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日生月落。頌曰。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則笑兮悲則哭。若能于此善參詳。六六從來叁十六。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王日休曰】佛又呼須菩提。而謂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謂本來無此善法。乃假此以開悟衆生耳。故但虛名爲善法而已。
【顔丙曰】兩頭話有叁十六對。善與惡對。有與無對。生與死對。去與來對。動與靜對。語與默對。勝與負對。高與下對。不作兩頭見。是爲平等法。亦名無上正等正覺。以無四相心。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謂即非善法者。蓋凡夫執惡。聲聞著善。若不離善法。又落兩頭機。豈謂平等。
【傅大士頌曰】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子榮曰。水陸同真際者。總標四生有情之本。皆有一真之性。故雲飛行體一如。今據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此頌亦總四生而言之也。水之所産。陸之所生。水陸雖不同。而一性之真際則未嘗不同也。有翼者能飛。有足者能行。能飛雖不一。而一性之本體則未嘗不一也。)法中何彼此。理上起親疏。(性中所有之法。曾何彼此之間。性中所具之理。豈有親疏之殊。)自他分別遣。(自者。己也。他者。人也。自己他人妄生分別者。皆當遣去。圓覺經曰。自他身心。注雲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又曰。自性憎愛故。注雲。于自則愛。于他則憎。)高下執情除。(妄分高下而坐執著之情。亦當除之。)了斯平等性。鹹共入無余。(經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有人若能了悟平等之性。則鹹共入于無余涅槃矣。寒山詩曰。佛性元平等。總有真如性。但自審思量。不用閑爭競。)
【李文會曰】不住相故。即非善法。無漏福故。是名善法。
【法華經雲】初善中善後善者。初謂發善心時。須是念念精進。不生疑惑懈怠之心。中謂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著諸法相也。後謂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惡凡聖。無取舍憎愛之心。平常無事。故雲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也。
【古德雲】了取平常心是道。饑來吃飯困來眠。又雲。常平等心。如此廣大。妙觀察智。如日光明。體用及此。是佛境界。
【川禅師雲】面上夾竹桃花。肚裏侵天荊棘。頌曰。是惡非惡。從善非善。將逐符行。兵隨印轉。有時獨上妙高峰。卻來端坐閻王殿。見盡人間只點頭。大悲手眼多方便。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疏鈔雲】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上至□利天。下至昆侖際。若有時七寶如須彌山高。持用布施。獲福不可知數。問。還有過此福者不。下文答。
【僧微師曰】佛召雲。須菩提。且如一四天下。則有一須彌山。若據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百億須彌山。是衆山之最。故言山王。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疏鈔雲】若于無住般若。受持真四句偈。及書寫誦念。爲他人演說。如是等人。所得功德。不可稱計。何以故。悟性圓融。不斷有爲而證無爲。不除妄想而趣真常。達第一義。于一念之間。得無爲福。無爲福德。量等虛空。不可思議。故經雲。于前舍須彌山珍寶布施福德。若比無爲福。百千萬億倍。不及一倍。
【王日休曰】此言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布施。而不可以此受持演說之功者。以彼則世間福。終有時而受盡。此則爲出世間福。愈增長而終無窮故也。
【陳雄曰】佛以性上福德爲最上。以身中七寶爲希有。傥七寶滿叁千大千世界之多。等須彌山之高大。有能持以布施。則其福德。想不下于須彌山。今有人焉。持誦真經並四句偈。說與他人。是修自性上福德。是聚自身中七寶。回視多施七寶之福。萬萬不侔。五祖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曰。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寶。二佛之言。皆爲世人不修身修性。徒施寶以爲求福之道。
【顔丙曰】此一分專較量福德輕重。若有人將七寶比于須彌山王布施。所得福德。比之持經之人。百分不及一分。況持經之人。又能悟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不特自利。又且利他。如此福德無量。有百千萬億分。乃至不可算數譬喻。正如寒山雲。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李文會曰】聚七寶布施。如叁千大千世界中須彌山王。所得無量無邊功德。此爲住相布施。終無解脫之期。不如受持讀誦此經。乃至四句偈等。所得無住相淨妙功德。勝前功德。百千萬倍。
【傅大士頌曰】施寶如沙數。唯成有漏因。不如無我觀。(去聲)了妄乃名真。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嗔。人法知無我。消遙出六塵。
【川禅師雲】千錐劄地。不如鈍鍬一捺。頌曰。麒麟鸾鳳不成群。尺璧寸珠那入市。逐風之馬不並馳。倚天長劍人難比。乾坤不覆載。劫火不能壞。凜凜威光混太虛。天上人間總不如。噫。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僧若讷曰】如來雖設法施。廣度衆生。而不作是念。故誡雲。汝等勿謂也。莫作是念者。重誡也。度無度相。能所一如。故論偈雲。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
【李文會曰】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不見有衆生可度。又雲。謂諸衆生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于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舍分別之心。迷情蓋覆菩提之心。佛出于世。教令覺悟。降六賊。斷叁毒。除人我。若能了悟人法二空。無諸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淨。更不停留纖毫滯礙。即是見性。實無衆生可化度也。
【石霜禅師雲】休去歇去。古廟香爐去。枯木寒灰去。一念萬年去。如人死人去。若能如此用。心安有不成道乎。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王日休曰】佛謂須菩提雲。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又呼須菩提而再言曰。莫作是念。何以故者。以實無衆生如來所度。謂一切衆生。皆是妄緣中現。其實無有。若言有衆生如來所度。即是執著于有我人衆生壽者也。
【僧若讷曰】若見有可度者。即同凡夫有我執也。
【李文會曰】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即有我人衆生壽者相。人人具足。個個圓成。本來是佛。與佛無異。
【圜悟禅師雲】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毗盧頂上。處處祖師巴鼻。若也恁麼返照。凝然一段光明。非色非心。非內非外。行棒也打他不著。行喝也驚他不得。直得淨裸裸。赤灑灑。是個無生法忍。不退轉輪。截斷兩頭。歸家穩坐。正當恁麼時。不須他處覓。只此是西方。
【傅大士雲】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坐起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衆生但爲業障深重。與佛有殊。若能回光返照。一刀兩段。即便見自性也。若不因佛經教。一切衆生無因自悟。憑何修行。得至佛地。此是如來無所得心。故雲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即有我人衆生壽者相也。
【川禅師雲】春蘭秋菊。各自馨香。頌曰。生下東西七步行。人人鼻直兩眉橫。哆□悲喜皆相似。那時誰更問尊堂。還記得在麼。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
【僧若讷曰】如來既無我人等相。雲何有時稱我。須知假名稱我。對所度衆生。隨時說我。
【李文會曰】有我者即是凡夫。非我者隨處作主。應用無方。故雲。凡是佛因。佛是凡果。
【境界經雲】叁世諸佛皆無所有。唯有自心。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二乘之人執有我相。欲離生死。而求涅槃。欲舍煩惱。而求滅度。是舍一邊。不了中道。乃同凡夫行也。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王日休曰】佛又呼須菩提而言凡夫者。謂非有真實凡夫。但虛名爲凡夫而已。此所謂隨舉隨掃也。上言凡夫。是之謂舉。下必言無真實凡夫。是之謂掃。與其掃之。曷若不舉。蓋不舉則無以明其理譬如過渡而不用筏者也。不掃則恐人泥其說。譬如到岸而不登。乃住于筏上者也。此所以必舉之而又必掃之。
【僧若讷曰】因上如來說我釋非凡夫。卻見佛與凡夫有隔。于是亡泯。則聖凡平等。故雲即非凡夫。
【顔丙曰】當人自性自度。迷來悟度。邪來正度。從言諸佛言句。但爲指出路頭。須是自行自履。豈由他人。所以道。實無衆生如來度者。若有可度。是如來有四相。如來乃見性人也。所以無我。凡夫未見性人也。所以我相未忘。佛又恐人落分別界。故曰即非凡夫。所以見如來凡夫本同一性。不容分別。
【智者禅師頌曰】衆生修因果。果熟自然圓。法船自然度。何必要人牽。恰似捕魚者。得魚忘卻筌。若道如來度。從來度幾舡。(經上文曰。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何生可度。)
【李文會曰】即非凡夫者。一念清淨。非凡非佛。故雲即非凡夫。凡夫亦空。迷者妄執。但無執著。即一切清淨耳。
【川禅師雲】前念衆生後念佛。佛與衆生是何物。頌曰。不見叁頭六臂。卻能拈匙放筋。有時醉酒罵人。忽爾燒香作禮。手把破沙盆。身披羅錦绮。做模打樣百千般。蓦鼻牽來只是你。□。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王日休曰】如來。謂真佛也。第五分已言此意矣。于此再言者。爲續來聽者說。故兼及轉輪聖王之說也。
【李文會曰】空生疑謂衆生是有。可他成聖。法身不無。可以妙相而見妙也。
【川禅師雲】錯。頌曰。泥塑木雕缣彩畫。堆青抹綠更裝金。若言此是如來相。笑殺南無觀世音。
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六祖曰】世尊大慈。恐須菩提執相之病未除。故作此問。須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又是一重迷心。離真轉…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