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科學▪P2

  ..續本文上一頁系之外,還有許許多多類似于銀河系這樣的星系。

  真是,天無有邊,無限大呀!大而無外呀!

  科學家們用最現代化的天文望遠鏡,望出去100億光年那樣遠,也還沒有看到邊。

  光年——是表示距離的單位,因爲宇宙空間太大了,用我們日常所用的公裏來表示實在太小,所以就用光線跑一年那樣長的距離做單位。光線一秒種就跑叁十萬公裏,30萬乘60秒乘60分再乘24小時再乘365天,這樣遠的距離就是一光年。(946,080,000萬公裏)。

  過去認爲星球之間廣闊的宇宙空間什麼也沒有:沒有物質,沒有空氣,連聲音也不能傳播,因而稱之爲真空。現在,經過研究發現,宇宙空間並不是真空,而是充滿了宇宙微粒,只不過這些星際物質,或者星際塵埃,非常稀薄罷了。此外,還有宇宙射線,還有星際磁場。否則無線電波怎麼能夠從月亮、從火星上傳回來呢?

  這正是“真空妙有”啊!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宇宙之間某一天,條件具備了,會發生大爆炸,于是就形成了新的星星,新的星系。而這些星星也會逐漸衰老,太陽有一天也會死亡,也會消散,重新變爲星際微塵。

  這正是“緣合則生,緣盡則滅”呀!宇宙如此,人生亦是如此。萬事萬物莫不如此。

  下面講微觀之宇宙。學習過中學物理的朋友都知道,世界是物質構成的,而一切物質均是由分子構成的,而一切分子都是由原子構成的。爲了方便,今天再簡單說明一下。

  一切物質均是由分子構成的,這種分子就是這種物質的最小顆粒。雖然非常小,但仍具有該物質的基本性質。大家都知道,大海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組合而成的。如果把一個水分子,一個水分子小得人眼無法看到,但它仍然是水。如果我們把水分子再分,那它就不是水了,而是成了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我們用“H”表示氫原子,而用“O”表示氧原子,那麼一個水分子就是一個“H2O”。現今科學家們發現的原子有109種,也叫做109種元素。我們的地球就是由這109種元素構成的甚至月亮、星星也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科學家們還發現一顆星星,全是由黃金構成的。

  那麼原子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研究發現:原子是由中間一個原子核和外面圍繞它旋轉的電子所組成,而電子比原子核小得多。肉眼是看不見原子的。如果把原子放大到十層樓那樣大,原子核也不過黃豆那麼大,而電子呢,大約也就是一粒微塵那樣大。十層大樓那麼大的一個原子(放大了的),除了黃豆大的一個核,和一個或幾個,或十幾個微塵那樣大的電子之外,就空空如也了。就是這樣一些空空的原子組成了空空的分子。就是這樣一些空空的分子組成了你眼睛看得見手能摸得著的各種物質,于是人們就以爲這相世界是那樣堅固,那樣真實。

  那麼原子核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研究發現:原子核裏有質子、中子等粒子。進一步把這些粒子再分就是所謂基本粒子,已經有300多種基本粒子了。再研究,這些基本粒子會互相變化……再研究下去,就沒有了,不存在了——不是說全沒有了,而是再分下去的那些粒子,“壽命”太短了,通常只“活”萬分之一秒,甚至百萬分之一秒。你剛看見它,它就不見了,這真是:

  萬物本空,空而妙有!

  也就是說:宇宙之大,大而無外,宇宙之小,小而無內。

  世尊二千五百年前的教導,已經爲當代科學所證明。

  下面給大家講點有趣的事例:

  大家所熟知的汽油、煤油、凡士林等,其組合的元素只有兩樣:一樣是炭,一樣是氫。也就是說,不管是汽油還是煤油,或者凡士林,它們都只不過是炭與氫的組合而已,都是炭氫化合物。

  再說我們日常所吃的糧食、脂肪、酒精、糖……它們的內含都是一樣的東西——炭、氫、氧,氫和氧組成水,加上炭,所以也叫炭水化合物。

  再說一個更有趣的例子,燒鍋爐用的煤、學生用鉛筆芯的材料石墨,再一個做高級裝飾用的金剛鑽。雖然它們的價值不相同,但是它們的成份——組成它們的元素——都是炭(符號C)。滲有雜質的炭,就成了煤炭,比較純粹的炭就成了石墨,可用來造鉛筆,可用于鑄鐵等用途;而高純的炭,不含一點雜質,它就成了金剛鑽。

  這正好說明:衆生自性平等,人人皆有佛性。能否成佛全在一念之間。

  說到念頭,說到心之發動,說到認識,下邊就要講一講:佛法與思惟科學。

  四、佛法與思惟科學

  佛法中之思惟科學極其豐富、非常高級。

  我們知道,有不少的自然科學家曾求助于佛學,有不少的哲學家曾求助于佛學,還有不少的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因學習佛法中的思惟科學而悟入(宇宙真理)。

  佛法中講認識論,講思惟方法,講哲學,講邏輯學的經論是非常之多的。舉例說:中論、唯識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專門著作。實際上,在每一部經論中幾乎均可找到非常高級的邏輯學、哲學。

  今天,我僅從《金剛經》中舉一個例子來說。

  《金剛經》中有一著名的哲學公式:“佛說——即非——是名——”

  換個說法就是:“說是什麼,就不是什麼,也就是什麼。”這是我學習《金剛經》非常深刻的一點收獲。說它是個公式,是因爲它通用,是真理,是可以套的。今天,我們就來套一套看:

  說是個人,就不是個人,也就是個人;

  說是同學,就不是同學,也就是同學;

  說是時間,就不是時間,也就是時間;

  說是西方,就不是西方,也就是西方;

  ……(這涉及到相對論、模糊理論、量子物理、測不准原理等知識,我們再回憶一下《道德經》中開篇也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此等等。

  爲了辯明真理,我試著來解釋一下。

  首先,通說一下。開頭一個“說是”,那是假觀,假者,借也,是個概念,藉以說明某件事,某個人……等。第二個“就不是”,那是“空觀”,是說那個人,那件事本無自性,本無實體,本無一根你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第叁個“也就是”,那是“中觀”,爲了在一定範圍,一定條件下得到一種方便,暫且如此。(也就是所謂緣起性空者也。只講緣起,會著于“有”,而只講性空,只會著于“無”,兩者都會出問題,只有圓融二者,既講緣起,又講性空,才能一切無礙,與宇宙實相相符,編者注)。

  現在解釋第一例。

  說是個人,這個人是一個概念,是一個抽象,它已經經過舍象,舍去了具象——舍去了男人,女人,白人,黑人,老人,小人……等。

  就不是個人,是因爲既然是抽象,是概念,它已經沒有了自體。我們睜開眼睛看到的,並不是這個“人”,而是具體的男人,女人,具體的張叁、李四、王老五……。

  末了,也就是個人。這是爲了方便,因爲我們講話時總不能一氣把張叁、李四、王老五……全說出來。

  現在解釋第二例。

  說是同學,這同學二字也是一個概念,是人們假借而來的一個名詞,事實上並沒有一個實際存在的某個同學。例如:我們班上有36位同學,這是爲了說話方便而已,實際上拿不出一個“同學”本身來看一看。我們看到的只不過是張叁、李四、王老五。同學只不過是說明一種關系而已。全班就你一個人,就沒有同學。增添一位張叁,可以說增添了一位同學,張叁是你的同學,你也是張叁的同學,互爲同學,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緣起性空”,並無一個實體的同學存在。

  人們經過舍象,抽象,爲了方便,創造了一個個概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人們常常把概念當真實,當作具象,從而自我矛盾,弄出許多怎麼也講不明白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中國古老的經典《易經》裏也就有了論述。(《易經》——你可以認爲它是一部算卦的書,但的的確確它是一部記載著中國古老文化的巨著)。《易經》裏說:“形而上者謂之神,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形,就是形象,是人們經眼耳鼻舌身可以感觸的東西;所謂上就是經過舍象,抽象思惟加工的過程;所謂神,是指精神概念。所謂下者,是求其形象之具體者;而器就是一件件具體、實在的事或物。上面講的人,同學就是形而上的結果。再例如“糧食”二字,就是形而上,古人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它們的果實,種子可以果腹,于是把這些各種各樣的果實種子,舍去一個個具象,經過抽象,上升爲概念,也就是形而上,就得到了“糧食”這兩個字,反之,追求這些果實、種子之具體、有形、實在者,就發現有大米、小米、麥子、玉米……等等各各不同,這也就是形而下。

  人們的確太聰明了,但也常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人們往往把概念當真實,把在一定時空中正確的東西,無限擴大,結果自己給自己找了一些說不清弄不明的問題,所以佛說:“不住于相”。

  下面我們就解釋一下上邊舉的第叁個例子——時間。時間是什麼?只不過是人們爲了方便借用的一個假名而已。誰見過時間?誰能拿一個具體的時間來看看?!(愛因斯坦曾說過:時間、空間,是人類的錯覺,編者注)不用急,好好想想再回答。手表、鍾是時間麼?日出、日落、立個竹竿,觀察日影而看“時間”,那只能說明地球自身在旋轉,春、夏、秋、冬也只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相對位置不同而已,哪有一個真實的時間?時間只不過是人類爲了方便所創造的一個概念而已,它並無自性,更無真如實相。

  人們說,一天24小時,這不是時間麼?

  我說:這既對又不對。

  古人定一天爲十二時辰;今人定一天爲24小時,這都是人定的,爲了方便,否則事情就亂套了。

  但是,什麼是一天呢?人們心目中的一天是指一晝夜,即一個白天加一個夜晚,從今天早上太陽升起到明天早上太陽升起算一天。這是人爲的,是非常有限的。譬如在月亮上,這就不能成立。科學家經過觀察發現,月亮上一天(也就是一個白天加一個晚上)相當于地球上29天還多。其實,就在我們的地球上,有的地方就不是一天等于24小時。譬如地球…

《佛法與科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