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gn="left">初叁句,釋迦自敘佛現。由念佛方便力故,契法,契機,所以佛現也。次五句,是諸佛稱歎釋迦。以能爲實施權,故雲善哉。爲一施叁,引入佛慧,故雲,第一導師。證微妙第一實智,故雲得無上法。隨一切佛隱實施權,故雲,用方便力。次四句,諸佛自明我等亦隱實施權。次四句,雙釋隱(實)施(權)之義。爲衆生少智,不自信作佛,所以隱實。爲樂小法,所以施權說諸果也。後二句,雙結二義。始雖說叁,終必顯一。
辰二明釋迦酬順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稱南無諸佛。 複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初一偈,發言酬順。(酬,報也)南無,此雲敬從也。後一偈,念順物機(所宜)。(隨順諸佛施權)二明有小機竟
卯叁明施化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爲五比丘說。
波羅奈,即鹿苑也。中道無性佛種之理,此理非數,又不可說。今以方便,作叁教說。又,非生非滅,而以方便作生滅說。又偏真之理,亦非可說,以方便故,作四門說。初爲五人說無常有門也。(初以權實相對。實不可說,說屬于權。叁權是數,一實非數。次以生滅不生滅相對。不生滅(屬大乘),故不可說。且說生滅。即大小相對也。後以偏真小理對小四門,亦不可宣。是則大小兩理,俱不可說,方便爲物,俱可得說。雖俱可說,佛意在實,衆生于實非宜,故思方便作生滅說耳。)
卯四明受行悟入(機能領會,即受。隨聞觀轉,即暖法。去,名行。至世第一,名之爲悟。若得初果,名之爲入。)
是名轉*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輪。陳如初得見谛,(證見道位初果)斷分別惑,分證有馀涅槃。涅槃之音,起自于此。由此得成無學,便有阿羅漢名。能說者,名之爲佛。所說叁乘,即法。見谛阿羅漢,即僧。叁寶于是現世間也。初明化導竟
辛二釋疑
從久遠劫來, 贊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恐疑師(指佛)雲,佛初未能鑒機,尋念諸佛,始知(衆生)根機。今爲釋疑雲,爲欲引同(同諸佛施權)故念諸佛。非今始念方知。從久遠來,見其樂小,已爲贊示(于小),令盡衆苦。所以聞小即得解脫也。又恐疑弟子雲,雲何一世暫聞,即證無學。今釋雲,從久遠來,爲其贊示。稱于本習,故速得道耳。久遠,即指大通結緣之後。故下文雲,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也。二頌施方便化,爲下舍幾用車譬本竟
子叁頌顯實。爲下等賜大車譬本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鹹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爲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 於諸菩薩中,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佛子以恭敬心,來至佛所。曾聞諸佛方便說法。此顯叁乘行人,皆是佛子,頌人一也。爲說佛慧故,即是一切種智佛之知見。頌理一也。但說無上道,頌教一也。菩薩疑除,羅漢作佛。頌行一也。又,初兩偈,明大乘機發。亦名索果。爲下諸子索車譬本。次兩偈一句,明佛歡喜,衆生堪得大乘益故。爲下見子免難歡喜譬本。次叁句,正明顯實。爲下等賜諸子大車譬本。後一偈,明受行悟入。爲下諸子得車歡喜譬本。
初明由機發故索果。志求佛道,是索大果。索有叁意:(一)大機有感果之義,機中論索。(二)情中密索。如下文雲,爲得爲不得?(叁)發言索。即殷勤叁請。鹹以恭敬心皆來至我所者,如舍利弗請雲,諸天龍神等,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也。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者,具受前四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調熟也。
二明障除佛喜者,佛爲佛慧故出(世),昔障重無機,不得即說佛慧。中間雖障除,機未熟故,又未得說。今機發,正是說時。昔衆生根鈍智小,畏其謗法墮惡。今根利志大,聞必信解,故喜無畏。不畏執小謗大,起罪墮惡也。
叁正顯實者,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乘)是曲而非直。別通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四受行悟入者,初聞略說,謂久後要當說實,叁乘無非方便。又謂不退菩薩,不知佛智。故菩薩羅漢鹹墮疑網。今開權顯實,不惟羅漢除疑,而叁教菩薩無不除疑。不惟菩薩作佛,而羅漢悉亦作佛也。
子四頌歎法希有
如叁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於世, 說是法複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複難。
譬如優昙華,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贊, 乃至發一言。 則爲已供養, 一切叁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於優昙華。
此正頌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華時一現也。妙法不出權實。儀式者,諸佛引物之權(先施權後顯實)。無分別法者,諸佛所顯之實。又權實本無分別,爲鈍根小智,分別權實,名爲儀式。今還悟入一(乘)叁(乘)不二,名無分別也。諸佛興出世二句,明人難。次二句,明法難。如四十馀年,久默斯要。次二句,明聞法難。如五千退席,佛世不聞。次二句,明聽信難。如普會大衆,唯舍利弗一人先能領解。次舉喻,但合聽信者難。聞法喜贊,是人希有,過于優昙華也。
子五頌不虛。爲下無虛妄譬本
汝等勿有疑, 我爲諸法王, 普告諸大衆。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初六句,誡勿于可信人生疑。次四句,誡勿于可信法生疑。夫世間人王,言則不二。況佛爲法王,豈有虛妄。又,方便權說,尚能除濁。況秘要妙法,甯非真實乎。
子六頌揀衆敦信又二。初頌揀衆,次頌敦信。醜今初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衆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爲如是等, 廣贊一乘道。
初四句,頌上此非佛弟子。何者?若樂諸欲,是行魔業。故須揀之。又,終不求佛道句,兼頌上皆是增上慢人。以未得上法,謂得上法,是故不複求佛道也。當來世惡人四句,頌上如來滅後,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後四句,頌上若遇馀佛便得決了。
醜次頌敦信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複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此頌上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也。初六句,敦信于權。後六句,敦信于實。(敦,笃也,厚也)初法說周中,初正法說竟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終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