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空华实无起灭。以无性故,以即空故。世间常住,其理如是。一切众生,但有理常。闻而能解,为名字常。念念体察,心心无间,名观行常。粗垢先落,六根清净,为相似常。豁然天悟,证于四十一位真因,为分证常。圆满显发,无馀无欠,为究竟常。始终平等,故名为即。升沉硕异,故须辨六。依于平等之体,方有升沉之异。如依虚空,方论远近。故云全性起修。(通指逆顺二修)一任升沉迥异,不离平等一体。如远与近,不出虚空。故云全修在性。教来诠此,故为教一。行来契此,故为行一。人必会此,故为人一。三颂未来佛竟
癸四颂现在佛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先颂为化之意,(前六句)次颂显实。(次四句)后颂施权。(后八句)如是法者,双指权实法也。第一寂灭,即理一。方便示种种道,实为佛乘。约能示,即教一。约所示,即行一。知众生诸行等,是施权也。初颂四佛章竟
壬二颂释迦章二。初略颂上权实,为下文总譬作本。二广颂上六义,为下文别譬作本。癸初中二。初颂显实,二颂施权。子今初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此文具颂四一。今我亦如是者,如于诸佛之是。同以一实教化众生,即总颂显实也。安隐者,涅槃秘藏,是安隐处。佛自住其中,亦安置众生同入此中。安隐处,即理一。众生,即人一。种种法门入佛道,即行一。宣示,即教一。
子二颂施权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智慧力,即权智也。知性欲,鉴小机也。(方便)说诸法,正施权也。皆欢喜,称机宜也。上来二偈虽略,收佛一化,原始要终,罄无不尽,故称略颂上文权实。为下总譬六义本也。一者今我亦如是。我即释迦,是一化之主。为下有大长者譬作本。二者安隐。即大涅槃常乐我净,无五浊障。对显三界五浊,名不安隐。为下火宅譬作本。三者众生。即五道受化之徒。为下五百人譬作本。四者安隐法。还对五浊不安隐法。为下(大宅)火起譬作本。五者种种法门。对不种种。为下唯有一门譬作本。六者知众生性欲。即五道中有三乘根性差别。为下三十子譬作本。初略颂上权实竟
癸二广颂上六义,为下文别譬作本六。初颂五浊,为下见火譬作本。二颂施方便化,为下舍几用车譬作本。三颂显实,为下等赐大车譬作本。四颂叹法希有。五颂不虚。六颂拣众敦信。总为下无虚妄譬作本。子今初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弊,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初十一字,明佛有能见之眼。下文云,宅主在门外立。盖佛在法身之地,以常寂佛眼,圆照群机。若根利浊轻,则以卢舍那像说一乘法。若根钝浊重,则以老比丘像惊入火宅,方便施三。只是于时鉴机,故言我以佛眼观见也。六道众生下,明所见五浊。下文云,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著也。贪穷无福慧。颂众生浊。入生死二句,颂命浊。深著等四句,颂烦恼浊。不求等二句,颂劫浊。劫中无佛,故名为浊。若有佛,虽浊能破。深入等二句,颂见浊。或不求四句,总颂见浊。以邪见故,不求大势佛,不求断苦法,乃以招苦之因。妄冀舍于苦,岂可得哉。四浊聚在此时,即名劫浊。故不必别颂也。为是众生故二句,明起大悲应赴。下文云,长者闻已,惊入火宅也。
子二颂施方便化,为下舍几用车譬作本二。初念用大乘拟不得,二念同诸佛用三乘,称宜可得。丑初又三。初明用大拟宜,二明众生无机,三明念欲息化。寅今初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始坐道场者,至理无时,假时化物。为化之初,故言始也。事释者,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言道场。坐此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过去因果经云,佛成道初七日,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日,思惟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谁应先闻法。即至波罗奈,为五人(五比丘)说四谛。陈如得法眼净。(此约小机所见)今明佛在法身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览无遗,岂始至道场,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者,表欲三周说法也。初七思法说,次七思譬说,后七思因缘说。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施小。此独就圆教大乘释。若通途约大乘释者,初七思说圆教,次七思说别教,后七思说通教。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说三藏三乘方便也。
寅二明众生无机
众生诸根钝, 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智慧既微妙第一,故非根钝痴盲者所能领解。下文云,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犹故乐著,嬉戏不已也。
寅三明念欲息化
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轮。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梵释虽请,佛知无机,所以不说。下文云,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或当堕落,为火所烧也。初念用大乘拟不得竟
丑二念同诸佛用三乘,称宜可得二。初明化得,二释疑。寅初中四。初明三乘拟宜,二明有小机,三明施化,四明受行悟入。卯今初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念彼虽无大机,不容永舍。须以方便而诱济之。(佛)非都不知施三,意欲引同诸佛。故云,寻念也。下文云,即便思惟,设诸方便。
卯二明有小机。又二。初明诸佛叹,二明释迦酬顺。上欲大化,于彼无机,故诸佛不叹。今欲说小,曲会(会,契合也)根缘,则始终得度,所以(诸)佛叹也(若不先小,则大小俱失。若先用小,则终必大益。故云,始终得度。)。辰今初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 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 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