体,但犹不明理性。理一心是从事一心基础上明白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理,非别有理一心也。事一心不乱属定,理一心不乱,则由定发慧,证念佛三昧。念佛能达一心固好,若未能一心,却不能存一恐不得往生之疑心,否则因疑成障,致自失往生利益,不可不知。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念佛法门为什么要谈瑞相?因为念佛一法,是难信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等觉菩萨只能知其少分,其余权乘小果,皆非智力所及,何况凡夫。释迦如来在方等会上说《无量寿经》,是说十万亿佛土之外的他方佛,与会大众未能彻底无疑,佛对阿难说,欲见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应面向西方顶礼。阿难就西向顶礼,起立抬头,就见到阿弥陀佛巍巍金身,现在其前。证明佛语不虚,西方确有阿弥陀佛。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但现在能见,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是往生之后才见佛,为使大家增长对念佛法的信心,就必须将临终往生者的种种瑞相加以记录,编辑成书,前人所编集的《净土圣贤录》。《近代往生传》就是这方面的先例,启人信心,影响颇巨。但由于过去新闻媒体传播不畅,和文化事业不发达,念佛往生者被记录下来极少数,大多是未予记述,自然散失。经中说,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临终往生之人,光明满室,天乐鸣空,异香远闻,的往生瑞相,并不多见。凡是临终者头顶最后冷却、四肢柔软,面带微笑,都应视为往生西方的瑞相证验,可以展转口头宣扬,或撰文向佛教刊物投稿。以增长念佛求往生人的信心。此八种事,要痛快讲,要详细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众生所以轮回者,六道也。余趣众生,为惊瞋苦乐所障,无暇向道。可以整心虑,趋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岂易得乎。
一切众生,由贪嗔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无有出期。纵欲归向佛道,思求脱六道轮回之苦,其余五道众生,均为或苦或乐环境所障,无暇向道。天道众生,衣食自然,不假造作,只知享天快乐,不肯修道。修罗众生,有天乐,无天德,嗔恚、嫉妒、我慢、争斗之心,特别旺盛,亦无暇向道。畜道众生,愚蠢无知,只知觅食,睡眠,也不能修道。饿鬼道众生,业力所感,饥不得食,渴不得饮,也无暇修道。地狱道众生,为卧抱铁床铜柱,受苦无间,更不能向道。真正能办心道业,趣向菩提者,只有人道耳。但由于过去生中,持五戒者少,故得人身者少。佛一日,曾抓一把土在手,问阿难:我手上土多,还是大地土多?阿难答: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我手上土,失人者,如大地土。故人身岂易得乎!
人道众生,从生至壮,以及老死,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世间尘劳生死业缘耳,佛法岂易闻乎。
上段说,人身难得,此段言佛法难闻。人生在世,从少至壮,从壮至老死,成家立业,生男育女,为衣食奔波劳碌,被声色货利驱使,一生之中,未闻到佛过,便骨肉归于丘垅者,比比皆是,佛法岂易闻乎!
得人身已难,况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难。闻佛法已难,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何幸而得难得之人身。何幸而闻难闻之佛法。闻之而犹不肯信,不深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行力,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既得生净土矣,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则从此永断。既一生补佛矣,至极尊贵无上妙觉…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