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二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二

  

譬喻品第叁

  

釋此亦二:先總(釋),二別(釋)。總釋者。譬,是比況,喻,是曉訓。托此比彼,寄淺訓深。前長行偈頌,廣明五佛(十方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釋迦佛)權實。上根利智,圓聞獲悟。中下之流,抱疑未遣。大悲不已,巧智無邊。更複以類比況,開曉令悟。故言譬喻。別釋者,(有)因緣、約教、本迹、觀心。

  

因緣者,以世間父子,譬出世師弟。因于曾有,(昔曾蒙佛結緣下種)聞未曾有。(一乘之法)踴躍歡喜,世界益也。又以世資具(羊鹿牛車),譬出世資具(大白牛車),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爲人益也。又以世滅,比出世滅,拔其苦難,令免燒煮。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對治益也。又以世不生不滅,比出世不生不滅。乘是寶乘,真至道場。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第一義益也。佛以一音,說于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益。故言譬喻品。

  

約教者,佛意本贊佛乘,爲物機不堪(受),尋念先佛大悲方便。趣于鹿苑,稱歎叁車。二乘以下(聲聞)中(緣覺)自濟,恩不及人。(唯自度耳)菩薩駕(水)牛車,運他出火(宅),故名摩诃薩。此叁,藏教中譬喻也。又:叁人同畏燒煮,聲聞如獐,直去不回。緣覺如鹿母,並馳並顧。(邊奔邊回頭)菩薩如大象,身捍刀箭,全群而出(領全群突圍而出)。此通教中譬喻也。又二乘發心近,緣理淺,智慧弱,但斷通惑(見思)不能盡邊到義(盡際智至法源底),非波羅密。菩薩發心久遠,理深智強,能斷別惑(無明)窮源盡性。故大品雲,二乘如螢火,菩薩如日光。此別教中譬喻也。又: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來生于疲苦。如華嚴中,即事而真,(了達全事即理)不須譬喻。(華嚴經中,非無譬喻,但彼入道,不由于茲)爲未入(實)者,四十余年,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今日靈山,決定說大乘,普令一切,開示悟入佛之智慧,不令一人獨得滅度。如今如始。如始如今。無二無異(真如,叁際坐斷,始今不二不異)上根利智,聞即能解。不令如來生于疲苦,亦不須譬喻。只爲中下之機,踟蹰(不進貌)歧道,故須今日大車譬喻,而得利益。是名圓教中譬喻也。

  

本迹者,迹中既有四教譬喻,以迹例本,本初成道,亦應用諸譬喻,成熟衆生。又:爲蓮故華等,以譬爲本施迹等,具如玄文(玄義中文)。

  

觀心者,(因緣生法,即空假中)空如白牛,假如具度(衆寶莊校等)中如車體。(品題應在諸天說偈之後,火宅宅譬喻之前。出經者調卷,故置此耳。)

  

初法說周中,有五段文,上來初正法說竟

  

己二身子領解二。初經家敘,二身子自陳。庚今初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顔。

  

踴躍歡喜,敘其內解。合掌瞻仰,敘其外儀也。信解在心,名歡喜。喜動于形,名踴躍。從妙人(指佛)聞妙法,得妙解。內外和合,致此歡喜,即世界(悉檀)釋也。又,改小學大,棄貧事草庵,(喻小果)受富豪家業。(喻得記)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歡喜。此爲人(悉檀)釋也。又,憂悔雙遣,疑難並除。內外妨障廓然。(全消)故曰,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此對治釋歡喜也。又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是故歡喜。此第一義(悉檀)釋也。歡喜踴躍,是總明叁業領解歡喜。即起合掌,是身業,瞻仰尊顔,是意業。下文而白佛言,是口業。具明叁業領解也。

  

庚二身子自陳二。初長文,二偈頌。辛初中叁。初標叁喜,二釋,叁結。壬今初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今從世尊,標我身親近佛身,故名身喜。聞此法音,依于佛口,聞而歡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能解佛意,故名意喜。

  

壬二釋者,提昔之失,顯今之得。又,因昔感傷,成今歡喜也。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于如來無量知見。

  

(往昔)雖亦從佛聞如是法,而自身不預斯事,則身子去佛遠。故無身喜。所謂雖近而遠者也。又聞猶不聞,故無口喜。甚自感傷,故無意喜。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者,正指方等褒圓歎大。複由彈斥(彈偏斥小)所以感傷。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山林樹下,是思念之所。若坐若行,是思念之儀(四威儀)言同入法性者,藏通(之人)皆以偏真,名爲法性。然(昔)正聞叁藏(教)時,妄計大士(菩薩)實僅叁(阿僧)祇伏惑,自欣(慶幸)先證法性。(非真法性,乃偏真也)良由彼等聞方等(教)時,密得通益。聞說諸法實相,叁人(藏通別)皆得。既是同入真谛法性,雲何菩薩便得授記,我等終住小果。所以疑念不決。殊不知依于大乘中道法性,方有受記成佛義也。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此不聞大法,故無口喜。妄計同入法性,不解權理(偏真誤爲法性)故無意喜。獨處坐行,身遠于佛,故無身喜。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說,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初作念時,意謂如來有偏(心),故以小乘見度(于我)。久久思之,引咎自歸。(歸咎自己)故言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下,釋成己咎。蓋由般若轉教付財時,密得別益。已知界外中道法性,乃是成就無上菩提之正因。而我等根鈍,既不能受擬待于高山先照之時。(指華嚴會不預法席)複以欲速見小,匆匆取證。又不知稍停待方等般若之教。所以引咎自歸。然猶未知所證非爲真滅,所行即菩薩道也。不待說所因,即不解實,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即不解權。無權實妙解,故無意喜。信受初說(四阿含小教),故無口喜。思惟取證偏真涅槃,違遠如來常樂法身,故無身喜。皆以昔失,釋成今得也。二釋竟

  

壬叁結。結成今日叁喜也。文二。初結,二成。癸今初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誨,身意泰然,快得安隱。

  

牒(重申)前引咎自歸。名自剋責。顯今歡喜遍于叁業也。從佛,是身近佛身,結身喜。聞法,是金口圓音,結口喜。快得安隱,是意同佛意,結意喜。言聞所未聞者,高山先照,(華嚴會上時)不預法席,所以未聞。叁藏權說,不诠中理,所以未聞。方等彈诃,焦(芽)敗(種)無分,所以未聞。般若轉教,但爲菩薩,所以未聞。又,叁藏但聞偏真,通教但聞即真,別教但聞出于二邊,乃名中道,(即但中)未聞方便即是真實。所以名爲未曾有法也。雲何以小見度,是疑佛。是我等咎,是自悔。今不複疑,亦不複悔,所以泰然安隱。

  

癸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真是佛子,身則近佛,身喜義成。從佛口生,口喜義成。從法化生,意喜義成。得佛法分,謂分證叁德秘藏也。初長文竟

  

辛二偈頌叁。初頌標,二頌釋,叁頌結。壬今初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我聞者,即是親從佛聞。雙標身口(喜)也。得未曾有,標意(喜)也。(心懷大歡喜,疑網皆除,總標叁業同喜,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也。)

  

壬二頌釋二。初補頌不失,二正頌昔失。癸今初

  

昔來蒙佛教, 不失于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衆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不失大乘,釋身喜也。佛音希有,釋口喜也。漏盡除惱,釋意喜也。昔元不失,由己迷故,妄謂失耳。

  

癸二正頌昔失

  

我處于山谷, 或在樹林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雲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于未來、 演說無上道。 金色叁十二,…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