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3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3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彻祖曰: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但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而且也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大法纲宗。佛法就是令一切众生返妄归真,究竟成佛之法,“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一切境界,唯心所造。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念佛时,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之佛,是本觉,始本合一,即究竟觉,岂非一代时教所说,为念佛法门的注脚。广而说之,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略而说之,唯此二句而已。印祖说,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在于普贤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导归极乐,最后才圆满佛果。可见念佛法门是一代时教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不但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佛法纲宗,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藏纲宗,所以佛说弥陀经时,六方恒沙诸佛出广长舌相而证明赞叹也。亦可以说,一切法门皆是念佛一门也。(不出念自佛,念他佛,自他俱念三法故也)此宗若透,何宗不透。此是心是佛,是心是佛之法既明,则何法不明,所谓一切唯心造故,所谓学虽不多,可齐等于上贤,上贤即上根利智的善知识也。

  真法无性,染净从缘。一真既举体成十界,则十界全体即一真。是故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真法,或名一真法界,或名实相,真法无性,是约真谛说,它一法不立,但能随染净之缘,现起十界之相,十界之相,有相可睹,即是俗谛,一真既举体现成十界,则十界全体即是一真。就是说,十界之俗谛,也不离一真法界之真谛。真俗圆融,即是不思议之中谛,诸法实相也。实相即是心性异名。一心具三大之义,体大、相大、用大。体大即性体,不生不灭,千古不变。相大,即性量,周遍十方,具恒河沙称性功德。用大即性具,出生十法界染净因果。所以善于谈心性之人,必不弃离于事相的因果,何以故?因为知道事相也是心性所显,而深信因果事相者,终必大明乎心性,发慧大悟自心,此乃必然之理也。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

  此段开示,将能念之心是什么性质?所念之佛是什么内容?心佛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从理论高度加以诠释,归结到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是全一真如的理体,因一念妄动,成了阿赖耶识的八识妄心,它是真妄和合的,一半是真如,一半是妄心。真心如水,妄心如波,波水相依在一起。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犹如全水成波,全波即水一样。能念之心,就是这个状态。它终日随缘,终日不变。随缘是心之用,起善念是心的净用,起恶念是心的染用。不变是心之体,不管起净用还是起染用,心之体总是不变,呈不生不灭状态。一天到晚,均是这样,所以说,终日随缘,终日不变。苟明此理,即可从此契入念佛法门。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者,这一句所念佛号,乃法藏菩萨因地发了四十八大愿,经无央数劫修行,以行填愿,今行圆果满成佛,号阿弥陀,故这句弥陀名号,包含了弥陀因地四十八愿,果上依正庄严种种万德,是从佛万德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说,“全德立名”。这句弥陀名号,既是从因地四十八愿,果上圆满万德,彻证不生不灭的无量光寿自性而建立起来的,离开佛的万德,离开无量光寿这个主要德能特徵,就无能建立这句名号,因为阿弥陀,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啊!所以说,“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者,我们念这句名号,就是将阿弥陀佛的万德,呼召过来,变成我们自己的万德。何以能够如此?因为我们也有本具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自性啊!照即无量光,寂即无量寿,所以能将弥陀万德转化成我的万德。而且全摄弥陀万德以为己之万德,罄无不尽,一点也没有遗漏,一点也没有欠缺,所以说,“以名召德,名外无德”。正持名时,生心佛心,完全合在一起,如水投水,似空印空。能念之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者,凡夫迷惑颠倒,有能有所,所以不契圆常,理上实则是能所不二的。虽然,能所不二,生佛无别,但生佛之相,却宛然存在。本离四句,本绝百非者,四句,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百非,从四句引伸出来,四句各含四句,成十六句,过现未各有十六句,成四十八句,加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成九十六句,再加基本四句,便成一百句,总称百非。这种能所不二,生佛宛然的现象,和四句百非是绝缘的。也就是说,不能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四句和百非所能解释得通的。本遍一切,本含一切者,能念之心,本遍一切虚空法界,所念之佛,也本含一切虚空法界。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者,绝待者,无有对待,绝去了对待。圆融者,不二就是圆融。能所不二,空有不二,性相不二,事理不二,因果不二是也。总之,念佛一法,能所绝去对待。全显不二,即是圆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不可思议。莲宗行人,当从这里契入信心。若己智未能彻了,但当仰信佛祖的圣言量就是了。

  杀生一事,过患至为深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可杀乎。造重业,纵杀心,结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杀所致。是以杀心渐猛,杀业渐深,渐以杀人,以及杀其六亲,甚而积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盖皆由不知戒杀之所致。苟知戒杀,牲且不忍杀,况杀人乎,况杀六亲乎。牲不忍杀,刀兵大劫,何所从来。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杀,亦戒杀之渐。但不知杀父兄者,由于不戒杀始也。

  杀生一事,过患至为深重。是以慈心不杀,为十善之首。五戒之先,首重戒杀。良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杀彼生命,无异杀佛,生可杀乎!一切众生,由惑造业,因业感报,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都曾互为过去父母,六亲眷属,只缘形体改易,不觉不知。杀生,无异杀过去父母,六亲眷属,生可杀乎!况且杀业既结,必酬杀报,经中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尽未来际,递相吞啖,生可杀乎!纵杀业,结深怨,感苦果,皆由杀生造成,生可杀乎!若杀业不止,杀心渐猛,杀业渐深,愈演愈烈,初则杀动物,渐则杀人,为争城夺地,不惜发动二次世界大战,死人以千万计,如此刀兵大劫,皆自杀业累积而成,岂不可悲!推其原故,皆由不知戒杀所致,若知戒杀,则牲畜也不敢杀,何况杀人。则刀兵大劫,从何酿成哉。语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欲免杀劫,从戒杀始。

  人之所以不戒杀者,由于不达因果之理。因果者,感应也。我以恶心感之,人亦以恶心应。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应。人但知感应见于现生,而不知感应通于三世也。人但知感应见于人道,而不知感应通于六道也。果知感应通于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杀可不戒乎。纵知感应通于六道,亦不知感应通于世出世间也。以无我心感,则声闻缘觉之果应之。以菩提心六度万行感,则菩萨法界果应之。以平等大慈,同体大悲感,则佛法界果应之。噫,感应之道,可尽言哉。

  原人之所以不戒杀者,由于不知因果之理,苟知杀人者,必受人杀之报,杀人无异杀己。人虽至愚,亦不敢杀人矣。苟知一切蠢动含灵,杀彼充我口腹,未来必受被他杀,充彼口腹之果报,则动物亦不敢杀矣。所以提倡因果报应是免除杀劫治本之法也。因果者,感应也。我以恶心感,人亦以恶心应,我以善心感,人亦以善心应。感应不但见于现生,而且通于三世六道。具体例子,《历史感应统记》《法宛珠林》《经律异相》等书均有记述。感应(因果)亦通于出世间。以无我心修四谛、十二因缘法感,则声闻缘觉果应之。以菩提心六度万行感,则菩萨法界果应之。以平等大慈同体大悲感,则佛法界果应之。彻祖尝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也。”噫!感应之道,可尽言哉!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须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谓亲证其理也。如罗什大师,七岁随母入佛寺,见佛钵,喜而顶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钵甚重,何能顶戴,是念才动,忽失声置钵,遂悟万法唯心。高丽惟晓法师,来此土参学,夜宿冢间,渴甚,明月之下,见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饮之,殊觉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见其水为墓中控出,遂恶心大吐,乃悟万法唯心,便回本国著述。此皆现量亲证也。比量者,借众相而观于义,比喻而知也。诸喻之中,梦喻最切。如梦中所见山川人物,万别千差,皆不离我能梦之心。离梦心外,别无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现前一切万法,但唯心现也。圣言量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千经万论,皆如是说。

  此段是说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用现量,比量,圣言量三法,楷定其必然如此。一、现量。现量即是人们亲证其理。文中举二例:(一)、罗什大师七岁时随母入寺见佛钵喜而顶戴之,俄而作念,我年尚幼,佛钵甚重,何能顶戴,此念一动,忽失声佛钵落地。夫佛钵重量是一,未举念前,我能顶戴。才一动念,力不能胜,什师遂悟万法唯心。(二)、高丽惟晓法师来此土参学,夜宿冢间,渴甚,明月之下,见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饮之,殊觉香美,至次日清晨,见其水为墓中流出,遂恶心大吐。夫所饮水从墓中出,未知之…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